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思考我在教授"三位数减三位数(不退位)"时,书上出示的是小朋友的借书的图,然后根据图中的数量关系,得出减法是用加法来验算的.我看了教材后思考了这样几个问题:1.这节课里介绍了数量关系,通过数量关系来得出用加法验算减法的方法.那这节课的重点是什么?数量关系?还是会用加法来验算减法?如果是数量关系的话,那这节课的重点就成了解决实际问题.2.书上介绍了用加法来验算减法,那别的验算方法可不可以?本节课需要介绍给学生吗?经过思考和同组的老师商量后,我觉得:1.本节课是一节计算课,应以学生  相似文献   

2.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选取西双版纳这一学生较为熟悉的旅游区来作为相关知识点的载体,学生比较感兴趣,开展活动时,学生感觉有"话"可说,会依据具体事例分析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很容易将课程标准中旅游地理部分的内容贯彻好.基于这节课的特点,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思路:以西双版纳美丽的风景来设计悬念,吸引学生对这节课的内容的渴望,中间穿插讨论、小组活动、角色扮演等活动,进一步引导学生走进教材,自觉探究教材所设计的内容,最后以一个学生熟知的游戏(模仿中央电视台正大踪艺的"真真假假")来结束整节课的教学,同时用它来作为本节课内容要点的回顾,以加强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3.
这节课的重点比较突出;教者比较自觉地从心理学角度来考虑和组织自己的课堂教学.在调动学生积极性方面想了一些办法。巩固教材的方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这个问题,在低年级的复习课中须十分重视。本节课教案可供各地老师参考。这节课已被省电教馆录像。  相似文献   

4.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讲解燃烧的条件及灭火的原理,是初中阶段的一个教学重点.本节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学生从生产生活实际发现和提出问题→老师引导学生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学生亲自实施探究方案→总结归纳形成结论的方法来组织教学.  相似文献   

5.
<正>一、分析《小兔请客》选自北师大数学教材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加与减》的第一个教学内容。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20以内加减法和100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安排的一节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课。本节课从学生感兴趣的"小兔请客"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加减法算式,体会加减法的意义。由于这节课是加与减的第一课时,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加减法的计算起到重要的铺垫作用。根据对教材的理解,计  相似文献   

6.
1 教材内容的比较课例(一)、(四)采用人教版教材,另两个课例采用的是苏科版教材.按照人教版教材的安排,学生在学习"一次函数的图象"前,通过学习函数及正比例函数,已具备了必要的知识与经验,具备通过类比正比例函数的研究方法来探究一次函数的图象及其性质的能力与心理准备.苏科版教材在本节课之前没有安排正比例函数图象的学习内容,而是在本节课学习了一次函数后把它作为特例来处  相似文献   

7.
唐乐天 《现代教学》2007,(12):30-30
一、评教学思想 陆老师任教的学生的化学基础较为薄弱,而且绝大部分学生高考时不加试化学,没有强烈的学习热情和动力。针对这种情况,陆老师首先思考的是这节课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什么才是这节课中最有价值的东西。经过对教材的潜心研究,陆老师把苯定位为一种特殊的碳氢化合物,是介于饱和烃和不饱和烃之间的特殊烃,显然苯的这种“特殊”是本节课的重点,陆老师正是围绕“特殊”两个字做足了文章。  相似文献   

8.
<正>听一堂好课,如饮美酒,唇齿留香,回味无穷。听了王珺老师的《京剧大师——梅兰芳》这一课,真使我醉在其中,美在其中,醉在于课堂的生动精彩,美在于课堂的艺术感染力。王珺老师这节课之所以成功,我认为归功于王老师课前的精心准备、对教材的熟练把握和对新课标"用教材教"的深刻理解。从这节课堂中我能感到王珺老师对教材中教学资源的深度把握和理解,就王珺老师《京剧大师——梅兰芳》这节课我有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9.
吴、蒋二位老师的课例,体现了新课程的教材观、教学观,全面落实了《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一个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培养学生数学素养,体现教者和学生创造性智慧的典型案例.下面笔者从两方面谈一谈对这节课的看法.1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体现了新课程的教材观传统的教材观是“教材即为知识”,教师和学生都把教材“绝对化”、“权威化”和“神圣化”.而本节课中,教者打破了这一陈腐的教材观,全面贯彻了“教材是范例”的基础教育新课程的教材观,体现了教师是课  相似文献   

10.
<正>一、说教材本节课是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小数的加、减、乘混合运算"。学生在本册的前期已经学习了小数的意义和加减法,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以及列竖式计算小数乘法,本节课在此基础上来进一步学习小数的混合运算。教材以为希望小学献爱心为背景,体会小数计算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呈现两个不同层次的问题,让学生在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感受之前学习的整数运算  相似文献   

11.
本节课以"人教版"的实验教材第七册(上)中的"植株的生长"一课为平台和依据,教师和学生一起创设与该课题相关的探究情境,师生在探究活动中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整个课堂教学的设计基于以下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2.
内容评析:1.执教老师:山东省济南经七路第一小学魏会2.本节课的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118—119页.教材在学生学完了"可能性"这一单元后,设计了这个以游戏形式探讨可能性大小的实践活动.通过本活动,可以使学生通过猜想、实验、验证的过程,巩固"组合"的有关知识,探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通过与老师比赛的形式,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3.这是一节实践活动课,本课的设计力求体现新课标精  相似文献   

13.
"确定位置(一)"是新世纪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方向与位置"的第1课时,这节课也是第八届全国新世纪小学数学课程与教材系列研讨会衢州会场周保芳老师和岑新尚老师所做的研究课.在网络研讨的时候,我和广大网友参与了周老师课例的研讨.对这节课的内容我有以下的想法和大家共享.  相似文献   

14.
一节课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是由该节课的教学目标决定的,教学目标就是该节课的"灵魂"。这个"灵魂"需要我们去研究教材,更需要我们有实效、有生命地去研究学生。因此学前调研是制定合理有效的教学目标的基础。但是,从老师们所写的学前调研中却看到了两个奇怪的现象:一是"千篇一律,面面俱到"型,即从学生已有经验、年龄特点、学生兴趣点、学生的学习困难来写,表面看老师做得滴水不漏  相似文献   

15.
“找规律”一课是义务教育课改实验教材第二册内容。本文拟对安徽省芜湖市利民路小学张娅老师所上的这节课试加评析。本节课教师教态自然、语言亲切、教学基本功较强,学生学习积极、主动、兴趣盎然,表现出强烈的自信心,教学活动的呈现层次清楚、衔接自然,教学模式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本节课有以下特点:  相似文献   

16.
<正>在"首届全国道德与法治品位课堂观摩及研讨会"上,山东临沂实验中学王有鹏老师为来自全国各地的道德与法治教师及专家展示了一节很有品位的八年级下册"公平正义的守护"示范课,受到与会教师的一致好评。本节课通过各种体验方式,把学生带人现场,让学生体悟如何以自身力量和外在制度守护公平正义。下面以本节课为例,剖析一下初中法治教育的别样生态——体验。一、体验名人名言的意蕴课始,王老师利用名片自我介绍。根据名片提问学生:自己  相似文献   

17.
北师大版教材三年级下册“比赛场次”,本是一节普通的课,但执教老师上下来,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想,日常课堂教学就是如此,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和学生一起探究数学中的奥秘,享受日常的数学学习生活,这已足够。  相似文献   

18.
李培林 《江西教育》2012,(11):26-26
<正>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数学》七年级上册"合并同类项"这节课,为如何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提供了很好的范例。这节课共安排四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情境创设,教师指着讲桌上凌乱的几本书、几本本子、几支笔,说:"谁能帮助老师把讲桌整理一下?"在两个学生按不同方式摞放好后,教师接着问:"哪种方法比较科学,为什么?"引导学生初  相似文献   

19.
李亚琼 《考试周刊》2013,(98):69-70
本节课内容为苏教版教材《数学(选修1—1)》"第二章圆锥曲线与方程"。本节课教学内容的核心是用代数的方法研究几何图形的性质。本节课充分体现了课堂教学中"以人为本"的新课程理念,使课堂成为学生展现自我的舞台。  相似文献   

20.
这是著名特级教师徐长青在一次小数名师新理念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上所上的一节五年级数学自编教材课。本节课通过“观察——发现——归纳——解决数学问题”这样一个过程,培养了学生独立探究与自主发现的学习能力,对老师们很有启发,值得大家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