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多年来,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在教学中过分强调了学生的专业技能,而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民族音乐教育,在教学中的选材上对民族性的作品用的也很少。为了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培养民族自豪感,高师音乐教学应加强对学生进行民族音乐教育。  相似文献   

2.
中国民族音乐是中华文化的关键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华文化中最为璀璨的明珠。可以说,中华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如果中国民族文化缺少本民族的特色文化,是无法在世界文化中立足的。对于中国音乐教育而言,视唱练耳算是一门外来学科,一直以来都是按照西方的教学模式来对教学内容进行设置的,因而,不乏会缺少一些民族的音乐元素。伴随着世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只有具备本民族特色的文化才能在世界范围中流传。所以,针对视唱练耳而言,需要具备一定的民族特色的教育模式。我国具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其民族民间音乐的发展为中国特色的视唱练耳提供丰富的教学素材。本文主要对视唱练耳教学中可塑性中国民族音乐元素的运用进行分析,进而更好的促进学生民族音乐素养的提高,进而推动中华文化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音乐是我国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中国传统音乐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与音乐能力,在提高学生民族自信、实现民族文化传承中有着重要作用。而视唱练耳在中国传统音乐中有着重要作用。因此,文章从中国传统音乐在视唱练耳中的重要作用出发,分析了中国传统音乐在视唱练耳中的发展状况,最后,为促使中国传统音乐能够在视唱练耳中得到更好应用,给出加强戏曲在视唱练耳中的应用、加强古诗词在视唱练耳中的应用等措施。  相似文献   

4.
视唱练耳在音乐教学中是一种基础的教学方法。我国少数民族众多,民族音乐资源也是十分丰富的,在民族音乐教学中,合理的运用视唱练耳教学方法,对民族音乐以后的发展道路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民族音乐与视唱练耳教学模式相融合,能够继承和弘扬我国的民族文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感,在教学的过程中,还能拓宽学生的听觉视野,在音乐学习中积累大量的音乐词汇。  相似文献   

5.
视唱练耳是高师学前教育专业中的一门必修课程,它旨在培养和提高师范生基本的音乐能力,;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对音乐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将视唱练耳课程更好的适应当前多媒体的音乐环境,确保师范生的音乐基础能力能够真正满足实践的需要.已成为当前学前高师视唱练耳教学急需突破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节奏的训练是视唱练耳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在高师视唱练耳节奏教学中,运用各民族的音乐素材、特别是将远缘关系的民族音乐进行对比训练,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丰富学生的音乐语汇,使他们了解民族音乐文化内涵,是非常必要的举措。  相似文献   

7.
民族音乐教育是传承和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需要,是21世纪中国音乐发展创新的需要,也是培养和提高音乐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因此加强民族音乐教育是当前我国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8.
音乐作为高校教育体系重点学科,是学生美育教育的重要学科载体。民族音乐是经过民族历史发展所积累下的文化产物,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同时也具有一定音乐教育功能。因此,高校在组织音乐教学活动时,将音乐课程与民族音乐建立有效联系,能够保证音乐教学更加高效,对于提高学生音乐素养,实现美育教育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本文主要围绕高校音乐教育中渗透民族音乐的意义,以及具体路径展开分析,从而为促进音乐教育改革,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高师民族音乐学专业以地方少数民族音乐历史、发展趋势等为研究对象,是一门涉及范围广泛的音乐学科。民族音乐学专业人才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全方位地掌握民族音乐的各项专业技能。本文从高师民族音乐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创新点入手,具体探讨了高师民族音乐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和教育实践,以期为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10.
高师民族音乐学专业以地方少数民族音乐历史、发展趋势等为研究对象,是一门涉及范围广泛的音乐学科。民族音乐学专业人才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全方位地掌握民族音乐的各项专业技能。本文从高师民族音乐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创新点入手,具体探讨了高师民族音乐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和教育实践,以期为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11.
信息化背景下的高师舞蹈专业视唱练耳教学发展,教师应与时俱进的改变当前的教学现状,抓住视唱练耳科学模块构建这一重要环节,优化教学策略,促进其良性发展.因此,笔者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借用信息化手段,使高师舞蹈专业学生深入的体会舞蹈与音乐之间的内在关联,增强学生对音乐律动的感知能力,加强视唱练耳课程的建设,提高舞蹈学生的音乐素养,提升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2.
黄春蕾 《文教资料》2012,(11):104-105
广府民间音乐古老而年轻,丰富多彩,受到了广府地区广大人民的喜爱。在高师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中,将广府民间音乐资源融入音乐教育学科中,使学生对广府民间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民族情感,有利于优秀的广府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发展;有利于学生获取更多的民间音乐的欣赏能力,表现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陶冶学生的情操,全面提升学生的民间音乐素养,增强民间音乐教育能力;有利于更新教育观念,促进学生专业水平的提高。为学生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民族音乐在中学音乐教育中不仅能够营造活泼欢快的学习氛围,同时为中学的音乐教育带来了更多的生活气息,能够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促进学生主动地吸收音乐知识,也能够增加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及自豪感,激发学生的民族意识,加强民族文化对学生思想情感的影响,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音乐审美观念,真正提升中学学生的音乐素养。本文就民族音乐在中学音乐教育中的应用传承进行了简单阐述。  相似文献   

14.
民族音乐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积淀的文化产物,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一定的教育功能。在大力提倡弘扬民族文化的今天,在高校的音乐教育中,引入民族音乐的内容,对于传承优秀民族文化、提高学生音乐素养都有非常好的推动作用。本文主要阐述了民族音乐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作用,并对其传承方式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5.
在音乐专业的教学模式中,视唱练耳是一项基础性的训练内容,只有掌握好视唱练耳的方法,才能够帮助学生对音乐结构有着更为完善的理解。传统的视唱练耳模式主要是以西方的内容为主,因此在针对视唱练耳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的过程中,结合民族音乐的视唱练耳模式被开发出来。本文从声乐教学的角度出发,探讨了视唱练耳教学的关键点,同时结合了民族音乐的内容,希望促进视唱练耳教学的进一步发展,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张敬忠 《铜仁学院学报》2009,11(5):59-60,71
本土音乐就是具有地域特征的民族民间音乐。我区少数民族众多,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非常丰富。把我区各县的本土音乐引入到高校音乐教学中来,对我区民族音乐教育是很有必要的,这样的方式对黔东民族音乐文化进行保护和传承是行之有效的,同时也可办出具有地方特色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  相似文献   

17.
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中,视唱练耳是重要的基础课程,对于高职院校的声乐教学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声乐演唱有利于提高学生们的音乐素养和对音乐的感悟能力,增强他们的音乐表现力。与此同时,视唱练耳的准确度对演唱的准确度能够产生直接影响,声乐演唱中合理有效的发声方式和演唱技巧也能促进视唱练耳教学水平的提高,二者相互促进,共同推动高职音乐教学的不断完善。本文第一部分叙述了视唱练耳的相关内容,以及在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意义。第二部分分析了视唱练耳在声乐演唱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对声乐演唱产生的影响。最后,本文探究了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中,视唱练耳与声乐演唱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18.
民族音乐在民族文化发展中占据的地位不可忽视。民族音乐是中国音乐创新中最具特色的代表。在进行民族文化传承的过程中,传承民族音乐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对民族音乐进行弘扬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水平。同时,在民族音乐传承的过程中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意识均会得到有效的提升。因此,本文阐释了小学音乐教学中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运用视唱练耳教学,融合高师音乐欣赏课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晶 《大学时代》2006,(8):79-80
作为一门高师音乐专业音乐基础课程之一的视唱练耳课程教学,长期以来只注重技术训练而忽略了对学生音乐感觉的培养,造成学生理论强于实践——学不能以致用的现象。如何将音乐欣赏课程内容有机地融合到视唱练耳课程教学中,开拓思路,引导学生建立起联想式与宏观概念的音乐思维模式,是当今高师音乐艺术教育。  相似文献   

20.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民族音乐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一朵绚丽的奇葩,绽放着璀璨的光芒。在高中音乐教学中弘扬和传承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全面了解民族音乐的兴趣,使学生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增强其民族自尊心,提升其民族自豪感。在高中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切实重视与加强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民族音乐的重要意义,从而使学生更积极地学习民族音乐,自觉地提高自身的民族音乐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