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儿童乐园》第四首"雪花飞舞"对全音阶的运用给人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每个小节以一个长音为基音,以平行、反向、分解等手法演奏出其泛音列;作品体现出典型的托卡塔体裁特征,自第二小节开始为托卡塔,速度较快、节奏紧促,并对乐器演奏技术有所发挥;平行和弦在整首作品中的大量运用将各声部融合在一起,表明了作曲家在写作中,在强调纵向音响和声的同时,注重乐曲横向线条的延伸。  相似文献   

2.
为学习借鉴英国现代作曲家迈克尔·蒂佩特交响曲的和声技法,分析、探讨了蒂佩特交响曲的和声技法问题。对交响曲中的主要和弦结构、和弦结构的形成原因、和声进行与和弦相互关联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蒂佩特交响曲的和弦结构中有三度、非三度相同音程关系的叠置,也有混合音程关系的叠置。和弦结构的形成来自对位旋律的意外结合、和弦外音参与形成的和弦、双调性与多调性中形成的结合或是旋律或音阶纵向化的产物。在和声进行上,蒂皮特注重使用持续和弦与和弦贯穿、交替进行、平行进行、和弦移位与和声模进、通过共同音的连接、和弦对置与复合和声等技法。和弦的关联中既有功能性的关联,也有通过中心音响技术、和声场形成的非功能性关联。  相似文献   

3.
就乐理教学中出现的关于泛音列、调、调号与五度相生律以及教材章节编排等问题进行探讨,并依据教学实践,建议学生在学习乐理过程中熟练掌握泛音列、掌握五度相生律、熟记调号,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度调整授课顺序,提前讲授音程和和弦章节。  相似文献   

4.
肖斯塔科维奇创作的《d小调大提琴和钢琴奏鸣曲》是一部代表性的钢琴室内乐杰作.作品中运用了传统结构及变化思维,结合现代特征的高叠和弦、非三度和弦、变音和弦等和声技法运用,融入了"半音音阶"以及教会"调式和声"素材,不仅发掘出钢琴乐器的丰富音响与变化色彩,还强化了钢琴在室内乐作品中的形象性、具象性特点,推动钢琴在"室内乐"中扮演着多样性的角色.  相似文献   

5.
和声写作与和声分析是传统和声教学中的两个重要手段。和声写作能够使学生系统掌握调性和声体系中的各种和声技法以及相关理论知识,和声分析则有助于学生理解各种和声技法于音乐作品中的运用,即大量音乐作品所呈现的多样化、个性化的和声手段,进而有助于学生理解作品的音乐语言及其风格特征,二者相辅相成。本文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就调性音乐中的增三和弦、平行和声以及音程循环等技术的运用几个方面,阐述和声分析对于传统和声教学内容的补充与扩展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通过对几种五声性和弦结构观点的比较分析,认为用五声纵合性理解五声性和弦的结构,更具有合理性与包容性,其它的几种结构分类,只是五声纵合结构的五声性和弦在具体作品与各种和声手法中的不同表现形式,根据五声性和弦在音乐作品的表现作用,尝试将其分为调式色彩和弦与特征音响和弦。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复述乐音的高度 ,听认音阶各级的音响、复述乐句、节奏、听辨协和与不协和音程及和弦、大小调乐曲来训练视唱练耳进程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德彪西钢琴代表作品《水中倒影》的曲式结构、触键与踏板、和声与调式调性运用上的分析;结合德彪西受印象派画家的绘画特点影像因素,论述德彪西这首音乐作品中"水"与"光"音响色彩上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流行音乐和声音响丰富,如同印象派的绘画作品色彩斑斓。对于丰富层叠、变幻莫测的音响我们该如何把握,从部分到整体,从单一和弦开始入手逐步解构复杂的多重音响,继而从理性上整体把握音乐作品,更深刻的理解音乐作品。单一和弦的听辨是视唱练耳教学中和声听觉训练的基础内容,找到一种适合流行音乐和声听觉训练的方式,对于流行音乐的视唱练耳教学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0.
和声听觉是指和声音程、和弦、和声连接的听觉感知、分辨和分析能力.要求学习者能从声音的纵向结构上分清各类音程、和弦原位与转位的性质和听觉特点,以及横向机构上掌握调内音程连接、调内和弦连接、四声部和声进行的听觉特点与规律,为理解、鉴赏和创作多声音乐提供必要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1.
协和与不协和,是西方和声学中的一对美学范畴,它们的定义是:“一个音程或弦,如果能唤起一种停止或松弛的感觉让人感到稳定达到目的而不需要解决,它便是协和的;相反的,一个不协和音程或和弦使人有需要前进的感觉,由于它的不稳定,因此需要解决.”“协和音程的音响是稳定而圆满的,而不协和音程的特性是不安定,有解决到协和音程的要求.”可见,在音乐里,协和是较稳定的主调,不协和是协和的对立面.动的感觉、需要前进的感觉、不稳定而需要解决到更高的协和,是不协和最重要的美学特性.这些特性的发挥和运用,加强了音乐旋律的起伏和音响力量的对比,从而造成丰富的戏剧性,加强了感情的表现效果.  相似文献   

12.
通过较为系统地学习戴定澄老师的《欧洲早期和声的观念与形态》一书,笔者对三、六度音程在音程性和声思维向和弦性和声思维的转化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有了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在书中,作者赋予三、六度音程独特的魅力,为进一步探究和追溯现代意义上的和声的源头及发展历程提供了新的道路和更广阔的天地。  相似文献   

13.
德彪西是印象乐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其和声序进虽然打破了传统的功能进行,但德彪西作品中的调式调性却清晰可辨。增三和弦在德彪西作品中一方面加强和声的色彩性,另一方面构成隐伏的半音和全音音列,极力使音乐作品的调式调性模糊化。贝尔格《钢琴奏呜曲》Op.1不但是一首高度的半音音列音乐作品,  相似文献   

14.
民族调式歌曲伴奏和弦的运用,常参照大小调和声配置,并用三度音程叠置的方法配奏;其次常采用非三度音程叠置和弦配奏,并对含有偏音的和弦作相应处理;也可将三度音程叠置与非三度音程叠置混合使用,还可采用复调编配手法为民族调式歌曲配伴奏.  相似文献   

15.
在西方音乐浪漫主义后期以前,作曲家创作的作品大多都是建立在大小调的和声功能系统上来进行创作的。其实从贝多芬中后期的作品中就可以发现,在那时的和声理论就已经得到了发展。直到浪漫主义中后期,作曲家热衷于突破传统和声理论,半音化和声连接不协和和声(例如四度叠置和弦)得到了广泛地使用。到了20世纪,音乐家的创作手法甚至可以认为超越了传统,不过使用和声概念来创作的作曲家也不在少数(例如拉威尔),但是和声连接已几乎脱离开了大小调体系。笔者在创作中发现,调式系统的使用与发展是有一定原因的,并且和声的连接会影响到调式的效果。如果能够深刻理解调式及和声的思维,会使作曲技巧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16.
《邢台学院学报》2019,(3):141-145
通过对钢琴组曲《镜》在三度叠置的各种和弦、非三度叠置的和弦、附加音和弦等丰富和弦材料形成不同音响、不同张力效果的分析基础上,着重从功能性和声进行、和弦进行的根音关系、平行进行三个方面的和声技法进行阐述,体现拉威尔作品中的和弦材料与和声进行的丰富性、科学性、严谨性、先进性,其作品《镜》具有节奏明快、自由奔放的特点,是继承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优良传统的典范。  相似文献   

17.
自由对位     
正复调音乐内对位法的一种。严格对称。渊源于十七世纪,现如今还在实际创作与教学中继续存在。它对于各种音程、各种和弦、和声外音、变化音以及远关系转调等的使用,没有任何限制。当然,其中的协和音仍占绝对优势的地位,不协和音大多用以调剂和弦,较少用为独立的音而存在。  相似文献   

18.
音程,是中师音乐课本第一册乐理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继续学习和弦及和声学知识必不可缺少的基础。在这部分教材里,课本介绍了旋律音程与和声音程、音程的级数、音程的音数、音程的种类、音程的扩大与缩小、音程的转位、协和音程与不协和音程等七个方面的内容。从教学实践的经验来看,我以为,《音程的种类》一节,是音程有关知识的核心,所以应作为音程教学内容的重点。同时,这一节内容,学生最难掌握,因此,又是教学的难点。现就自己多年教学的体会,谈谈这节教材的讲解与练习作业的辅导,以就教于广大的同行。  相似文献   

19.
浪漫时期的音乐家将古典时期的和声风格继承并发扬光大,但是在和声材料及和声语汇方面更具拓展性和延伸性。例如在和声进行时,将功能性序进散化于作品结构的支点部位;在作品陈述过程中和弦的色彩性功能更加凸显;由和声所引起的调性运动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四五度调性关系转换;在乐曲的终止处,S组和弦的使用较之古典时期也更为常用。  相似文献   

20.
减七和弦的结构有与其他七和弦一样的本体和变体,其物理音响是听觉音响的基础。减七和弦的肇始与运用,是基于音乐作品情感的表达与呈示,有单纯和声学意义的连接转调与连接,也有作品中思想和感情表达的转化。减七和弦在音乐作品中的转调与连接有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在西方主要经历了巴洛克、古典浪漫及近代时期。减七和弦在不同时期所使用的方式不同,所表述意义也有微观区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