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合唱是一门集中了音乐的和声、旋律、节奏等多声部变化的音乐艺术,是一门由众人集体演唱的舞台表演艺术.这种相互配合的群体性音乐活动,同时也是一种以音乐为纽带的人际交流活动.它有益于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的交往和合作,能融洽人际关系,使学生超越"我",融入"大我",领悟共处的真谛,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集体意识.  相似文献   

2.
"生态"一词在<辞海>中是指自然环境系统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建立的动态平衡关系.课堂具有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的双重属性,使课堂形成一个有机的生态整体,表现在课堂中应是学生个体与个体、个体与全体、群体与群体、个体与教师之间的联系,也表现在课堂中的生命主体与教学环境间的动态平衡联系.  相似文献   

3.
课堂作为学生个体与群体高度碰撞的地方,是孕育学生群体性特质的摇篮。而课堂教学作为一种有着明确的任务、正式的组织以及严格的规范的制度化活动,对学生社会性和群体性发展所能起到的促进作用则是其他活动难以替代的。一、学生群体性发展面临的问题1.缺乏有机的组织联系导致学生个体性强于群体性。我国课堂教学活动虽然以班级群体为单位进行,但现行的班级及其下属小组仅是行政管理意义上的,学生只是作为一种静态的群体背景而存在;群体间的交流较多地表现为前后左右间个别同学之间的联系。因而,国内有学者指出:在我国的中小学课堂中普遍不…  相似文献   

4.
群体不仅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也是教育可利用的动力资源。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大班型课堂里,不仅有来自教师或学生个体的资源,还有来自这一独特教学群体的群体性资源。群体性资源的显性基础是差异性资源,生成性资源是群体性资源的隐性组成,学习共同体资源则是群体性资源的核心组成。教师为学生创造宽松、民主的氛围,构建师生、生生之间多元互动的课堂空间,有助于实现对群体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实现大班型课堂教学的创新。  相似文献   

5.
一、学校教育过程中存在着复杂的交往关系 教育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人际交往过程。它表现为一个多层次、多系列、多角度的人际交往关系,并体现在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教育者与教育者之间,受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 教育过程中的交往关系是以校长为核心,以教师与学生间的关系为主轴而形成的一个复杂而有序的关系场。具体说来,它表现为:学校领导与教师群体或个体的关系,学校领导与学生群体或个体的关系;教师群体与教师个体以及个体间的关系;教师群体及个体与学生群体及个体间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的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及个体间的关系,学生群体与个体及个体之间的关系,等等。教育过程中的任何一对关系都可能成为影响教育效果的因素,其中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最主要的人际关系,因此对教学效果的影响也最直接、最具体、最深刻。  相似文献   

6.
教学互动是课堂上教师个体与学生个体、教师个体与学生群体以及学生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课堂交往活动。教学互动场就是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交往,使教学在互动、互促中产生群体的动力,让学习者形成自组织,自我构建,从而使语文课堂教学在群性相融中、个性完善中形成良性循环,在和谐、合作、共创中真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7.
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是一个教育者,而且要成为一个学校群体心理的行家.学校群体中的学生群体对学生品行及整个个性的形成有重大意义.一、群体是学生个性社会化的中介群体,就其广义而言,包括人类的任何共同体.它可以是假定的,也可以是真实的.假定的群体,其成员之间可能没有任何接触.如中学生包括世界各国所有中学的男女学生.真实的群体成员,都在不同程度上发生相互作用.如学生班级、社会团伙和体育队等.本文说的群体指真实群体.这类学生群体在社会和学生个体的相互作用中,在学生个性行为的形成中,有特殊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在群体本位的传统社会中,个体生命处于依赖与压制的关系样态,群体生命凌驾于个体生命之上,形成了一种群体性道德范式,道德以及道德教育更关注群体生命层面,压抑个体生命的整体主义成为基本的道德价值取向。随着社会生活方式的转变,个体在社会中的价值得以尊重,个体从造反走向彰显,道德及道德教育开始关注生命的个体层面。从群体本位中走出,超越个人本位,走向类本位,以实现个体生命与群体生命共融。道德教育从培养“依附性”道德人格转向共生性的“主体性”道德人格的养成。  相似文献   

9.
刘镇传 《师道》2000,(1):45-46
班级学生群体心理气氛是指班级内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的交往中形成起来的比较稳定的人际关系及相互适应的心理环境。即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与学生小群体之间的关系,而学生之间的关系又受师生关系的指导和调节。班级气氛是和谐或敌意,  相似文献   

10.
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往往假设了教育活动是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以一对一的模式进行的.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来考察,这种模式几乎在现实中不存在,相反,实际的教育对象是群体性的.当然这种群体不是之前的高度同一性的规训群体,而是由诸多个体组成的社会网络群体.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转变为社会网络群体,因而我们需要进一步引入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而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的引导下,我们会发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体系焕发出新的生机.  相似文献   

11.
在群体性纠纷解决过程中, 群意表达易被集体意旨所表征而成为公开文本, 但群体成员个体表意的隐藏文本并不能有效转化为合意而被吸纳其中、 并在最终影响群体司法正义的实现. 既有群体司法虽通过直觉法中的情理因素涵摄以及法庭的非社会化给予响应, 但也由此造成了群体性司法诉讼效率与共识达成的现代化之殇. 德国针对私人投资者建立的首个示范性诉讼立法实践表明: 通过示范诉讼契约吸纳当事人诉讼处分合意,可改善群体司法对每一个当事人的诉讼权保障程度; 通过诉讼退出制, 可协调无法达成 "集体意旨" 的少数当事人另行起诉; 灵活运用包括胜诉酬金制在内的起诉激励, 也在一定程度上纾解了群体性诉讼巨型化的困局.  相似文献   

12.
摆脱落后、寻求发展是中国哲学从传统转向近代或现代的动因.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历史必然性.在近现代中国,由于救亡运动与启蒙运动交织在一起,规定了启蒙主体的群体性,需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解决民族动员、社会重建、现代化发展等问题.由于过分强调群体原则,形成忽视个体原则的倾向.这种对新人格理解上的偏差造成严重后果.冯契提出"平民化的自由人格"理念,主张群体原则与个体原则的统一,设计了新的理想人格模式.  相似文献   

13.
聚集成群的人将形成一种不同于个体心理的社会心理,它是发生群体性事件的重要心理基础。学生群殴事件是一种既普遍又特殊的群体性事件类型,我们有必要对其背后的社会心理机制进行分析,以便正确引导学生在群体中学会"共同生活",尽量避免"800名学生群殴"之类的悲剧性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14.
"广东音乐"是属于我国岭南地区的一种民族器乐音乐,形成于二十世纪初.因此"广东音乐"改编合唱的作品是属于器乐音乐改编合唱作品的范畴之内.器乐作品改编成声乐作品,必定会有为改编的作品重新填词的工作,部分作品为了更贴近音乐的要求,运用了大量的虚词.由"广东音乐"改编的合唱作品也经常使用虚词,其使用手法与作用各有不同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合唱指挥法这门课,可以说是所有音乐艺术中涉猎其他相关学科最多的一门课程.如在进行发声训练中,它牵涉到声乐学、音响学、物理学、色彩学等等.在排练合唱作品时,它牵涉到乐理、视唱练耳、文学、曲式作品分析、和声学等相关学科,而指挥技能技法它又牵涉到人体学、心理学、哲学、美学等相关专业知识.可以这样说,合唱指挥就是检验一个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客观处理作品能力的一门综合课.因此,合唱指挥课仅仅靠练唱一些合唱作品是远远不能解决学生实际动手问题的.这就需要通过以下几个步骤完成这一教学工作.   ……  相似文献   

16.
郭绍磊 《现代教育》2011,(Z2):43-43
价值观是人的精神世界对外界事物的一种综合性评价,是决定一个人追求目标、选择利益、情感和行为最核心的意识观念。不同的人拥有不同的价值观,会产生不同的行为反应,在社会群体中产生不同的社会效果和人格魅力。所以,价值观既具有个体性又具有群体性,并能通过影响个体、组织或群体的行为,影响个体和组织或群体的效率和效能。  相似文献   

17.
魏晓宇 《中学教育》2021,18(6):61-71
教师知识共享是涉及个体、群体、组织多层次行为的动态过程,旨在实现个体、群体、组织知识之间的深度循环.研究从动态性的视角揭示知识共享的行为与过程.研究认为,教师知识共享的过程包括展示、阐明、对话、整合四种行为.展示和阐明发生在个体层次,促进个体间隐性、显性知识的转移.对话发生在群体层次,实现个体知识转化为群体公共知识.整合是一种组织行为,将群体知识固定为组织系统知识.教师知识共享行为之间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而存在着互动,形成了反馈和前馈两个子过程.一方面,通过整合和展示的反馈过程,教师应用组织中已经存在的知识,实现知识的传承.另一方面,通过阐明和对话的前馈过程,教师探索新知识,实现知识的创新.  相似文献   

18.
合唱是集体演唱多声部声乐作品的艺术,它要求歌唱群体在旋律、节奏、音色、表情等诸多方面高度的统一与协调。在众多影响合唱团统一协调的因素中,音准无疑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也是令众多合唱排练者最头疼的问题之一,本文就初中合唱团的音准问题入手,分析影响合唱团音准的因素以及在合唱教学中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合唱是多声部的音乐艺术形式,协调是合唱中纵的关系的总和,而合唱的整体在进行中的起伏状态,我们称之为“色调”(Nuance)。音乐是时间的艺术,它在进行中的每一个瞬间的力度、速度、音色都不会完全相同,合唱指挥在力度、速度、音色等方面给予的变化、发展、综合、对比,就形成了音乐作品演唱的色调处理。合唱艺术的魅力很大程度取决于指挥对音乐的色调处理的水平。在合唱的色调处理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依据作品内容、表达的要求,选择正确合理的色调处理。指挥要忠实地表达作曲家在合唱作品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和主…  相似文献   

20.
合唱作品是对个人演唱手法、表现手法结合合唱的形式,形成统一展示,以供欣赏的表现形式。因此加强对合唱作品表演者情绪的分析,应结合其相关的肢体动作进行全面分析,其中加强对表演者眼神、口型和面部表情的分析,更有利于提高对合唱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判断力。本文对合唱作品的情绪与多样类型进行探讨,以实现对其产生全面认识,从而提高合唱作品的欣赏兴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