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纸牌屋》第二季上载第一天,观剧人数就是第一季的八倍。主演凯文·斯派西曾说该剧99%的情节都是真的。关于该剧是否揭示了美国政治“腐朽而黑暗”的现实,成为无论中国还是美国的观众都在争论的焦点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我们发挥陕西文学创作优势,整合影视生产资源,共制作了180部近4000集电视剧,其中包括象《激情燃烧的岁月》、《西安事变》、《大秦帝国》等鸿篇巨制,还有不少电视剧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在全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形成了公认的“影视陕军”品牌形象。最近,28集电视剧《保卫延安》正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播出,这是“影视陕军”为全国观众倾心奉献的又一部精品力作,该剧播出期间,恰逢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的纪念日,也是纪念建国60周年“献礼剧”的隆重开篇,影响更为深远,意义更加重大。  相似文献   

3.
《今传媒》1997,(1)
《文汇报》于1996.8.29刊出大题目《国产电视剧占据荧屏主菜单》,副题是《一批现实题材剧一扫虚假弊病,实实在在走进观众视线》。读者自然会想到,这主菜单是什么?观众可以意会是“一批颇具特色的国产电视剧在荧屏频频亮相”,占据了荧屏黄金时间的主体。但“...  相似文献   

4.
张静 《新闻前哨》2023,(6):41-43
电视剧《人世间》是一部帮助观众回顾历史、唤醒记忆的年度大剧。本文从记忆理论出发,以媒介记忆理论为基础,运用观察法和文献研究法分析了电视剧《人世间》中的家国叙事特征,并解读了该剧如何通过平凡的故事内容和朴实的表达方式来唤醒观众的记忆,与观众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通过观察发现,该剧立足于“民间视角”,聚焦人物命运和家庭变化,运用以小见大的方式折射出社会、国家和时代的变迁,同时也寄托了对青年一代的期待。  相似文献   

5.
宋姝颖 《东南传播》2016,(4):106-109
作为IP总裁剧的典范,《花千骨》自开播以来备受关注,收视率高居不下。该剧的成功在于其内容新颖、传递正能量的特性契合了观众的心理需要;名人效应和偶像效应的作用及其强有力的直观宣传抓住了大众眼球;周播策略和设置悬念的方式,使得该剧被持续热议,吸引了无数观众。同时该剧使用低门槛,高到达率的微博等社交媒体作为互动平台,在一定程度上贴近了观众。  相似文献   

6.
禹薇 《声屏世界》2009,(1):45-46
“雷人的造型,简单的剧情,烦人的广告,惊人的收视”——有人用这四个短语来形容湖南卫视与响巢国际联手打造的职场励志喜剧《丑女无敌》第一季(以下简称《丑》剧),即中国版《丑女贝蒂》。该剧情节简单,讲述了一个名叫“林无敌”的相貌丑陋的女孩在职场一步步打拼最终获得成功的故事。不少观众用“雷”这个网络流行语来评价剧中演员夸张到近似闹剧的表演方式,意指看后被击倒了。然而《丑》剧却在网友的一片“雷”声中,  相似文献   

7.
《李尔王》是莎翁笔下最伟大的悲剧,而由畅销书《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当年明月改编.田沁鑫执导的《明》则把《李尔王》与明史嫁接后开出的新创历史剧。除了在结构上沿袭了莎士比亚的《李尔王》风格外.《明》在内容上、情节上、表演形式上都进行了很大的探索,破天荒地对《李尔王》进行了一次“喜剧尝试”.导演田沁鑫要让观众“破涕为笑”.体验《李尔王》前所未有的轻松、喜悦。  相似文献   

8.
袁钺  吴彤 《视听》2023,(4):57-60
电视剧《人世间》通过线性结构叙事和历史场景还原,刻画了周家三代人悲欢离合、跌宕起伏的人生故事,绘就了一幅中国伦理风貌图。在伦理叙事立场之下,该剧展现了亲缘、婚恋以及善恶三种极易引起观众共鸣的伦理关系,让“家本位”的故事内化为“共同体”的情感。《人世间》因其拥有的集体记忆、精神共振和家国情怀,不仅为我国年代剧、家庭剧的发展提供了经验与启发,更为中国故事的国际传播展现出了更多可能。  相似文献   

9.
“雷人的造型,简单的剧情,烦人的广告,惊人的收视”——有人用这四个短语来形容湖南卫视与响巢国际联手打造的职场励志喜剧《丑女无敌》第一季(以下简称《丑》剧),也即中国版《丑女贝蒂》。该剧情节简单,讲述了一个名叫林无敌的丑女孩在职场一步步打拼最终获得成功的故事。不少观众用“雷”这个网络流行语来评价剧中演员夸张到近似闹剧的表演方式,然而,《丑》剧却在网友的一片“雷”声中,收视节节走高。  相似文献   

10.
纪实广播剧《敲响日本“名将之花”丧钟的人》是根据著名剧作家谢美生的同名纪实文学改编的,该剧播出后,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反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把该剧列为迎接中国抗战胜利60周年重点  相似文献   

11.
我国电影著名导演张艺谋几年前曾说过“文学驮着影视走”,有趣的是如今“影视驮着文学走”。一部中国版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电视剧在中央电视台一套中播出后,众多出版社闻风而动,聚集《钢》剧,“大炼钢铁”顷刻成为电视剧“催热”出版业的一个闪亮的热点。 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就在《钢》剧播出以前,缘于电视剧的播出导致出书热卖的现象早就有过。从80年代的《新星》、《四世同堂》,到90年代的《围城》、《孽债》,《红处方》、《雍正王朝》和《过把瘾》等文学读本,无  相似文献   

12.
随着香港回归 ,港、台电视剧对内地观众形成了新一轮的冲击。其表现就是 ,以香港金庸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天龙八部》、《笑傲江湖》、《神雕侠侣》、《鹿鼎记》等在内地播出之后 ,收视率居高不下。金庸的小说在内地也成了抢手货。在香港剧火爆大路之时 ,台湾剧也不甘寂寞。琼瑶次次在言情剧上发威 ,连续拍摄了《还珠格格》上、下两部共60余集电视剧 ,播出之后 ,小燕子成了街谈巷议、妇孺皆知的人物。不仅如此 ,该剧的播出还产生了两个不同凡响的后果 :一是该剧在内地炒到了几十万元一集的天价。另一是播出该剧的电视台在剧中放肆地插播广告…  相似文献   

13.
《大观周刊》2011,(4):14-14
岩男郎周一围凭借在海岩剧《阳光像花儿一样》中饰演男一号刘川而被观众力捧。此后在《空巷子》、《名门劫》、《谢谢你曾经爱过我》等剧中都有出色表现.成为观众心目中的新晋宴力派偶像。尤其在刚刚过去的2010年,对周一囤来说.可谓是硕果累累。大银幕处女作《盲人电影院》获得釜山电影节“新浪潮单元”最受观众欢迎奖;  相似文献   

14.
就在《三国》“说曹操曹操就到,这不,刘备来了”、新《红楼梦》“黛玉裸死”,引来观众调侃揶揄之际,广电总局一项最新数据显示.2010年国内开拍的电视剧中,超过50%是各类翻拍剧。  相似文献   

15.
一、43年后,风波骤起我做梦也没有想到,1954年初我改编的《穆桂英挂帅》一剧会在43年后风波骤起。首先是1997年11期《人生与伴侣》发表了崔炎寿口述、梅淑贞整理的长篇纪实文章《<穆桂英挂帅>幕后的奇冤》;同年11月21日《作家文摘》全文转载,影响扩大到全国。崔炎寿与《穆》剧的改编毫无关系,他的“冤案”与《穆》剧更无任何牵连,而在文章中竟公然声称他是“执笔整理者”,“却因该剧的成功,成了历史反革命分子”。1998年春,我收到第二期《河南戏剧》,看到梅淑贞写的第二篇文章《<穆桂英挂帅>幕后的悲剧》,文后署名为崔炎寿、马金凤口述。这篇万言长文目的和主题很明确,就是要说明“到底谁是执笔的剧作者”。崔炎寿以改编《穆》剧剧本“呕心沥血的剧作家”的身份出现,编造荒唐可笑的谎言,公然说我不是《穆》剧的改编者,而是他临时想起“两次见面  相似文献   

16.
《中国新闻周刊》2007,(7):75-75
狄更斯的小说《雾都孤儿》和由小说改编的电影,早为中国观众所熟悉。而由英国TNT剧团演出的话剧《雾都孤儿》则是在中国首次巡演。该剧已经在世界各地巡演了近1000场,并成为TNT剧团经典剧目。  相似文献   

17.
近期热播的电视剧《暗算》好像一匹黑马,在几家电视台播出都创下了不俗的收视率。该剧改编自麦家的同名小说,展现了在特殊战线上默默奉献的一群人的故事。该剧开篇词这样说道:“他们没有名字,只有代号;他们没有声音,只有行动;他们没有眼泪,只有悲伤;他们没有传记,只有传说。”剧中三位主角阿炳、黄依依、钱之江最终都以悲剧结局,以美的毁灭给观众以强烈的震撼,他们的死折射出革命的残酷性,从而达到了肯定美、否定丑的目的。别林斯基在《西方人论选》中将悲剧定义为戏剧中的冠冕,称悲剧为戏剧的最高峰。《暗》剧的这种英雄人物以悲剧结局的尝试也的确使该剧抓住了观众的胃口,受到了各界的好评。[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雷人的造型,简单的剧情,烦人的广告,惊人的收视“——有人用这四个短语来形容湖南卫视与响巢国际联手打造的职场励志喜剧《丑女无敌》第一季(以下简称《丑》剧),也即中国版《丑女贝蒂》。该剧情节简单,讲述了一个名叫林无敌的丑女孩在职场一步步打拼最终获得成功的故事。不少观众用“雷“这个网络流行语来评价剧中演员夸张到近似闹剧的表演方式,然而,《丑》剧却在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似乎进入一个言情时代.《不谈爱情》、《怀感问题》、《错在重逢》…….今年中央电视台黄金时间播放的反腐力作《苍天在上》同样也夹杂着言情的味道,这虽然不构成整部电视剧的主题,可随着剧情的不断深化,言情的高潮也日益迭起;另一部反映公安战线的《英雄无悔》,在“最受全国观众喜爱的文艺类作品”收视统计中名列榜首,但言情味在该剧中仍表现得异常浓厚.  相似文献   

20.
王德胜 《声屏世界》2009,(10):33-34
作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献礼史诗大剧,《人间正道是沧桑》6月间享受到了央视一套和八套“双播”的待遇。电视播出后,赢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人间正道是沧桑》是一部讲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的大片。作品通过描写瞿、杨两家五个年轻人以及一批黄埔军校学生因信仰不同而分道扬镰,分别加入共产党和国民党的命运纠葛和人生经历。该剧运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