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方新闻是我国新闻对外报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如果掌握不好外国读者兴趣和阅读习惯、目标受众针对性不强、写作手法平淡,地方新闻往往流于内容空泛、主题零散,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达不到中国新闻对外报道的标准。如何以全球视野挖掘地方新闻资源,从具体、典型的人物和事件中反映中国的社会生活真实状况,“以小见大”吸引和打动读者?英国《每日电讯报》的网站文章《面对危机,东莞并未放弃希望》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如何操作深度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十年的改革,二十年的探索与实践,中国新闻传播理念正从正面报道向舆论意识的觉醒、从传者本位到受众本位,从宣传意识到报道意识转变,与此同时,新闻报道方式也悄悄地在革故鼎新。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广播电视的普及,新闻的深度报道越来越多地吸引了人们的眼球。由中央电视台亲自打造的新闻纪实性节目《焦点访谈》以“时事追踪报道、新闻背景分析、社会热点透视、大众话题评说”为宗旨,一开播就获得了较高的收视率。随后,央视又适时创办《东方时空》、《新闻调查》等栏目,大做“深度”文章,以满足受众需求。目睹电视深度报道节目的“火爆”,…  相似文献   

3.
<正>新闻评论历来是国际新闻的重要报道领域,一直以来,作为国家通讯社,新华社对新闻评论产品(包括社评、评论员文章、时评、述评等)高度重视。在对外报道中,因为用户、受众的特殊属性,新闻评论尤其需要记者、编辑"独具慧眼"和"推陈出新"。笔者以多年来执笔和经手的时评、述评入手,试从选材和立意的角度,梳理一些对外新闻评论的写作经验和需要规避的问题,供同业参考指正。一、选材:既要回应社会热点,也须摆脱思维定势  相似文献   

4.
正十八届三中全会是中国改革开放35年来所召开的一次非常重要的"三中全会",也是了解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改革决心和改革举措的重要窗口,国内、海外都给予了持续高度关注,可以说是本年度最重要的中国新闻之一。对于外宣新闻工作者而言,十八届三中全会是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和新媒体技术迅猛发展的传媒格局中召开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影响力日益增强,使得世界对中国新闻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全球化使得国与国之间的互动和政策关联性更加紧密,中国出台的  相似文献   

5.
灾难新闻是受众最关心、最容易扩散的信息,也是媒体最重视的信息。近年来,随着我国传媒业的迅速发展,媒体竞争加剧,灾难新闻成了媒体争取受众眼球的重型武器。与此同时,灾难新闻的对外报道也成为中国国家形象塑造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6.
李宇 《对外大传播》2009,(11):18-19
2009年,中央电视台对全台的新闻采编系统进行了大力度的改革,成立了规模颇大的、包括“视频发稿中心”在内的“新闻中心”。这次改革的亮点之一就是实现了新闻资源的集成,在业务流程上实现“采编分离”。对于中文国际频道(CCTV-4)这样的对外频道来说,这次改革虽然减小了其“自选动作”的空间,但无疑丰富了新闻资源、强化了其在海外中文频道中的竞争力。对于中国的对外传播来说,尤其是在对外传播资源的整合利用上,央视新闻改革无疑是一次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7.
新闻业一直致力于为受众营造真实在场的新闻消费体验,虚拟现实技术与新闻业的融合为这一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新的机遇。本文从虚拟现实新闻的缘起及特点入手,考察国内外虚拟现实新闻实践情况,比较其不同表现,进而反思虚拟现实新闻发展存在的问题。本文认为新闻业建立在新闻与受众的关系之上,任何技术与新闻的融合都必须避免走上形式重于内容,技术超越报道的发展道路。同时,新技术的运用要考虑人类自身的能力,避免技术滥用给人类自身带来伤害。  相似文献   

8.
根据传播学中的框架存在于传播过程的不同阶段,可将其分类为媒介生产框架、新闻文本框架、受众效果框架。本文是对传播学中的新闻文本框架研究进行的综述。首先对新闻文本框架内涵分别从概念、性质和研究方法上进行梳理,之后是对国内外学者研究新闻文本框架的成果进行梳理。  相似文献   

9.
正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宪法修改、国家领导人选举、国务院机构改革等热点话题,备受国外受众关注,也是各大海外社交媒体平台上广为热议的焦点。在国内外媒体密集式的关注与报道中,微视频等融媒体产品以其可视性、创新性等优势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专业的外宣微视频策划生产与制作团队,中国外文局融媒体中心以每天两条微视频的步调,在全国两会期间共推送原创外宣微视频近50条,形成由动画、新闻、创意视频、直播等多产品形态构成的海外社交媒体微视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基于传播受众的分布差异,新闻报道被分成对内报道与对外报道两种类型。然而,随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传媒的勃兴,以及世界上富有竞争力的传媒集团信息采集的全球化发展和本地化策略,传统形势下所区分的国内受众与境外受众的界限正在模糊。以网络媒体为例,  相似文献   

11.
新媒体视域下,短视频平台发展速率持续加快,使得该平台渗透的领域逐渐增加,其中也为新闻传播路径的优化带来新契机。传统新闻传播模式涉及时间灵活性不足、传播路径相对单一、难以充分满足人们的信息获取需求等问题,短视频平台的介入,进一步拓展了新闻传播渠道,保证了新闻信息的短小精悍性,提升了新闻信息质量,提升了新闻传播与受众信息获取习惯的符合性,扩大了新闻信息传播范围,提高了受众与媒体的黏性,促进了新闻媒体行业的健康发展。该文对短视频平台实际发展状况加以阐释,分析新闻传播环节短视频平台的应用优势,探寻短视频平台应用的不足,并提出一定对策,以期提升新闻传播水平。  相似文献   

12.
新闻传播学理论认为,受众更喜欢戏剧性、冲突性、趣味性和故事性强的新闻。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导致各个经济体实力忽然间"此消彼长",地位发生剧烈变化,这种戏剧性极大增强了中国经济新闻的吸引力。同时,我们面临着另一个事实:如同其他新闻一样,中国经济新闻国  相似文献   

13.
当前,全球化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全球化是经济、政治、文化的全球化.全球化不仅会影响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及其二者关系,同时会深刻影响中国政党制度民主化、制度化、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4.
信永华 《职业圈》2014,(21):122-123
科技新闻写作不够通俗甚至枯燥难懂、读者不爱看的问题历来饱受垢病。要使科技新闻走近大众,走近百姓,必须走通俗化的路子。在科技新闻写作的标题拟定、导语选择、主体撰写、背景使用中,充分考虑广大读者的接受能力,在通俗化方面下工夫,着力增科技新闻报道的通俗性、生动性和趣味性,才能很好地保证科技新闻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5.
在国际舆论场中,公信力是新闻传媒必须具备的硬通货。国内外宣媒体要提升稿件的海外落地率、转载率、拓展用户群、增加影响力,公信力既是基础也是助推器。鉴于中国的外宣媒体肩负着塑造国家形象和优化中国发展外部舆论环境的职能,而它所针对的西方受众认为新闻  相似文献   

16.
<正>新闻教育是高等教育机构提供的旨在扩大对世界的认识,有助于受众开展新闻实践与新闻的收集、整理和呈现的训练的课程。从新闻业内部培训逐步发展而来的澳大利亚新闻教育迄今已走过百年,其高校对几代新闻记者的培训和教育的作用也是逐步被认可的。了解澳大利亚高校新闻教育的发展状况,不仅给我国新闻教育以启示,也有助于更全面地解读澳大利亚新闻业。目前澳大利亚已有30所高校开设传媒本科教育,西澳大学是其中之一。笔者前往西澳大学访学期间,考察了  相似文献   

17.
数据新闻在全球范围内的兴起与发展,不仅给新闻业带来了新的报道方式,也给我们的对外传播提供了新的方式和手段。占有和应用数据在对外传播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何应用大数据于对外传播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探索。大数据的客观性有利于增强对外传播的说服力,淡化宣传色彩。在大数据时代,用"数据讲述中国故事"成为变革对外传播方式的一条新思路。我们应培养具有一定数据素养的外宣新闻工作者,利用大数据实现新闻的个性化定制,做到精准传播。同时利用大数据优化传播元素、进行多维度的受众分析、把握媒体议程设置、实现舆情监测等等,不断优化对外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8.
<正>当前,逆全球化思潮的兴盛并为阻碍全球化提供理念支持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它既反映了当今世界面临的政治和社会问题,也与全球化进程中全球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有关。逆全球化思潮的日益盛行,在很大程度上掣肘了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相比之下,以中国为代表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并成为推进全球化进程的中流砥柱。在此过程中,中国逐步形成了顺应历史潮流的  相似文献   

19.
内部审计是企业自我完善、自我约束的产物,是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企业加强内部管理的自身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加快,以及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我国内部审计作为企业内部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在国际关系的演变和国际新闻的流动中,西方国家在国际传媒中对中国的指责是否公平合理是一个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指摘增添了中国外交中“软实力”的建设代价,使中国在非洲的形象大打折扣。 要改变现有国际社会对中国外交政策的认识并塑造美誉的国家形象,就需要考虑如何在传播全球化的流程中表达中华民族的历史,阐释中国“和谐文化”的意义。 成功的和谐文化传播不仅要随着中国对非政策的演变不断调整自己的传播内容,还要通过富有创造性的文化交流活动,引领中国对非外交活动的进展,从而更彻底地赢得广大非洲国家的受众。[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