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创造人类生态文明新形态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题中应有之义。在我国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语境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与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相结合,就能在新发展观、新现代化观和新文明观指导下创造出人类生态文明新形态,构建将美丽中国与地球美好家园有机结合起来的人类生态文明新格局。为此,需要把握在“两个结合”中创造人类生态文明新形态的深刻内涵,认识在“两个结合”中创造人类生态文明新形态的重大价值,拓宽在“两个结合”中创造人类生态文明新形态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2.
任倚步 《唐山学院学报》2023,36(5):64-71,78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共产党在把握"五个文明"协调发展本质特征基础上的伟大创造。"五个文明"协调发展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汲取了马克思主义整体文明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谐尚同"思想的丰厚养分,历经从"两个文明"到"五个文明"的艰难探索,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个维度实现了人的文明的时代彰显。立足"五个文明"协调发展的本质特征,以马克思主义整体文明观统筹五大领域建设的内外向度,才能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发展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形态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应有之义。在人类文明新形态创造视域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形态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对资本主义文明形态的历史超越、对科学社会主义文明形态的创新发展方面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文明自觉;从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人民至上、提供“三大文化资源”、贡献“两大价值理念”方面彰显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文明自信;从道路自强、理论自强、制度自强、社会文明基础自强、对外传播自强等方面赓续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文明自强。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形态只有守正创新,才能更好担当起引领人类文明新形态创造的历史使命,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丰富着人类文明理论宝库。文明在文化中生成。在人类文明新形态文化生成中,有三个基本面向:在文化思想上,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历史性、社会性、实践性和主体性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文化之魂;在文化根脉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民为邦本”“以义制利”“和为达道”“天人合一”赋予人类文明形态以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文化之根;在文化使命上,为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共产党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人类文明发展新航向,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文化路向。  相似文献   

5.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提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命题,指明了中华文明的前进方向和价值诉求。理解把握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溯源、理论进路、现实意义,有利于我们更好担负起这一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从历史溯源来看,中华文明的演进历程揭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民族主体性和历史传承性。从理论进路来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来源于中国共产党人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接续探索。从现实意义来看,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谱写社会主义文明新篇章的科学路径,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价值指向。  相似文献   

6.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和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均提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概念,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在理论上的新总结,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存在样态的新判断,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方向。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以往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精神成果的本质规定和特征,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及成就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物质文明成果和实践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及成就的有机统一。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的重大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历史和人民对马克思主义的选择,从一开始就蕴含着以构建人类新文明为指向而追求的价值取向。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秉持历史主动精神,以建设更加文明的现代中国为己任,扎根中国大地,吸纳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独立自主实现国家发展,成功走出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前途命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为世界谋大同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使中华文明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从而在21世纪以更有活力的文明成果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现。  相似文献   

8.
党的二十大报告旗帜鲜明地将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赋予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更丰富的内涵、更高的文明站位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人类文明新形态体现了中华文明特殊性和人类文明普遍性的统一,在历时性和共时性上彰显出人类文明新形态之“新”。从共时性上把握人类文明新形态与其他文明形态的区别,是研究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方法。与西方文明不同,人类文明新形态在性质定位、本质属性、价值指向和原则方法上展现出中国特色,极大丰富和拓展了人类社会现代性的内涵与外延,实现了人类文明形态的崭新发展,为人类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开拓新道路、提供新选择。  相似文献   

9.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将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视域下,中国共产党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丰富的理论蕴涵。从“和解”到“和谐共生”,体现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生态向度;从“以物为本”到“以人民为中心”,彰显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人的向度;从历史向现实、未来,表现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实践向度;从中国向世界,显示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国际向度。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对人类文明发展作出的创新性历史贡献。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与方法论审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内涵,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相似文献   

10.
绿色现代化以经济发展、生态和谐、人民幸福的协同共生为价值目标,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最鲜明概括,是中国共产党从现代化实践中逐步总结和自主探索的治国理政方略,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要维度和鲜亮底色,其所创造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迥异于传统工业文明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绿色现代化探索经历了法制化奠基、发展观变革、实践深入、全面协同四个阶段,具有迥异于西方生态现代化的丰富理论蕴涵。中国共产党探索绿色现代化的基本经验是遵循世界现代化一般规律与创造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相结合、坚持自我革命精神与人民逻辑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理念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世界历史”观引领绿色现代化探索,既体现了鲜明的中国特色,又彰显出深远的世界意义。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可以为阐释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世界意义提供思想参照。从“历史走向世界历史”的历史哲学观点看,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对以资本运行逻辑为基础的西方现代文明的实践超越与理论扬弃,打破了以西方现代文明作为人类文明终结模式的历史偏见,创造出了正确把握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物质与精神间关系的更为合理的人类文明演进方向。这种合理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其一,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包含五大文明体系在内的整体性文明;其二,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以人民为中心并最终指向于人的全面发展的人本式文明;其三,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在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而创造出的现代文明。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人类走向现代文明的发展路径,并为人类文明的现代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与中国经验。  相似文献   

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了两个创造,其中之一就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从不同的维度划分人类文明新形态有不同的理解和内容,从生态角度划分则展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形态即中国式生态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生态文明新形态的原创贡献包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生态文明观、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伦理观、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态责任观,这为人类生态文明的发展和进步提供新的方向和选择。  相似文献   

13.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的重要讲话中首次提出了“人类文明新形态”重大命题,并在二十大报告中进一步强调“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明新形态和推进人类社会进步的新形态,其内在的前提是通过溯源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探索和回应这一新形态形成的现实原因;内在地呈现出一个以保障人权为首要目的、以新发展理念为现实引领、以“五个文明”有机统一为内涵的新形态图景;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实践逻辑,以续写人类文明新篇章。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要特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在充分吸收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思想、反思西方工业文明经验以及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合理配置资源基础上走出的创新之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以生命共同体为理念指引、以建设美丽中国为目标导向、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为战略擘画、以持续推进绿色发展为基本路径,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提升了中国共产党推进生态治理现代化的能力、创造了人类生态文明新形态、贡献了推动全球生态现代化进程的中国力量。  相似文献   

15.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共产党从文明发展史高度创造的崭新文明观。人类文明新形态立足于开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新起点,是顺应“两个大局”时代语境的必然产物,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升华,对资本主义文明的超越与发展。从要素构成层面入手,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基于全人类的视域范围,以“五位一体”协同发展为核心内容,以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为崭新路向。人类文明新形态既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指明“新航向”,也为世界社会主义的跃升竖立“新航标”,同时必定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开辟“新航路”。  相似文献   

16.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党领导广大人民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它的“新”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走社会主义道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实现了经济发展、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其典型体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坚持新文明观,构建和谐社会和生态文明社会,促进全人类和平、共同繁荣和发展。这一论断既是对中国道路的自信,又对人类历史发展具有重大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指导下,带领中国人民开辟的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社会协调发展、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与世界人民共享共荣的现代化道路模式。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通过接续性奋斗开创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实现了对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跨越式赶超,创造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全面统筹协调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彻底打破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依靠武力和掠夺实现并维系的现代化道路模式,革除了建立在资本基础之上的现代化文明面临的系统性危机,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又为世界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迈向现代化的新选择,进而为人类文明的品质提升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8.
人类文明新形态在时间维度上超越了传统文明形态,在空间维度上拓宽了人类文明发展的道路,是马克思主义文明观在当代中国的鲜明展现。其顺应人类文明的演进规律、超越资本主义文明的发展范式、契合未来文明的发展方向,承继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内涵。人类文明新形态内蕴马克思主义文明观实践性、系统性、开放性的特征,彰显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当代价值,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根本立场,拓宽了社会主义文明的发展道路,把人类全面发展作为目标导向。  相似文献   

19.
现代化、民族复兴与人类文明新形态建构是当代中国的三大叙事。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核心叙事,从“中体西用”到“全盘西化”,最终走向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民族复兴是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关键叙事,指向的是中国现代文明的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是新时代的创新叙事,超越了民族国家范畴,指向的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中国所创造的新文明。三大叙事之间既有差异又存在一定的张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实现了三大叙事的融汇与统一。  相似文献   

20.
1918年李大钊在《东西文明根本之异点》一文中提出了中国“犹能卷土重来,以为第二次之大贡献于世界之进步乎”的“中华文明之问”,这是俄国十月革命后和中国五四运动前,以李大钊为代表的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中国先进分子探索国家出路的重要思想表达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伟大愿景的思想先声。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领导中国人民通过四个历史时期的接续奋斗,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历经奠基、发端、展开、基本成型过程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百年来探索人类文明发展取得的重大成果,必将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