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义随境迁”,一个字、一个词只要进入文句,就会与文句中的词语、句子、段落乃至篇章发生联系并受其制约。因此,同一词语在不同的语境条件下有不同的含义,即语境义。理解字词的语境义,有助于理解句义,进而理解段篇内容,所以,解释词语语境义是中考阅读测试中经常出现的一个考查点。具体的语言环境,决定了词语的含义,这个含义有时是字词的基本义,有时是引申义,有时是比喻义,有时可能是“临时义”。这种“临时义”的语言形式,有时是隐含意义,有时是感情意义,有时是修辞意义。因此,要准确确定某个词语在文中的特定含义,必须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根据上下文去推断词语含义。尤其是遇到生字词时,由于不让翻查字典,更须结合语境条件去解释,一味停留在这个词语上硬抠,是抠不出来的。  相似文献   

2.
引言语境是语用学、社会语言学、话语分析、修辞学、语法学等语言学科共同关心的话题,这里主要讨论句法语境问题。所谓句法语境,是指跟句法结构密切关联的某些语用成分,它和修辞语境既对立又互补,共同构成语用环境。句法语境有自己的特点与功能,它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句法结构及其语境的关系。而这个关系既包括句法结构生成的制约因素,又包括各种制约因素的功能与作用,同时还涉及到对这些制约因素范围的确定。答三句法语境马林诺夫斯基认为;“言语环境中的完整的话语才是真正的语言事实”。然而,言语环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它既包…  相似文献   

3.
陈玉驹 《新高考》2007,(Z1):11-13
高考现代文阅读中,“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往往不是词典义,而是“文中”义,即某个词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因此,解答这类题目时,把握语境是关键所在。结合“语境”做题,“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是其基本原则。语境包括“内部语境”与“外部语境”。内部语境,是指  相似文献   

4.
语境指一系列影响着人们的言语行为、言语方式及其效果的种种主客观因素所构成的特定的交际环境。在很多学科中语境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修辞学而言,修辞的表达固然重要,但修辞的接受也同样不可或缺。而修辞的接受如果脱离语境,修辞表达再优美,也会造成理解的错误。因此,修辞的接受离不开语境。  相似文献   

5.
刘维真 《大学时代》2006,(11):141-141
美国学家Michael West说过:“附加语是当一个人想要说话可又并不表达任何意思时所使用的一种口头语。”它通常由一个既无任意组合性,也无相互排斥性的词或一个有自己固定的组合形式的短语或一个句子构成,位置较为灵活,既可置于句首,句中,也可置于句尾,一般用逗号与句子隔开。附加语虽是一种口头语,本身概念意义很弱或无概念意义,甚至被略去时对原句内容也没有影响,但在言语行为中却传递了说话者的主观信息,通过不同的语境表达了它的语用含义。本文从语用含义角度,就常见口语附加语作一归纳。1.感叹词类附加语,用于表达各种各样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6.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经常发现有些学生缺乏语法、修辞等方面的知识,甚至因此而闹笑话。要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必须重视语法、修辞等等的教学。 有的教师以“容易”为理由,忽视对语法、修辞等方面的教学;有的学生也以同样的理由,轻视对语法、修辞等等的学习,致使对这些方面的基础知识掌握不牢。比如学生认为“一”字好懂易学,殊不知“一”字在不同的语境中,要分别弄清它们的词性、词义却不是那么容易的。从词性的角度讲,“一”可作数词、动词、形容词、副词、助词,在特定的句子中它究竟属哪一类词呢?这就非牢固地掌握每一类词的特点不可。在  相似文献   

7.
[知识点概述]1.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所谓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有三种情况:①词语在本文的特定语境中临时具有的含义。这种含义既与词的基本义有联系,又是在特定语境中有所变化的。要理解它,一要对文章全局有整体把握,二要联系上下文。②指代词在文中指代的具体内容。要理解它,也必须结合上下文进行分析。③词语在文中的表达作用。即作者为什么用这个词?这个词好在哪里?不用行不行?要理解它,要联系文体、中心、作意、上下文来加以体会。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所谓重要的句子,主要指:①揭示文章中心、主旨、观点、情感的语句;②揭示文章脉络层次的(挈领性、过渡性、总括性)语句;③内涵丰富,耐人寻味的精警的语句;④结构复杂、意思隐晦的难懂的语句。要理解文中的重要语句,首先要从本句  相似文献   

8.
语义和语感是体现语言表情达意功能最基本的要素。词义有词典义和语境义之分,前者是相对固定的,静态的,后者是动态的,因具体语境的不同而发生变化。二者有时是统一的,更多的时候是只有某种联系,而并不一致的。同一个词,同一句话,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产生不同的含义。我们对词、句、段含义的理解,必须结合具体的语境,有时还要联系全文从整体上认识,真正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只有把握准具体的语境,懂得语境对  相似文献   

9.
文本细读,即立足文本,通过细致和反复的阅读,发掘文本内涵,阐释文本深意。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教材中挖掘丰富资源,引导学生通过个性化解读,理解文本的言语性。这里的言语性指的是两重含义,一是指学生直观读到的字、词、句、段、篇;二是指言语表现形式,即“怎么写、为何这样写”,涉及言语的意图、方式、风格等。  相似文献   

10.
“语境”一词,当前语言学界对它的解释和使用都较宽泛,没有严格的限定。一些文章认为,语境是指与英语context对译的“上下文”,它取材于静态的语言单位,以研究各种语言单位的相互关系为对象;一些文章则认为,语境是指与言语行为有关的各种因素所构成的交际情境,它包括语言交际时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交际场合及交际双方的有关因素,如说写与听读双方的知识,习惯、信仰,当时的行为,思想情绪以及所涉及的对象、事件和各种  相似文献   

11.
语境在语篇理解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境简单说就是言语所处的环境,它在语篇理解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其作用主要有两种:解释作用和制约作用.语境的解释作用是指语境为某一语篇的理解提供解释.其主要表现有:(1)确定指示词的所指;(2)推导话语含义;(3)识别隐喻、反复、反语等修辞手段.语境的限制作用是指语境对某一语言单位在语篇中的意义的选择和确定所起的限制作用.其主要表现有:(1)推导语境意义;(2)排除歧义;(3)消除意义模糊现象.  相似文献   

12.
语境是修辞的“娘胎”,修辞是语境的“生命”。修辞与语境之关系犹如古人所言:“辅在颊则美,在颡则丑。”言语交际活动触手可及,言语交际中的修辞行为及其现象不胜枚举;修辞行为及其现象中潜在的修辞功能已随修辞学尘封太久,故笔者就修辞与语境的“鱼水情深”之关系以及尚未引起足够重视的修辞功能,作管中窥豹似的探讨与分析。  相似文献   

13.
唐宋时代兴起的“活法”,不仅涉及到学创作的问题,而且还触及到汉语修辞的问题。从语言学的角度看,“活法”是汉语修辞所特有的语言的语法与言语的修辞、固定性修辞规则与临时性修辞策略的辩证统一。它反映了中国人善于在言语与语境的普遍联系中感受和认识修辞意义的修辞传统,是中国古代修辞方法阴阳并用、正反对待的基本模式的体现。  相似文献   

14.
说“比喻”     
“比喻”是一种很常见的修辞方法。它既简单,又复杂。说它简单,因为人人都会不同程度地使用比喻。说它复杂,因为它跟某些貌似比喻的句子有时不易分清;跟借代、比拟等修辞方法也容易混淆,有时在同一语言片断中又与其他修辞方法同时存在。本文拟就上面几种情况加以分析。 “象”、“仿佛”等词常用作比喻词,但并不是有这些词的句子都是比喻句。如:  相似文献   

15.
所谓“藏义”修辞格,是指在一定语境中用极简练的词语来表达丰富的思想和感情的一种修辞方法。这种修辞方法最大的特点是使语言表达收到“言近而旨远,辞浅而义深”的效果。一般说来,它有词和单句两种形式。“藏义”修辞格以词的形式表现时,往往包含在一个句子之中。如:“原来如此!……”(鲁迅《为了忘却的纪念》)此例句的语境是:“……但忽然得到一个可靠的消息,说柔石和其他二十三人,已于二月七日夜或八日晨,在龙华警备司令部被枪毙了,他的身上中了十弹”。“如此”是指示代词。在这里,其表面意思指柔石等爱国青年被杀害,柔石身中十弹这一残酷事实;其深层意思则蕴含着作者十分强烈复杂的感情:一  相似文献   

16.
谈“语境”     
语言是人类交际的重要工具,也是人类思维的工具。语言交流是一种双向活动,要恰当地表达,就要依据当时的语境选词用句,正如人们常说的“说话要看场合”。而要准确地理解对方表达的意思,也必须在这个语境中把握。所谓语境,顾名思义,就是特定的语言环境,它可以指语言本身的环境,即一个词、一句话的前言后语(书面上叫上下文),也可以指语言的社会环境,包括交际的时间、地点和交际对象的身份、职业、经历、性格、情绪等等。  相似文献   

17.
玩赏回文     
回文,又称回环,包括回文句、回文诗词、回文对联等。回文是指顺读倒读都通顺的一种修辞方式。这种方式虽有些文字游戏的味道,但从欣赏汉语的文字美上看,则有审美价值。茶余饭后,偶尔读读,会令人雅趣盎然。先说回文句。古茶壶盖上有句云:“可以清心也”。按360度回环,不论从哪个字开始,都可读成五句含义不同的句子:“可以清心也;以清心也可;清心也可以;心也可以清;也可以清心”。真是妙趣无穷。说及回文诗,它属杂体诗类,在诗“族”中独秀一枝。其特点是回环往复均能成诵,合辙押韵,琅琅上口。历代诗人创作的回文诗中不乏有令人百读不厌的精品…  相似文献   

18.
修辞教学中应重视语境的训练河南段朝霞一语言环境又称语境,一般指在语言运用中对话语有影响的情景、情况和关系等。构成语境的因素有两方面:一是主观语境因素,它指包括身分、职业、思想修养、处境、心情在内的说写者的自身因素;二是客观语境因素,它指包括在语言运用...  相似文献   

19.
仿拟是言语活动中进行语言创新的重要表达方式之一。仿拟辞格具有溯源性、语境依赖性和可及性认知特征,同时它还有使语言表达新颖、生动、幽默以及突显新信息的修辞功能。根据仿文的语言形式,仿拟分为仿词、仿句、仿篇和仿体。  相似文献   

20.
叶圣陶先生在解放前后的六十余年间,撰述了许多论述语文教学的文章,其中有些文章深入探讨了语法修辞教学问题;在他编写的语文课本中,编进了语法修辞的教学内容。今天,我们来学习和总结叶老关于中学语法修辞教学的实践和理论,对于当前语法修辞教学,是有指导作用的。一两种编排形式叶老主张对中小学生进行语法修辞教学。早在1924年4月发行的《作文论》中,叶老专列一节“修词”,“讨究造句用词”,并且指出“不论是出于不自觉的或者是出于特意的,凡是使一句句的话达到刚合恰好的地步,我们都称为修词的工夫。”1943年3月,在《语言和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