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当前人类社会正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风险不断增加,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一种大格局和大智慧的中国方案,是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前进方向的鲜明旗帜。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实现美好生活的重要载体,互利共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野下美好生活的基本样态,建设“五位一体”的美好世界,是对未来人类美好生活的具象描绘。但当前世界范围内和平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加,具体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信息安全和生态环境等方面,严重阻碍了人类美好生活的实现。对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依托,为全人类共生、共存之道提供了中国方案,为实现未来人类美好生活提供了多重思路。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人类以自己为宇宙的中心是人类本性的自然倾向,这种自然倾向在古代和近代哲学,科学和宗教中被上升为普遍信念,即人类中心主义,从人类的实践后果来看,人类中心主义信念既产生了积极效应,也产生了消极效应,尽管人类中心主义的确存在着一些偏颇并且在实践上导致了严重的后果,但它是人类的精神支柱和内在动力,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人类中心主义作为人类的一种基本信念是不可能放弃的,也是不应该放弃的,因此,对待人类中心主义我们应该有一种冷静,理智的态度,不可简单地加以否定。  相似文献   

3.
科学、人道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科学和人道主义曾联手击溃了神学世界观,到十九世纪二者之间的联盟出现裂痕,科学主义渐成大势。但科学主义与人道主义的对立只是方法论和认识论方面的,二者又都支持人类中心主义。俗世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已将人类导入疯狂的经济竞争之中,人们,总以为只要没有战争,人类共同发展经济,即可建起人间乐园,殊不知今天人类所面对的现实是:不仅应谋求人类共同体内部的和平,而且必须谋求人与自然之间的和平。  相似文献   

4.
论心理需要是宗教信仰的一个深层动力和重要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马斯洛的需要理论出发,我们认为心理需要是宗教信仰的一个深层动力和重要原因。原始宗教是人类生存的需要,道德宗教是人类安全和伦理道德的需要,宇宙宗教是人类认知与理性探索的需要,命运宗教是人类对终极价值的关怀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宗教信仰是人类精神力量的外射,是对自身本质力量的一种观照和再现。宗教将不断地迎合时代发展的需要,伴随人类继续前行。  相似文献   

5.
人道主义、人类中心主义与主体主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人道主义的深入人心和主体主义的彰显代表着人从束缚中解放出来。以自然主义为基础的人道主义是世俗化的西方社会的宗教替代品。人道主义、人类中心主义与主体主义在逻辑上密切相关,主体主义是人道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的形而上学基础。人类中心主义激励了人类对自然的盘剥和榨取,从而导致了全球性的生态平衡的破坏,因此应该走出人类中心主义。说人类中心主义与当代生态环境问题无涉,是因为未识破人类中心主义的实质  相似文献   

6.
正义作为人类的价值观念,本身就是人类的意识。这种意识不仅是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意识,还是并且主要是人类对自身的意识。正义不是随着人类的出现而产生,而是人类在自我意识产生后的结果。人类意识的多样性决定了正义观的广泛性。人类的自我意识包括人类个体的自我意识和人类集体的自我意识,正又是二者交互作用的产物。人类对于正义的自我意识经由法律来外化,通过法律来维护和实现。  相似文献   

7.
人类中心论,是人类对自身及其与生存环境关系认识的一种意识形态,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文化现象。人类中心论是人类脱离动物界,并促进社会发展最根本的内在动力。人类对外在一切客观事物的评价标准,是以对人类自身的利害关系程度进行的,也即是以人类为中心的。新人类中心论是在吸收和继承旧人类中心论合理成分的基础上,批判并摒弃了其中极端个人主义的动物贪欲本能后,主动培育和提高个人的环境道德水准,善待生存环境,主动承担环境道德义务和道德责任的现代环境伦理学理论和实践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8.
马艳 《文学教育(上)》2008,(15):136-137
文化作为人类本质的体现,与人类相伴而在,在所有人类活动的范围内都有文化,它贯通时空,普遍而永恒地存在着。人是文化的主体,适应创造着文化,它们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共同进步,繁衍不息。语文教师作为人类的一个群体,由于功能的特殊性而和文化的关系更加密切。  相似文献   

9.
人类审美意识的起源,与图腾和图腾崇拜息息相关,而图腾与审美是一对不可分割的概念,图腾艺术是早期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艺术形式,它与人类审美观念的发展演变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而多种以巫术形式表现的图腾崇拜,激发并培养了人类的情感判断,催发了人类的审美想象力,是人类审美意识形成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明确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地理学是研究人类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教师应通过教学,让学生明确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一方面,环境是人类产生、繁衍、生活和发展的地方,是向人类提供各种能源、资源的场所,是容纳、清除和改变人类新陈代谢产物的空间,与人类息息相关,它创造、抚育了人类,人类离不开环境;另一方面,环境作为人类的对立面而存在,并按自己的规律发生发展着,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必须尊重这些规律,否则,将会破坏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弄清环境问题及其产生原因。环境问题是指人类赖…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