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神话背后有历史。大禹史迹最显赫的三处地域是山东(河南)、浙江和四川。山东(河南)一带是华夏文明的中心地区,浙江和四川在上古时期是华夏文明的边缘地带,大禹神话的"整合"过程,就是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交融的结果,反映了华夏民族形成中的历史层垒。  相似文献   

2.
从长时段的历史观看,所谓“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后治”的流行说法,并不是四川一省所独有的历史景观,更不是四川历史上的治乱规律。历代四川的最高行政长官在治蜀时,除厉行中央方针、政策外,主要是凭借自己的政治智慧和聪明才智,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四川的历史与现实,制定相应措施,励精图治,而把着力点大体放在吏治、法治、发展经济文化等几个主要方面。  相似文献   

3.
随着中国文化的发展演进,中国的古代神话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虽则茅盾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就著书论证了中国上古神话"神话历史化"这一观点,然而近年来,不断有学者对这一观点进行质疑。事实上,不论是"神话历史化"还是"历史神话化",其理论内涵都是正确的。但在讨论神话的发生阶段时,"历史神话化"明显更具有说服力。  相似文献   

4.
发生在明清之际的蜀难由"晚明蜀难"和"易代蜀难"两个历史阶段构成。期间,作为四川地方社会主体的蜀民惨遭杀戮和伤害,其受祸之惨酷,不仅旷古罕见,也为国内同时期其他地区所不及。传统士人对这一悲剧的检讨,大多建立在浅表的认识层面上,将其归结为"天怒人怨"两个方面。本文透过历史表象,洞悉此次蜀难既是明代制度败坏的产物,又是17世纪极端气候变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从龙山时代晚期开始,成都平原的文化就同周边文化有一定关系。二里头时期,良渚文化和二里头文化通过三峡进入四川。夏、商文化进入四川,催生了古蜀文明。春秋时期,由于秦、楚的兴起,阻断了蜀与中原的联系,使古蜀文明的发展一度走向低谷。战国早、中期,古蜀文明再度辉煌。秦灭蜀后,蜀文化一步步削弱。到西汉,汉文化逐渐取代了蜀文化。  相似文献   

6.
《蜀典》是清张澍撰写的一部记述四川历史、地理、人文、风俗、方言等史料的典籍.对《蜀典》展开研究,将为四川历史文化及汉语词汇史的研究提供许多生动而有启发性的第一手材料,还将为古籍整理与释读、辞书编纂与修订,尤其是清代四川民俗文化的进一步研究、地域文化发展,提供富有参考价值的相关信息.  相似文献   

7.
成都旅游的文化定位,应该与成都的历史文脉传承相一致,与成都文化的基本性质及地方特色相一致。基于此,成都的旅游文化应定位为“中国西部的优游天府”,并建设“长江上游文明之源——古蜀文化”,“江源水文化”、“春回锦江”(锦江花市)、“古代东方音乐之都”、“四合院休闲文化”、“乡村林盘文化”、“蜀茶道”、“蜀酒道”、“旅游购物天府”等旅游精品。  相似文献   

8.
陈玮 《寻根》2006,(5):129-135
早在新石器时代末期和夏朝初期,古蜀族就在今川西地区建立了酋邦政权。扬雄《蜀王本纪》载:“蜀王之先名蚕丛,后代日柏漫,又次者名日鱼凫,此三代各数百岁。”古蜀国第一代先王蚕丛乃帝颛顼之后,与夏、楚同系。蚕丛所统领的部落称蚕丛氏,乃古蜀族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属氏族系统,兴起于岷江上游河谷。《蜀都赋》章樵注引《先蜀记》载:“蚕丛始居岷山石室中。”其地在今四川茂县的叠溪。  相似文献   

9.
中国历史上的移民发源地之三苏北的苏州移民□葛剑雄阊门是苏州城的西北门。但在成千上万苏北人的心目中,阊门却有其特殊的含义,因为几百年来,他们的祖祖辈辈都说,他们来自苏州阊门。苏北,一般是指江苏省长江以北、陇海铁路以南的大部分平原地区,大致就是明、清时的...  相似文献   

10.
川剧,亦称川戏。是我国西南四川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不仅遍布四川境内,贵州、云南、湖北以及台湾部分地方均有川剧的流播。历史源远流长川剧历史非常悠久,最早可追溯到古代的巴蜀歌舞,西汉的角抵百戏,隋。唐五代的蜀戏,宋代的川杂戏。明代嘉靖以前,便有了川戏的称谓。到了清代,成都已有了由外地声腔流入四川,与四川的方言土语、民风民俗、民间音乐、舞蹈。说唱等溶合、衍变、逐渐发展而成的具有四川地方特色的如昆曲舒颐班,高腔庆华班、丝弦(梆子,皮黄)太洪班等戏曲班社。1912年,在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建立共和”思潮影响…  相似文献   

11.
蜀的称谓从语源学上分析“蜀”字的好几种企图一直都存在着障碍。“蜀”在用于表示四川和四川人之前,可能已经有了其他意思。字典把“蜀”归类干表意的“虫”部之下,这种形状的“蜀”,所见最早的一例是在大约公元前11世纪左右的甲骨文中。。甚至在更早以前,有一个字除了没有“虫”旁外,其余部分基本上与“蜀”相同。这个字的上部因袭了“蜀”字,表示一目。一种语源学上的见解对其所认定的“目”给予了大量关注,却轻视了“虫”字的重要性。然而,由于最初的蜀具有人种和地理学的内涵,而这些象形文字的构成成分看来彼此间并不一致,难…  相似文献   

12.
蜀巫与滇巫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蜀与滇是我国西南的两个古国,关于它们的历史,古代献都只有一些简略的记载。因此,对蜀与滇这两个古国进行研究,很大程度上依赖其出土物。蜀与滇的青铜化都十分发达,出土的青铜器造型别致,制作精美,数量甚夥,种类繁多。虽然二的青铜器风格迥异,器物的用途也不尽相同,但同样都携带了大量远古的信息则是不争的事实。本从蜀滇青铜器上铸造和镂刻的人物、动物、植物形象及青铜器上装饰的图案入手,对古蜀国与古滇国的巫师及其宗教作一比较研究,并论及蜀滇巫师在各自社会中的地位、功能和由此窥视到的巫师与蜀滇社会结构的关系。虽然古蜀国与古滇国在历史时代上存在较大的时间差距,但蜀与滇在宗教上却有一定的相似性与可比性,这种相似性与可比性正是本立论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武锋 《寻根》2003,(5):4-14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生成和发展的神话与传说,如著名的希腊神话与传说,中华民族当然也不例外,盘古开天辟地、女娲抟土造人等神话和传说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这是中华)原始先民与自然和危难作斗争的反应,也是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经验的曲折表现。因为这些神话和传说所涉及的年代是在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之前,没有确切的证据可证,因此我们称他们为“史前传说”。  相似文献   

14.
四川,古时称"巴蜀"或"蜀",优越的人文地理环境孕育了其独有的历史文化.这里物阜民丰、人杰地灵、山清水秀,有"天府之国"的美誉.巴蜀桑蚕丝织业起源很早,是中国丝绸文化发祥地之一,传说先蚕(蚕神)嫘祖曾在此首创养蚕缫丝之法,"治丝茧以供衣服",故又被冠之以"蚕丛之国"的美名.  相似文献   

15.
劉志琴 《中国文化》2007,(2):93-113
一、中国文化近代化的起点 明清交替,是中国历史的又一次改朝换代,与历代鼎革不同的是,发生在16、17世纪之交的中国大变动,余响不绝,进入20世纪后更成为国人关注的热点,这不仅因为推翻封建王朝的辛亥革命,最初是以反清复明的种族革命为号召,以宗奉明代认同华夏子孙,更重要的是发生在明末的政治、经济变动与社会思潮,对现代中国的政治运动与思想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向封闭宣战 为开放呐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巴蜀文化与四川开发,就是要寻求巴蜀文化研究与西部大开发尤其是与四川开发的结合点。这个结合点就是加强学术研究的深度和发挥学术的时代功能的问题。这个选题决定了它要发挥历史研究古为今用的功能,不能食古不化、闭门造车。因此,应当比较深入地研究总结巴蜀历史上开发的经验和教训,既要发掘于今有用的历史文化遗产和创造精神,又要探索四川经济发展滞后的诸多原因。这是不能回避的问题。为什么党中央决定要实施西部开发,要作为一个大战略来考虑?“开发”本身就是针对“滞后”而言,就是要把落后变为先进。只有把滞后的原因弄清楚了,并从历史上提供依据,我们才能从各方面奋起直追,从而论证我们现在实施的追赶型、跨越式发展的必要性、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填海追日五十年──袁珂先生生平及学术成就四川省社科院院长研究员刘茂才袁珂先生,本名袁圣时,笔名丙生、高标、袁展等,1916年7月12日生于四川新繁县(今新都县新繁镇)。现为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中国神话学会主席、国际知名学者,是当代中国神话学...  相似文献   

18.
“历试诸难”与中国上古的成年礼陈星灿中国古代的神话与传说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上古中国历史的真实面貌,是一个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极端信古的人视神话与传说为中国上古的历史实录;极端疑古的人又把它们当成战国甚或汉晋人的伪造,事实证明这两种态度都是不可取的。近代...  相似文献   

19.
小议陕南西部山歌●傅杰陕南西部宁略勉三县,毗邻川甘,地处川陕甘交通要道。古褒斜道、金牛道横贯南北,历史上“湖广填陕西”、“四川填陕西”等人口大迁移,此处都是必经之道。民风民俗很受两省影响。这一带的山歌融汇了四川、湖北的韵调,深深地带上了楚、蜀文化的烙...  相似文献   

20.
三峡文化源远流长。距今约200万年以前,三峡就有了“巫山猿人”的踪迹;距今10万年以前,三峡文化已开始萌芽。有资料显示,黄帝时候,三峡本土文化就已经同中原文化进行交流了。在这里,我们不能进入到每一个历史层面去逐一探寻,主要通过一个历史契入点,剖开三峡文化的一个横断面,力求进行较为深入的研讨。这个契入点就是《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有40多个故事发生在三峡,并在三峡地区留下了众多的三国历史遗迹。特别是蜀吴两国为争夺这里的控制权,展开了一系列激烈的斗争,并爆发了决定蜀国命运的夷陵之战。历史的、艺术的、民族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