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找规律"是学生首次接触找规律这一数学内容,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发现一一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之间的数量关系这一规律,并能够利用其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找出"当两端的物体相同时,这种物体的数量比另一种物体多1".……  相似文献   

2.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找规律"是学生首次接触找规律这一数学内容,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发现一一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之间的数量关系这一规律,并能够利用其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找出"当两端的物体相同时,这种物体的数量比另一种物体多1".……  相似文献   

3.
张平 《江苏教育》2012,(34):70-71
听了很多老师教学苏教版的《一一间隔排列规律》,也听了一些老师教学人教版的《植树问题》,感觉老师们在教学中并没有真正把握住问题的实质。例如,好多老师在教学《一一间隔排列规律》时,把教学重点放在观察教材情景图上,让学生发现"当两端的物体相同时,两端物体的数量比中间物体多1"上,当学生发现了这个  相似文献   

4.
<正>苏教版义务教育数学教科书从三年级上册起,在每一册教材里都编排一次有明确主题和内容的探索规律的教学内容。三年级上册研究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这是日常生活中经常能够看到,也是最简单的间隔排列。2016年11月25日,我在全县送教下乡活动中上了"一一间隔排列",教学中我始终坚持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索规律,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具体教学过程中我是这样落实的。一、创设情境,引出规律  相似文献   

5.
【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探索生活中一一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初步体会其中的简单规律。2.通过观察、科学猜想、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用数学观点分析日常现象的意识和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教学过程】一、寻找排列的规律1.认识"一一间隔排列"师:我这里有一些乒乓球。我准备把它们按一定的规律  相似文献   

6.
"找规律"的教学要求是"重找会用",顾名思义教学过程应落实在"找"字上,而不仅仅是规律的"应用"。笔者在执教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找规律"——"一一间隔排列"时,注重突出"找"的三个层次,且三个层次的"找"是逐步递进的。  相似文献   

7.
一、说教材 “找规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十单元第一节的内容,在这之前,学生已经结合有关学习内容,初步积累了一些探索简单规律的经验。这部分内容首先让学生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的简单规律。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有以下几点: 1.使学生经历探索日常生活中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  相似文献   

8.
【学生问题】在一次苏教版四上《找规律》一课的教学中,教者让学生观察教材中的主题图,研究三组物体的排列规律,并得到两端物体的个数比中间物体多1以后,教者为了拓展与完善学生的认知,出示下面的小棒与圆片排列图:教者的目的很明显,就是想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与教材中三组物体排列的不同,从而突出首尾不同时两种物体个数应该是相等的。但事与愿违,教者在出示小棒与圆片排列的图后,提问:图中小棒与圆片是怎样排列的?学生没反应。师追问:是不是一一间隔排列的  相似文献   

9.
本案例教学内容是苏教版数学四上的"找规律".在本课中,笔者力图打造"自主+合作"的生本数学课堂,着力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提升学习能力. 一、联系生活,激趣导入 多媒体课件出示三种男女生列队方式.(图片中为本班学生.①排成一行,男女生间隔,两端同为女生;②排成一行,男女生间隔,两端分别为男、女生;③排成圆形)让学生发现男女生排列的共同特点. (选择学生自己的照片创设情境,既激发学生的兴趣,也让学生理解间隔排列的概念,并初步体会间隔排列的特点) 二、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一)观察排列 多媒体课件展示下图,让学生认真观察图中的三行物体,并从图上找出间隔排列的物体,引出"两端物体"、"中间物体"的概念.  相似文献   

10.
苏教版数学教科书从四年级上册起,每册都编排一个“找规律”单元,有计划地选择一些学生在生活和数学学习中经常接触到的现象,让学生发现规律并利用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学生在第一学段学习时,已经结合有关学习内容,探索过一些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初步积累了一些探索简单规律的经验.四年级上册“找规律”这一单元,教师在教材与教法上主要应把握以下三点.一、把握知识的内在规律规律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任何事物都有它固有的规律,抓住了事物的规律才能科学地利用和改造事物,使它更好地为人类服务.本单元内容是让学生探索两种物体间隔排列中的简单规律,并进行简单应用.间隔现象在生活中普遍存在,几乎每一个学生都接触过间隔现象.间隔现象的要素不多,规律比较浅显,适宜四年级学生探究.学习这一内容,学生可以运用已有的数学学习方法和经验,发现数学规律,感受数学的探索性和数学的价值,并通过发现规律体验成功,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为了适应小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凸显探索活动本身的价值,教材注意淡化规律的具体内容,不仅没有给出有关规律的数学模型,而且也没有给出结论性的语言叙述,这就给学生多样化表述规律留出了空间.教学中,教师应充分理解教材...  相似文献   

11.
<正>2013年,我校承接了"关注核心知识,促进高效课堂"的省级科研课题,数学核心知识在课堂教学中备受教师的重视,掀起了一股溯源求本的热潮。在学习、思考、探究之余,教师在课堂中的一些教学行为也引发了我的思考。教学案例:教学"找规律"一课师(依次用课件出示两组木桩、篱笆图):下面一个是什么?为什么?(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师:像这样两种物体一个隔一个排列,我们叫它为一一间隔排列。师(出示完整的木桩和篱笆主题图):它们是怎么排列  相似文献   

12.
【课题】五年级数学"找规律"【教材简析】本节课是在学生集中探索了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之间的关系,几个物体进行搭配或排列的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经初步形成独立探索简单数学规律的  相似文献   

13.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1年级下册。教学目标:1.让学生发现、经历、探究图形简单的排列规律。2.通过比较,理解并掌握找规律的方法,初步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及推理能力。3.培养学生在合作中逐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教学重、难点: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简单的排列规  相似文献   

14.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体会和运用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数学思想对数学学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学生具备良好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意识,对学生学好数学具有积极而强大的作用与支撑.数学思想并不能简简单单地通过教师讲解和学生模仿练习而成为学生的一种意识,数学思想的形成应该是一个反复感知、感受、体验,从而逐步积累起来的过程.下面笔者就结合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找规律:一一间隔排列》的教学,谈一谈"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在教学中的渗透.  相似文献   

15.
<正>【课题】五年级数学"找规律"【教材简析】本节课是在学生集中探索了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之间的关系,几个物体进行搭配或排列的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经初步形成独立探索简单数学规律的  相似文献   

16.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找规律”是小学奥数中经典的植树问题,主要让学生经历对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数量之间关系的探索过程,感悟其中的规律,并会运用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找规律的教学不局限于使学生知道规律,找的过程及方法也要得到凸显。有形的间隔载体渗透着无形的对应思想,教师如能适时引导学生紧扣“对应”找规律,学生则能“等闲识得东风面”,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灵活运用不是难事,知识在他们的头脑里才会根深蒂固。  相似文献   

17.
学生在运用规律解决问题时,有时会发现"规律"失灵了,无法解决问题。究其原因,并非是学生的学习思维出现了障碍,而是教师教学时出现了"误导",让学生找不到思维出口。促使学生明白规律的运用原则和运用技巧,是数学教学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植树问题"是小学数学中的经典问题,也是数学"盈亏持平"思想的雏形。但是,"植树问题"中有一个教学难点就是间隔数,学生很难理解其中的排列规律,于是"间隔排列"作为一个单独的学科章节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19.
【教学内容】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48耀49页。【设计理念】本节课的重点在于"找"规律,通过"找"规律的过程来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学习数学的能力。本节课可以借助教材提供的素材和学生自主创设的间隔排列模型等现实情境,提出具体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交流,逐步积累感  相似文献   

20.
<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推理能力的发展应贯穿于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合情推理是合于情理的一种推理.是建立在观察、分析、归纳、类比等思维过程基础之上的,其结果是合情理、可观察、能测量的。"找规律"群组教学,重在学生通过探究发现现象中存在的规律.进而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例如:"——间隔规律""搭配规律""周期规律"等的教学活动中,要注重引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