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艾略特的早期诗篇《普鲁弗洛克的情歌》是一首运用反讽的杰作。通过新批评的细读法,该文分析了反讽在该诗中的具体运用,并指出了普鲁弗洛克身上和西方现代社会里面的反讽特征,即反英雄、反崇高、反爱情和反复活。  相似文献   

2.
李慧 《文教资料》2013,(5):12-14
《普鲁弗洛克的情歌》是艾略特早期诗歌的代表作,由于早期受到玄学派影响较深,诗中运用了大量的奇思妙喻使诗歌言之有物而不失幽默感,同时也达到了他所提倡的非个人化的效果,并且增加了诗歌的新颖性,从而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文主要分析了《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一诗中艾略特运用的奇思妙喻及其达到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3.
《J·阿尔弗瑞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是艾略特第一部重要的作品,作者以主人公普鲁弗洛克对待"重大问题"——爱情表白的态度变化作为贯穿整首诗的主线,用内心独白表现主人公普鲁弗洛克渴望爱情又害怕爱情,在无数次的挣扎中陷入梦境,经历了入梦、梦酣、梦呓多个阶段后被惊醒,梦幻破灭。  相似文献   

4.
《J·阿尔弗瑞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是艾略特第一部重要的作品,作者以主人公普鲁弗洛克对待"重大问题"——爱情表白——的态度变化作为贯穿整首诗的主线,用内心独白表现主人公普鲁弗洛克渴望爱情又害怕爱情,在无数次的挣扎中陷入梦境,最后被众人惊醒,爱却只能被淹没,"在钉针下趴伏"。  相似文献   

5.
一个典型的反英雄人物,J·阿尔弗瑞德·普鲁弗洛克懦弱、胆怯,自我不健全,不敢像传统的英雄人物那样向所爱的人公开表白自己的爱,只能在梦中以分裂的自我完成一次内心独自式的求爱,经历一次精神顿悟,让痛苦、无奈、可鄙、可怜、可笑的自我暴露无遗.  相似文献   

6.
情歌还是挽歌──漫谈艾略特的《普鲁弗洛克的情歌》郑启梅,周泓《普鲁弗洛克的情歌》是现代派诗人艾略特(1888—1965)的早期优秀作品。该诗于1915年发表在芝加哥的《诗出》杂志上,后来收人《普鲁弗洛克及其观察》(1917)诗集中。这是一首象征派的诗...  相似文献   

7.
杨素芳 《海外英语》2012,(14):192-195
该文试图采用新批评理论对艾略特的名诗《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中的反讽,这一重要的艺术手法的运用进行解读。通过在诗中大量运用反讽,诗人更好的表现了诗歌的主题,揭示了主人公的性格。对此手法的解读可帮助读者更好更清楚地理解整首诗,并欣赏其中的语言艺术特色和现代诗歌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普鲁弗洛克的情歌>是T.S.爱略特早期创作的最重要的诗篇,也是现代主义经典之作.该诗突破传统诗歌表现手法的局限,运用现代口语和自由节奏韵律,成功描写了普鲁弗洛克的内心世界和心理活动."时间"和"意识"是构成<普鲁弗洛克的情歌>的基础构架和主要内容,并从"时间"和"意识"两个方面对文本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艾略特的早期诗作《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中,“时间”不仅是表达主题的手段和技巧,而且以主题内容的形式出现于叙事过程之中,以揭示主题思想。艾略特借助普鲁弗洛克的内心独白,将有限的现实时间下人物的心理过程投射于他的意识反映上,形成了广阔的叙事时空,并通过对“时间主题”叙事功能的揭示与运用,呈现以普鲁弗洛克为代表的现代人的内心状态和生存环境,反映西方人日趋严重的异化感。  相似文献   

10.
《J.阿尔弗瑞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同艾略特的其他作品一样晦涩难懂,要理解诗歌主人公普鲁弗洛克的性格特点难度较大.除了仔细推敲诗歌主体,还可以从诗歌的题辞和艾略特等人的艺术作品创作与批评理论两个方面寻求线索.此诗开头的题辞有提示普鲁弗洛克性格特点的作用,从吉多身上可以反射出普鲁弗洛克的性格.从作者等人的艺术作品创作与批评理论出发还可以进一步得出普鲁弗洛克的性格特点与作者的性格特点截然相反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从结构主义符号学的视角,分析英国作家托马斯·斯坦恩斯·艾略特的诗作《J·阿尔弗雷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中的五种符码,揭示诗歌展现充斥于主人公当时所处社会虚伪堕落、空虚颓废的主题,得出这首诗不是普鲁弗洛克的情歌,而是艾略特对现代社会的一曲挽歌的判断。  相似文献   

12.
《J·阿尔弗瑞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描写了上流社会中一个庸碌的青年在求爱途中的矛盾心理。该诗运用了大量的隐喻,表现了这个男子的意识流动和精神状态。诗人通过他的胆小懦弱,彷徨无助的悲哀心理展现了现代人的挫败感和异化感。诗人运用隐喻体现了该诗的诗歌功能,而读者可以通过隐喻的认知功能更好地解读主题。  相似文献   

13.
<阿尔弗瑞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是T.S.艾略特早期的优秀作品,奠定了他作为现代派诗歌领袖的地位.这首诗通过大量象征手法的运用,展现出现代西方社会空虚迷惘的生存状态,隐晦地表达了诗人对于现代人回归本性,张扬生命的期望,同时也确定了诗人今后的创作方向和表现主题.  相似文献   

14.
王抒飞 《海外英语》2012,(1):221+223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ime and consciousness is what T.S.Eliot concerns much in his early modernist poem The love song of J.Alfred Prufrock.This paper is an analysis of the way Eliot employs the stream of consciousness technique to create a typical Western modern man who suffers greatly from meaningless life and spiritual crisis.  相似文献   

15.
Prufrock in the poem "The Love Song of J. Alfred Prufrock" is a split character with timidity and hesitation, who wanders around salvation and temptation. This paper tries to analyze his paradoxical psychology with the analysis of the poem.  相似文献   

16.
孙靖  林蕾 《台州学院学报》2013,(5):46-49,54
艾略特的《阿尔弗雷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有两个主题:爱情和时间。其时间主题一方面表现为现实时间的抽象化和普遍化,另一方面表现为心理时间的共时性;时间主题的特点消解了爱情主题的单纯性,并使之泛化从而成为对现代社会人生意义的拷问,这首诗便超越了传统诗歌的模式,成为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作之一。  相似文献   

17.
《J.阿尔弗雷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是美国著名诗人T.S.艾略特早期最重要的作品,是现代主义文学的序幕和前奏,诗篇中凌乱的思维碎片是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关键词。本文从这一关键词入手,运用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理论,揭示《情歌》中支离破碎的语言表象下面所隐藏的完整连贯的概念化表征,并试图从认知文体学的视角对诗歌进行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