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教课文并不一定就在教语文,因为"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教语文应该用好课文这个"例子",充分发掘其中的语文课程元素,切切实实地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服务,实现阅读教学从"教课文"向"教语文"的华丽转身。令人遗憾的是,用课文教语文还停留在对语文课程的理性认识上,实践中存在着不少的操作误区。尤其在课文内容的处理上,在"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之类大且泛化的阅读教  相似文献   

2.
语文课究竟是“教课文”还是“教语文”.内地语文教师的认识在理论上是一致的,应该是“用课文来教语文”。课文只是载体,就像叶圣陶先生说的只是“例子”,用课文这一载体或“例子”教学生学会语文,才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客观上还是围绕“教课文”设计教学过程:教学目标主要是理解课文思想内容。教学时间主要花费在课文分段解读讨论上。  相似文献   

3.
【背景描述】语文课究竟是教课文还是教语文,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在理论上的认识应该是一致的,课文只是一个"载体",就像叶圣陶先生说的"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用课文这个"载体"或"例子"教学生学会语文,才是语文教学真正的目标。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客观上还是围绕"教课文"设计教学过程——教学目标主要是理解课文内容,教学  相似文献   

4.
【背景描述】语文课究竟是教课文还是教语文,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在理论上的认识应该是一致的,课文只是一个载体,就像叶圣陶先生说的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用课文这个载体或例子教学生学会语文,才是语文教学真正的目标。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客观上还是围绕教课文设计教学过程——教学目标主要是理解课文内容,教学  相似文献   

5.
2010年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在银川举行观摩研讨活动,崔峦理事长在大会上疾呼:"语文课要和内容分析说再见。"课文只是教学生学习语文的一种材料,即语文只是一种"载体"。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课文只是"例子"。我们所说的语文课实际上就是依靠课文这一"载体"或者说是"例子",来教学生学习语文。那么,"教什么"便成为让广大语文教师困惑的一大难题。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吴忠豪指出:"语文课就是用课文教学生阅读与写作的方法和技能,即教语文本体的知识、技能与策略。"因此精心选取语言训练点,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究竟是教课文还是教语文,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在理论上的认识应该是一致的,课文只是一个载体,就像叶圣陶先生说的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用课文这个载体或例子教学生学会语文,才是语文教学真正的目标。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客观上还是围绕教课文设计教学过程——教学目标主要是理解课文内容,教学时间主  相似文献   

7.
正"教材只是个例子",这一点已经成为老师们的共识。但怎样利用这个"例子",在课堂上是教知识点,还是教知识面,似乎已经成为是否会用这个"例子"、能否用好这个"例子"的显性标志。比如,小学语文教材第七册第七单元"语文园地"中,有一道"日积月累",内容是这样的:①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②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刘备)③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相似文献   

8.
语文教学界一直讨论的一句话:"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一理念与叶圣陶先生早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就已提出的"例子说"相符。叶先生说:"语文教本只是些例子,从青年现在或将来需要读的同类的书中举出来的例子"。语文的内涵和外延是很宽广的,不应该局限在一篇篇课文之中。既然是作为"例子",教师就要有这样一种认识,第一,例子是可以根据教学实际进行选择的。第二,对于例子的解读是多元的,不是一元的。第三,作为某时刻某人物写作的某篇文章,其观点  相似文献   

9.
<正>叶圣陶先生说:课文只是"例子",语文课应该是用课文教学生如何阅读,如何写作,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其实,每篇课文都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载体,我们教师要用好这个"例子",选择合适的内容,运用恰当的方法,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语言实践活动中学习语文,积累课文规范的语言,习得作者的表达技巧,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并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这样就能真正做到取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相似文献   

10.
如何实现真正的"教语文",是检验语文教学改革有效与否的试金石。课堂上传统的"教课文"只是关注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大意的理解,并没有体现在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技巧和语文素养的培训。把语文课堂变成一个"教语文"的学堂不能仅仅只是教师对课文的阐释,需要在教学中抓住教学关键点,利用课文"相似性"特点,探寻独特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十年之后,认真思考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当一节节语文课结束之后,学生头脑中应该留下的究竟是什么?是一篇篇课文?一个个生字?还是终生受益的学习方法,一生受益的良好习惯?毋庸置疑,后者应该是我们的追求.那么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呢? 一、我们是在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语文教学教什么?这个问题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我们.有一种误区长期存在:把课文等同于教学内容.在语文课中,我们教和学的是一篇篇的课文,但课文并不是我们要教和学的内容,课文只是我们要教和学的内容的载体.语文课的教学内容隐藏在语文课文中.在课堂上教师应借课文这个载体,把课文作为例子,教会学生说话、写话,切实掌握运用母语的规律.  相似文献   

12.
<正>尽管语文人都认为语文课应该"用课文来教(学)语文",可是,"教课文"一直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习俗。首先表现在课堂教学目标上,纵观全国语文专业期刊发表的阅读课教案,几乎没有一课的目标设计没有指向课文内容的,大多数教案直接以课文内容为教学目标。课改马上二十年了,作为"例子"  相似文献   

13.
正总的来说,石老师走的是目标教学的路子,一课一得是他语文课堂教学的风格。具体说来,石老师有如下值得学习的做法。一、妙用课文教语文石老师的课是一课一得,每一节课目标明确,用课文做例子,主教语文学习技能,授孩子以渔,让孩子获得终身学习语文的方法。石老师不单纯教课文,课文只是他的工具,他用课文教语文。石老师亲自上课,教《月光曲》(人教版六上第八组课文),为的是教学生"判断文章记叙的主体",让学生以后对此  相似文献   

14.
教了10年语文,做了七年语文研究员,东西南北听了数百节语文课,越来越觉得我们的语文教学走在了一条艰难的道路上,我们的语文课程是以一篇篇课文为载体的,很多的一线语文教师虽然明白课文只是个例子这一理论,但如何将这一理论物化为科学的教学行为,让学生从学课文最终学语文,越来越成为语文专家和教师们研究的焦点。前段时间我听了一节台湾的语文课,授课内容是四年级许地山的散文《落花生》。这节课我认为很好的实现了从教“课文”到教“语文”。下面谈谈这节课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正>教学中,我们时常听到老师感慨:"一篇文章,学生一读就懂,真不知道还要教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困扰?笔者认为有以下两方面原因:一是教师的课堂教学目标以偏概全,错误地将"理解、分析课文内容"当成唯一的教学目标。我们应明白,教材中的课文只是教语文的材料,是"例子",我们需要考虑的不是如何讲这个"例子",而是如何利用这个例子渗透、实施语文"课程内容"。二是混淆了"懂"与"会"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不是教课本,而是用课本去教,因为教语文课本不是语文教学的目的,而是语文教学的手段;语文课是用课文文本去教学生正确理解和熟练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大体上包括用课文教语文知识,用课文教阅读方法,用课文教思维方法.  相似文献   

17.
"例子说"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背景,是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体现。"例子说"阐明了语文教材的性质、作用和教材编写的原则、要求,同时也指导、制约着教学方式、方法的选择和使用。"例子说"对语文教学的作用和要求是:明确目的,用好"例子";立足"例子",使学生切实受益;教规律、教方法,使学生终身受用;启发引导,使学生自求得之。  相似文献   

18.
目前,相当多的人在谈论语文教学要有"语文味儿".的确,如果语文教学只是干巴巴的机械诠释,把一篇篇情致盎然的课文弄得支离破碎,那不只是淡然寡味,简直是糟蹋啊!相反,如果在阅读教学中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乃至课题研究、作者评介,有机渗入相关的人文信息,激起"源头活水",那昧儿自然大相径庭,教者教得带劲,学者更是情趣倍增,何乐而不为呢?这里,仅就阅读教学环节中大多不可缺少的作者介绍,例谈如何增加"语文味儿",供有志于此的同道们参考.  相似文献   

19.
<正>一、读书笔记的理性之思(一)阅读的底色——心灵丰盈教语文为什么一定要注重阅读?这是每个语文老师一定要面对和回答的问题。课文是"例子"。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因此我们要花大量的精力研究语文学科教学的技术。叶老说"课文不过是个例子",每篇课文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手法不是学习的目标,借助这个"例子"让学生积累词汇、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究竟是教课文还是教语文,我们语文教师的认识在理论上是一致的,应该是用课文来教语文。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客观上还是围绕教课文设计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