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论教育实践的逻辑   总被引:51,自引:0,他引:51  
教育实践的逻辑是教育实践行为的一般形式、结构或生成原则,是各种教育实践样式得以可能并共同分享或遵循的内部法则。习性赋予教育实践以历史性,情境不断地改变着实践的意向,时间和空间的结构也与实践行为有内在关联。教育实践不是一种纯粹理性活动的过程,它有其自身独特的逻辑。基于这种实践逻辑的认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需要从多方面进行重新思考和定向。  相似文献   

2.
本文提出应用本科人才培养的课程责任是培养出理论深、能力强、素质高的新型人才,为此,其课程取向以突出学术性、职业性和应用性为特色.其课程门类和结构包括将学生导向学科理论体系和工作体系的学术理论教育课程和实践教育课程两大类.其课程逻辑遵循两条线索:学科理论教育课程依据学科知识的内部逻辑顺序进行编排,专业必修课程依据工作任务流程中程序性知识的逻辑顺序编排.  相似文献   

3.
本文提出应用本科人才培养的课程责任是培养出理论深、能力强、素质高的新型人才,为此,其课程取向以突出学术性、职业性和应用性为特色。其课程门类和结构包括将学生导向学科理论体系和工作体系的学术理论教育课程和实践教育课程两大类。其课程逻辑遵循两条线索:学科理论教育课程依据学科知识的内部逻辑顺序进行编排,专业必修课程依据工作任务流程中程序性知识的逻辑顺序编排。  相似文献   

4.
冯建军认为,主体间性教育理论是对以往迷恋于单子式主客取向的主体性教育的纠偏,为教育理论提供了新的哲学范式和方法论原则,从而在新的基础上还原教育的本真。主体间性把教育看作是主体间的交流,从而确证了教育是人本真的生存方式。这种民主、平等、自由、理解、和谐的交流方式,才是真正的民主社会人的生存方式,才是教育中个体生命的一种诗意栖居。主体间性抛弃了主体性的主客关系,把教育过程改造为交往实践的关系,实现了对教育过程的完整认识。学生与教师之间构成的是一种平等的交往关系,反映的是主体与主体间的相互尊重、理解、融合的关…  相似文献   

5.
教育不平等的现实和对平等的不懈追求,是同一问题的两面,伴随着教育的发展走势越来越细微、幽深。发生学在此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教育不平等机制的研究框架。本研究梳理和探究当前存在的不平等在教育领域的作用机制和形成逻辑。从实践发生,追溯不平等事实发展的逻辑理路;从认识发生,总结平等追求中的理论凝结;从政策发生,考察平等理念在现实中的推进。通过实践、认识和政策发生,得出当下教育不平等是关系与资源分配交迭的结论,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6.
从分析相对说、依赖说以及独立说这三种流行的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形式假说,可以这样理解教育实践概念:教育实践概念是理解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关系的逻辑起点,基于目前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存在的落差现象,必需确立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的共生共存和辩证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吴杰 《中学教学参考》2024,(7):50-52+65
党史学习教育是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从理论逻辑来看,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与党史学习教育在目标层面和内容层面高度契合,符合本学科的育人导向;从现实逻辑来看,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融入党史学习教育面临青少年文化需求丰富化、信息辨别能力弱化、知识获取途径窄化的现实境遇;从实践逻辑来看,基于传统课堂融入党史学习教育的困境,教师可以通过“创新课程资源:精选素材,史论契合”“激发学生兴趣:破圈联动,激活动力”“强化公共参与:融知为行,笃行不怠”三个方面创新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融入党史学习教育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8.
符码理论是伯恩斯坦的重要思想,为解释西方学生学业成败和教育不平等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分析框架。核心问题是:学校如何成为阶级再制的场域,符码、阶级和权力三者存在何种关系?以往研究认为学校教育是达成阶级平等流动的重要途径。然而,伯恩斯坦却发现: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由于符码背后蕴藏权力分配与社会控制原则,导致了教育不平等。学生来自不同阶层,言说符码有差异,造成学习起点明显差别。出身不利家庭的学生并未因学校教育而改善其学业成就不利现象,反而随着时间的增加,与中、上阶层学生之间的差距扩大。因为国家的课程都是精致型编码,饱含中产阶级语言特点,因此,中产阶级学生在学校教育中容易成功,而劳工阶级学生容易失败,现代市民社会的兴起也许是改变这一弊病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姬焕芳 《文教资料》2007,(29):73-74,60
教育理论研究的价值取向一直存在着"应然"与"实然"之间的矛盾。在教育目的理想与实践之间也同样存在这一矛盾。本文剖析了这种现象,论述了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应具有的良好状态,并提出了克服恶性背离的一般方法。  相似文献   

10.
课程设置取决于课程选择的价值取向,布鲁巴克的课程史观以西方课程的历史发展为脉络,从各方面分析了西方课程发展的轨迹和特征,对当前中学数学课程设置有如下启示:应处理好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问题;应处理好数学课程与其它学科的相关性,并契合生学师教的教育规律;应处理好数学课程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关系;应处理好中学数学课程内容的内部逻辑与时代需求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针对《论教育实践的研究路径》一文,提出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关系方面的三个有待商榷的问题:是"实践高于理论"还是"实践和理论是平等并行的";能否忽视实践对理论的检验和发展;靠谁来实行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转化逻辑。认为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是平等并行的,不能忽视教育实践对教育理论的检验和发展,超越实践人和理论人而新产生的"理论—实践人"和"实践—理论人"是运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转化逻辑的理想人选。  相似文献   

12.
教育促进共同富裕是理论逻辑、价值逻辑与现实逻辑交织演化的结果。基于教育的本体与衍生功能表现,把握教育与劳动实践、消除贫困、公平正义之间的关联逻辑,是新时代教育促进共同富裕的理论前提。坚持以人民中心为逻辑起点、以资源再生为逻辑前提、以动力激活为逻辑中介、以集体善治为逻辑归宿,有必要健全教育缓解相对贫困长效机制以契合战略目标,优化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保障体系以提升行动自觉,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教育体系以释放主体能量,从而推动实现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3.
浅谈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传统教育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存在着诸多的不平等、不和谐。“师者,传道、授业懈惑也”是中国几千年教育教学的基础理论思想。这种理论观念下,师生之间是授受关系,指导与被指导关系,命令与服从的关系。这种师生关系弊端诸多:  相似文献   

14.
教育是在多个主体间进行的复杂的社会交往实践活动.教师主体按照一定的教育理念,应用一定的教育资源,凭借一定的教育技术手段,将一定的学科知识内容编码为信息流,以一定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学生在接受这些蕴涵着知识、技术和教师情感等信息时,其主体的主动性、自主性、创造性使信息的接受程度,产生的知识累积、引起的情感、素质和能力变化因人而异.在这种不平等与平等统一的交往、对话实践中,多主体是同在的,产生的多主体之间的关系是客观的.这就是教育实践中的主体间性.尊重主体间的交互主体性是获得教育实践活动的目的和有效性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项以人为起点,并以人为归宿的工作,思想政治教育有其内在的伦理法则。人本是思想政治教育逻辑起点的道德法则,人道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导向的道德法则,人文是思想政治教育运行条件的道德法则。作为道德精神实质和价值取向的人本、人道、人文思想应当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所选择和吸收,并在工作过程中得到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16.
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关系的逻辑考察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是教育学研究中的一个基本问题。本文从逻辑的角度考察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认为理解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的关系需要考察二者不同的逻辑基础;教育理论具有逻辑理性,而教育实践具有实践理性;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统一不仅是观念上的统一,而且应是逻辑上的统一。  相似文献   

17.
正一、运用平等策略,以学生为主体对话教学中师生之间是民主的、平等的关系。实现师生之间真正的民主、平等关系是对话教学的前提。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言语策略上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使学生乐于开口,乐于实践。教师课堂言语的选择与使用最能体现这种师生心理世界的开放特征和民主与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应选择使用能体现这种民主平等关系的言语策  相似文献   

18.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本科教育仍然必须坚持其固有的学术性价值取向。承载着大众教育职能的地方普通本科院校,要在保持学术性和实用性价值张力的基础上,统筹教学与科研、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关系,以保障、促进自身的科学定位和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合作学习对学科教学的革新影响深远,其理论探究具有开放性,是诸多领域研究成果的集大成者。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引入合作学习方式,体现着班级人本管理和发展性评价的价值取向。探讨这一命题,需要进一步厘清合作学习的理论内涵,明晰大学英语合作学习动机与效果之间的逻辑关联,进而架构出一套简便易用的实践方法。  相似文献   

20.
纵观学界对成人终身学习能力的研究,多从国家层面的一种政策性工具角度探讨,忽视从微观层面深挖其架构的理论基础并据此演绎出能力项的研究,没有真正找到研究的逻辑起点,导致对终身学习能力培养缺少全景式认识。成人终身学习能力是成人的众多学习能力中最关键、最核心的能力。这一能力的建构研究需要从成人的学习实质、内在机制及其相互关系中重新审视,要避免仅从个体认知视角研究的传统立场,应秉承个体认知视角与实践取向视角相结合的研究方式。因此,研究成人终身学习能力形成的内在机制的实质,需探讨认知、调节、互动三种学习机制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三种机制与学习过程存在的关系,从而奠定成人终身学习能力体系架构的逻辑基础,确定其能力项划分的质的基本维度,在基本维度中对能力项进行量的细分,由此探寻一种具有普适性的成人终身学习关键能力项的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