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熊十力哲学将真实存在归结为“本心”或“实体”。而本心或实体有两个维度的含义,即个体性与普遍性。在两个维度之间,熊氏哲学表现出从突出个体性滑向强化普遍性,并陷入普遍主义立场的取向,从而消解了个体性。  相似文献   

2.
熊十力认为,根据“应用不无计”、“依他起性”和“极微计”之辨析,“物”和“识”并不具有实在性.因此,人们通常以为事物为实在的观念是错误的.尽管如此,并不能否认宇宙本体之存在.否则,不仅宇宙没有了根据,人生也会失去价值.“虚寂”而“生化”乃本体之根本属性,而“本心”既“虚寂”又“生化”,故“本心”即是本体.当然,“本心”不是与物相对的“妄执之心”,而是超越的、“绝待”的本体.为了避免对“本心”的误解,也为了凸显本体之“绝待”,熊十力将“本心”名为“乾元”;并通过对其特征的分疏,进一步论定了“乾元”之所以为本体.这样,由“物”到“本心”再到“乾元”,熊十力完成了其本体的建构.  相似文献   

3.
“周德”是具有周民族特色的德业,它的建构使得周得以与虞、夏、商等王朝并立而获得正统地位。从《诗经》祭祖诗中可以梳理出周人对其“周德”建构的脉络:“周德”以后稷“立(粒)民”之“农德”为发端和特色,以文王之“文德”为周王政德之典范。前者是从族群的层面、后者从政权的层面确立了周人绍绪大统的合法性和区别于历代受命诸族的独特性;前者为后者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族群文化土壤并因后者而为天下贵,后者则在继承前者的基础上了赋予了前者以“文”的特性进而提升了前者;二者统一于敬天保民上。  相似文献   

4.
摄外格补阙     
将语言中具有修辞意义的摄外现象视为一种修辞方式列入修辞范畴,这是拙文《“摄外”格初探》[1]所探讨论述的内容。为便于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正确辨认、运用摄外辞格,笔者拟在原文的基础上作如下几点补充和说明。敬祈读者、方家教正。 一、关于与相关现象的区别* “摄外格”,是指人们在交际过程中,为增强表达效果而直接、恰当地使用一些外语的一种修辞方式。摄外格的相关现象就是指在实际应用中与摄外格有着相同点或类似点的种种具体的语言现象。它与摄外格在某一点上虽然相同或类似,但二者毕竟有着本质的区别。这一内容,原文只是论及…  相似文献   

5.
中国诗学中“志”与“情”有着复杂的关系,熊十力先生从哲学的立场提出“以志统情”的观点。志是心之所存主;情虽缘物而生,若能体现本心之德,则须与志相协。以志统情既是对宋明理学性情观的统合与发展,又体现了熊十力先生作为哲学家的独特诗学观。  相似文献   

6.
在人类把握世界与人生的心理活动及方式中 ,“认知”和“体验”互有区别、彼此关联、互为补充、至关重要。然而 ,心理学对前者的重视和研究已成主流 ,对后者的冷遇导致其研究“缺位”。作者通过对二者内涵理解和多层面的比较 ,提出自己对体验研究意义和思路的见解 ,力求引起学界足够的关注 ,从而推动“体验”的研究 ,使人类的心理和精神生活更趋健全与成熟  相似文献   

7.
生存论意义上的“我”与语句世界中的“我”有所不同,前者指向有个性的,在特定际遇中的“我”;后者是被约化为普遍必然性知识的,无个性的“我”。西方哲学的古典形态将“自我”的本质认识为“普遍者”,无视真实的个人生命的存在,后现代主义的冲动,则成为对普遍主义的“自我”解蔽的必要张力。  相似文献   

8.
“超验主义”是“应和”理论的理论背景,也是后来整个象征主义运动和思潮的安身立命之处。作为理论的“应和”与作为主义的“象征”有联系又有区别。其区别在于,前者由波德莱尔提出,而后者是波德莱尔去世后由魏尔伦、兰波和马拉美等所表征出来的;前者是一种哲学美学理论,而后者是一种下降到可操作(实践)层面的“主义”。其联系在于,前者为后者奠定了宇宙观,而后者则为前者“趟”开了向欧洲乃至全球扩展的具体路径。如果说魏尔伦、兰波对作为主义的“象征”的贡献在于对诗歌“音乐至上”和音色相通的呼唤,马拉美的贡献就在于类推、暗示方法的树立。事实上,作为主义的“象征”是将“应和”理论推向全球的一个中介。  相似文献   

9.
现代生物学的复杂个体案例表明了常识个体观念的局限性。生物学哲学将反思集中在“生物学个体性”上,给出了种种生物学个体性标准,但看似差异的观点在形而上学上是同质的,它们在不同主题和层面共享了一套“束理论”。“生物学个体”由于本身就包着“个体”,这使得它成了一种非常特殊的自然类,也使讨论变得更为复杂。因此,最好将“什么是生物学个体性”这个问题表述为两个层面的问题:什么是个体?什么是生命?前者是形而上学问题,后者是科学问题。从根本上理解“个体”,需要深入形而上学,把握哲学脉络,在现代科学的新背景下处理个体与共相的关系这一经典问题。  相似文献   

10.
副词“都”有两个语用特征:表总括和强调;前者可以用“都1”来表示,后者可以用“都2”来表示。表总括的“都1”,其语义通常指向“都1”前面的成分。也有极少数指向后面的成分。表强调的“都2”,其语义指向或前或后。副词“都”的语用特征直接影响其语义指向。本文将讨论:一、“都1”“都2”的鉴别。二、“都1”“都2”的语义指向关系。三、“都”的语义指向歧义。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对外汉语教学的具体问题入手,运用语义功能语法理论,从语义、句法限制、表达等层面分析了汉语传信语气词“嘛”和“呗”的异同.文章认为,二者在语义上有交叉又有侧重,前者重在表“显而易见”语气,后者重在表“情况唯一”的语气,二者表“显而易见”语气的来源也不同.二者句法上的差别在于,“嘛”可用于疑问句和反问句、与语气副词的结合面宽、可与能愿动词共现,“呗”则没有上述用法;功能上的差别在于前者重在说理,后者重在道情.  相似文献   

12.
“实体”观念是西方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实体”概念,从而开启了西方哲学形而上学之路;近代,伴随哲学认识论的转向,“实体”观念“主体化”;现代,现象学和分析哲学等致力于对传统形而上学的颠覆或拒斥,其最终却是建立了一种新的“实体论”,也是一种形而上学。虽然他们都以“存在”的探询为目标,但却停留在了形而上学的层面上,而没有通达“存在”本身。  相似文献   

13.
生存论意义上的“我”与语句世界中的“我”有所不同。前者指向有个性的、在特定际遇中的“我” ;后者是被约化为普遍必然性知识的、无个性的“我”。西方哲学的古典形态将“自我”的本质认识为“普遍者” ,无视真实的个人生命的存在 ;后现代主义的冲动 ,则成为对普遍主义的“自我”解蔽的必要张力。  相似文献   

14.
“教教材”和“用教材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教材观。“教”教材,考虑的出发点是传授,是强调如何把书本知识传递给学生,是以知识为本位的;用教材“教”,立足点是放在学习对象身上,注重教学行为与学习行为的同步相谐,注重知识传授中的能力培养。前者是教书,后者是教人。那么,如何驾驭教材,赋教材以活力,使教材丰满起来,充满灵性,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呢?本学期,我们对阅读教学如何“用教材教”作了初步的实践与探讨。一、用教材思辨,促进学生智慧的发展知识是伴随着人类的生命活动,逐步建构和不断动态生成的。因此,语文课上我们要真正教给学生…  相似文献   

15.
“两个结合”命题的提出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表明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是对马克思主义本土化规律性认识的深化。从“两个结合”的相互联系看,前者是后者的实践基础和必要支撑,后者是前者的历史延伸和文化拓展,二者构成内在统一的有机整体。深刻把握“两个结合”,必须深入理解“结合”彼此契合的前提、互相成就的结果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使命。  相似文献   

16.
在美国的圣依内斯谷地有一所寄宿中学,名叫“米德兰”,这家久负盛名的学校创建伊始,就力图把需要和欲望分开,并且抛弃后者。用创始人保罗·斯奎布的话说,“米德兰学校早已认识到,我们很难找出需要和欲望之间的明显区别。前者其实很少,后者则很多。总的说来,我们要努力在没有后者的情况下生活。”  相似文献   

17.
孔子的“爱”的思想有两个特征:一是博爱,二是有差等的爱。前者就其对象而言,后者就其程度而言。从其对象看:既是对人的爱又是对物的爱,其中对人类的爱涉及家庭、君臣、朋友之间。有差等的爱源于人类的爱自己和“同感”。孔子之“爱”与墨子之“爱”相比:前者强调爱有差等,后者强调爱无差等;前者比后者更符合人性,更具生活的艺术性;二者的精神实质是相同的。与基督教之“爱”相比:前者温和,后者极端;前者表面提倡爱有差等,实际主张博爱,后者表面主张博爱,实质却是爱有差等。  相似文献   

18.
高校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融合问题不仅是高等教育学界的一个实践问题,同时也是一个理论问题。虽然人们承认高校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只有融合发展才能切实有效推动我国创新创业人才的高质量发展,但未能回答并确定何为二者融合的基础。通过对高校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本质特点的分析发现,二者既相互区别又彼此联系,但其本质都共同指向“创新”。高校专业教育中的“创新”与创业教育中的“创新”作为大学知识属性的两种不同表现形式,前者强调知识的科学属性,而后者则更加注重知识的应用属性。但无论怎样,科学研究最终还是要落实到解决现实问题的层面,即便是最基础的研究,也蕴含着在未来向应用转化的可能。因此,高校创业教育中的“创新”从根本上说需要更多地来源于专业教育,这一判断为进一步推进高校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在实践层面的融合提供了可能的方向与选择。  相似文献   

19.
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指出:“在那些最初从事哲学思考的人中间,多数人都是只把物质性的始基当作万物的始基(apxn)。因为,一个东西,如果一切存在物都由它构成,最初都从其中产生,最后又复归为它(实体常住不变而只变换它的性状),在他们看来,那就是存在物的原素和始基”。这里指出了在古希腊多数人(但不是全部)的哲学中,有两类始基:其一,指生成宇宙万物,万物又复归于它的原初物质形态,其二,指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原素。本文将伊奥尼亚派的“始基”学说称为“生成说”,“原子论”者及其先驱的“始基”学说称为“构成说”,力图揭示前者向后者的逻辑演进过程,侧重明确巴门尼德的“存在论”在其间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20.
现行哲学教材中的关于“形而上学”的解释是有误差的。本文提出的否定意见是:“形而上学”不能称之为世界观、方法论,而是一种思维方法,否则,就会走向旧哲学对“形而上学”的理解;“形而上学”者并非只讲解静止而不讲运动,而应该用“凝固”或“僵硬”来取代“静止”一词;“形而上学”的根本特征是直观性,极端性,“形而上学”的一切错误和缺陷都是由于其直观性、极端性所导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