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探讨了“礼”对“推类”思维的诉求;以及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的政治伦理实践对“推类”思维的诉求,说明先秦的政治伦理实践与“推类”思维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
受哲学中主客体关系思维模式的影响,教育理论对“我”与“身体”、“灵”与“肉”的认识基本上处于二元对立状态,“我”、“灵”优位于“身体”、“肉”,多种思维方式体现在教育理念、管理方式、教育实践活动中,致使教育中的“个体精神”、“无根”、“漂浮”。  相似文献   

3.
语言世界与物理世界并非一一对应,“青”类词语不单纯表示物理世界里的各种青色调,由于文化世界和心理世界的介入,“青”类词语内部结构和外部含义都得到大大的拓展,而这种拓展也是有迹可寻的。  相似文献   

4.
“:构成”类课程是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学中重要的基础课程,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现代设计观和创意思维的养成有很大的启发意义。文章简要探讨了“构成”类基础课教学设计问题,从教学设计的角度分析发挥“构成”类基础课作用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类”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重要观念,它是在批判资本主义异化劳动和指导无产阶级进行社会革命和建设的历史使命中提出的,其中心思想是关注人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通过发展生产,使自然不断人化,实现人对动物“种”的超越;通过变革社会,克服资产阶级的狭隘本性,实现全社会对人类明成果的共同占有,在此基础上创造和实现具有更高的生命价值和实践意义的生活世界,在当代经济、政治、化日趋全球化的背景下讨论这个问题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
“一分为三”是人类认识最普遍的规律和最基本的思维方式。西方哲学充满着“一分为三”的辩证思想。哲学意义上的“一”具有本原意义,是具有普遍性意义的无任何规定性的存在。这与老子“一”相似。“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广泛的包容性和强烈的可变异性。“三”具有“类”的意义。亚里士多德提出了“美德是一种适中”的观点,构成“过度、不足、适中”的“一分为三”模式,相似于我国孔子“过、不及、中庸”模式。“适中”是法律、自然、良心等。黑格尔提出了“正——反——合”即否定之否定的“一分为三”思维模式,并将自己的哲学体系划分为逻辑学、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三个部分。这与中国哲学思想都有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7.
把“解”类字的韵母读成“椰”类字和“叶”类字的韵母,即读为“ie”音,这是不正确的。无论是从汉语史和现代汉语方言的情况上看还是从音理上看,“解”类字的韵母都应该是“ia,”音。“解”类字韵母读音方面所出现的问题,来自“汉语拼音方案”的影响,而“汉语拼音方案”的不完善则又导源于“注音字母”。  相似文献   

8.
“价-类”思维可以预测物质的性质和设计物质间的转化,对于元素化合物的学习有重要作用。以“医生给缺铁性贫血的病人开药”为情境,设计一系列情境问题,利用“价-类”二维图讨论铁盐和亚铁盐的化学性质,通过实验探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利用“价-类”思维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学科素养,体会化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增强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9.
“价-类”思维可以预测物质的性质和设计物质间的转化,对于元素化合物的学习有重要作用。以“医生给缺铁性贫血的病人开药”为情境,设计一系列情境问题,利用“价-类”二维图讨论铁盐和亚铁盐的化学性质,通过实验探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利用“价-类”思维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学科素养,体会化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增强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10.
在现代西方哲学某些哲学流派和后现代主义哲学打出“哲学终结”的口号下,哲学应如何为自己名正?哲学是否真的面临着“终结”?从哲学观和哲学的思维方式入手,具体从“科学”、“人文”、“生活”哲学思考的三个维度分析,“哲学终结”是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11.
表层结构相似的“来”类隐现句在深层结构上并不完全一致。使用形式转换的方法,分化出三种不同的“来”类隐现句,并从语义指向和语义特征分析的角度揭示三种“来”类隐现句在深层语义上的不同,可对三种“来”类隐现句下位形式的产生原因从认知功能语法角度作出解释。  相似文献   

12.
在全球化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同其他语言一样,日语中也派生出许多新词,在日语翻译中,日语词典的更新显得有些滞后,造成有不少词语在现有词典中查不到或没有对等的词义注释,例如"ATA"、"筐体"等等.为此,文章首先把这类词语定义为日语中的类"ATA"词语,并结合实际翻译过程的经验,评述了这类词语在翻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技巧.  相似文献   

13.
在全球化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同其他语言一样,日语中也派生出许多新词,在日语翻译中,日语词典的更新显得有些滞后,造成有不少词语在现有词典中查不到或没有对等的词义注释,例如"ATA"、"筐体"等等。为此,文章首先把这类词语定义为日语中的类"ATA"词语,并结合实际翻译过程的经验,评述了这类词语在翻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技巧。  相似文献   

14.
“为”类介词指的是“为”、“为了”和“为着”这三个介词。“为”类介词共具有五种语用功能:话题标记功能,篇章衔接功能,管界功能,排比、对举功能以及强调功能。  相似文献   

15.
翻译是一种跨化的交流活动,随着各国,各民族之间往来的日益频敏,迫切需要相互理解,相互学习,不同语言间的差异不仅表现在语音,词汇和句法等形式上,更表现以其化特色上,“归化”与“异化”是缓和源语化和译语化在翻译过程中矛盾冲突的主要方法,长期以来“归化”译出现频率往往较高,然而在当今化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适度增加“异化”翻译的运用对本土化的传播和外来化的接受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6.
“江湖”与“庙堂”:湖湘文化的历史吊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湘文化对湖南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透过二千多年来湖湘文化的发展嬗变,不难发现,湖湘文化有着一种江湖文化的特质,近代以前,湖湘文化的发展得益于流寓湖南的一批文人;近代以来,湖湘文化的每一次发展都与中国社会大变革有关。在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初,湖湘文化发展曾经辉煌一时,达到一个新的高度。然而,经过毛泽东时期的一起一落之后,离开了庙堂的湖湘文化应如何发展下去便成为一大课题。  相似文献   

17.
研究屈原及其作品已成为学术界十分关注的热门课题,陈蒲清从巫学角度研究《楚辞》,无疑是一种新的视角,亦是一种创新思维。通过对《南楚巫歌化伟辞》一文的剖析,解读其巫歌升华的基本内核,揭示其研究成果的深刻内涵和思想、艺术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白洋淀诗群"是中国当代诗歌史上一个独特的存在。它的精神内核和美学意蕴都昭示出"永远"的意义,因为在某种程度上它既修复了传统诗歌美学,又接通了新诗现代主义的脉向。  相似文献   

19.
侗族大歌的产生、发展决定于特定的生态环境。文章通过对流行区域、特征对侗族大歌的深刻影响,探讨在当今社会文化环境中侗族大歌的传承和跨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20.
邓小平理论“黑箱”思维产生的依据表现在对现实进行深沉的反思、对新科技浪潮的高度关注、对现代思维新成果的吸收,邓小平理论的“黑箱”思维表现在邓小平对黑箱环境的重视、对客体输出的关注,邓小平十分重视“黑箱”的动态过程,邓小平理论的“黑箱”思维具有整体性、开放性、创造性、灵活性、务实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