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一种新型的在线课程开发模式,"慕课"的出现对实现教育模式的创新、教育资源的共享、教学能力的提升以及学习者的知识建构等具有革命性的影响。审视"慕课"带来的教育革新,反思"慕课"与我国教育目标、教学模式以及师生特点的契合性,是科学开发"慕课"资源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2.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持续推进,各高校开始优化自身教育体系。在课程教学中应用互联网技术已成为大势所趋。基于互联网技术诞生的慕课教学模式,为高校思政教育带来了全新的发展路径,但同时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因此,高校应注重对教育资源的挖掘与利用,全面优化创新慕课教学模式,保证思政教育内容的丰富性和完整性。慕课教学模式能够带动高校教育资源整合与升级,全面平衡教学创新和资源使用。探究了慕课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期为高校思政教育发展创新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慕课,这一新兴起的教学模式在我国迅速发展,推动了我国教育的创新和改革。慕课不同于传统模式的教学,它具有参与范围广、全程免费以及开放性的特点,不仅如此,慕课还吸收了多元化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然而,我国慕课的发展仍然处于初期阶段,结合慕课的特征,探究慕课对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学形态的创新与推动作用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4.
正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发展,慕课学习资源的研究是当前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热点领域,虚拟学习、移动学习、泛在学习代表了慕课视域下网络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的新趋势。但是,当前慕课研究取得很大突破的主要是教育技术领域的专家,而课程资源专家和教学专家对于慕课的研究还不到位,甚至是缺位。如果单从技术层面去思考慕课,可以拓宽课堂的广度,但却不能轻松地拓展学科有效教学的深度。因而,慕课视域下学习资源的有效构建、促进有效教学的路径是目前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一、慕课视域下学习资源环境的特征慕课就是在信息化环境中,课程教师提供以教  相似文献   

5.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升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不少高职院校课程建设实际状况并不乐观。现阶段,慕课带给高职教育教学的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学生借助慕课可以随时聆听名师讲解,享用名课等一流资源。如何打破常规,运用慕课有效促进教学,是摆在教师面前新的课题。教育教学管理者怎样顺势而为,借此机会创新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和手段,不容忽视。文章通过对慕课的运用试点,理性剖析了借助慕课来提升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必要性、有效性和存在的问题,以期对高职教育教学的管理者、施教者和学习者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6.
"慕课"的出现引发了教学模式的变革,因此,高校教学辅助岗位也要与时俱进,适时做出调整应对慕课带来的挑战。针对慕课的特征及其对教学辅助岗位产生的影响,高校教辅岗位应从开展课程资源的研发设计,加强课程资源的网络平台建设,推动翻转课堂模式在传统学科的广泛应用这三个方面做好慕课背景下工作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相似文献   

7.
<正>当前,随着教育信息发展,各类优质在线教育资源大量涌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日益受到大学的重视。但是,目前仍然存在在线教育资源浪费的现象。在互联网技术推动教育变革的过程中,大学应该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重新考虑课程教学的组织模式。既可以利用慕课开设原来开不出来的或者开得不好的课程,也可以利用慕课的形式进行联合上课,打造"教学共同体",还可以将慕课与翻转课堂相结合,实现课堂教学模式的根本创新。对于应用型学科或者课  相似文献   

8.
学习资源的有效整合一直是在线学习领域中面临的难题和挑战。"慕课"作为一种全新的在线学习模式也需要对学习资源进行有效整合。通过分析慕课平台中学习资源的使用方式现状和SOA的特性,提出了基于SOA的学习资源的整合模式,对已有学习资源数据和分散异构数据采取服务封装的方法,从而实现慕课平台学习资源的有效整合。  相似文献   

9.
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SPOC)等新型在线开放课程和学习平台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兴起,正在促进教学内容、方法、模式和教学管理体制机制的改革。当前,互联网与教育相融合的MOOC新形式给高等教育改革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但基于慕课本身的局限性,促使SPOC成为慕课与高校传统教学的结合点,并成为慕课时代高校教学改革的理性选择,从而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整合,实现优质课程共享,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和教育制度创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0.
创业教育慕课平台是服务创新创业教育管理与应用的信息化中心,是一种私有云性质的信息化系统,它整合创业教育涉及到的教学资源、实训资源以及实战演练、校企合作、投资基金资源于一体,实现创业教育信息资源的最佳组合和高效流转。  相似文献   

11.
慕课是近两年兴起的一种创新教育模式,它引发了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重大变革.旅游院校要抓住机遇,按照慕课模式建设旅游在线课程,要利用翻转课堂提高旅游教育质量,要发挥慕课在行业培训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慕课教学是"互联网+教育"的产物,指的是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是一种新的在线课程开发模式。慕课应用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们合理安排时间,并促进教育模式的创新。慕课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短视频的应用、教育者讲解、反馈与考核等方面。  相似文献   

13.
慕课视域下“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教育技术》2015,(6):78-82
作为一种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慕课已成为教育领域的前沿议题和实践热点。为了实施"教育心理学"慕课教学,文章对相关问题展开了研究。首先,研究"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的现状与实施慕课的优势;然后,研究慕课应用于"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需要进行的六个方面的变革;最后,研究"教育心理学"课程慕课教学资源开发,包括知识体系、建设规范、资源内容、微课、移动学习等方面。研究结果的成功运用,对"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以及慕课发展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4.
慕课是新近涌现出来的一种课程教学模式,在线提供课程教学全过程。慕课普及化、个性化以及多元化的理念,对传统高等教育体系中的教师、学生以及教学过程提出诸多改革要求。本文从慕课背景出发,概述了慕课国内外研究概况,结合材料专业课特点,对慕课教学创新模式,教师教学理论和学生学习理念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最终为材料类专业慕课的实施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5.
慕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给传统课堂教学带来了很多机遇与挑战。基于慕课混合式教学理念的商务英语函电教学,能将优质在线课程资源与传统课堂教学内容有效融合,从而极大地扩大课堂容量,提升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6.
《嘉应学院学报》2017,(11):97-100
高校体育教学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紧跟"互联网+"时代发展趋势,主动将慕课技术和高校体育教学进行整合与创新,以加快高校体育学习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深刻变革.因此,为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体育慕课教学这一新型教学模式的特点、优势以及应用中面临的现实困境,并且对体育慕课教学提出更具针对性的应对策略,以促进我国高校体育慕课教学能迎来崭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基于慕课的“开放式”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大学生提高创新创业综合素质和实现自主创业的重要条件,也是高等教育改革和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而慕课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文章在介绍慕课的特点以及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分析慕课应用于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可行性,并进一步提出基于慕课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以期为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现代教育技术》2016,(8):83-88
2015年4月,清华大学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全部上线,面向全社会学习者推出。清华大学依托互联网+教育的模式,丰富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手段,拓展了学习者群体。清华积极开展基于慕课的混合式教学实践,通过校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促进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和教学质量提升。同时,清华积极践行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辐射,与各级各类院校合作,协同创新,促进课程内容资源的广泛、高效使用,推动高校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19.
随着现代网络技术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大规模开放性在线教育,即慕课(MOOC)正在改变几千年来的传统教育模式。为了进一步推进汉语国际教学与传播的发展,我们有必要总结和不断创新探索关于汉语慕课平台的建设现状。基于此,本文首先分析了慕课教学以及学习的优势,然后就当前汉语国际教育慕课平台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了论述,在此基础上,给出了汉语国际教育慕课平台建设的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20.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慕课是一种集数字化和网络化为一体的新型教学模式,受到了国内外教育界专家和学者的广泛关注。而翻转课堂模式则是一种基于传统教学方法的教学模式。英美文学课程是大学英语专业的重要课程,是英语专业学生人文和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在新的形势下,基于慕课资源的翻转课堂模式给英美文学课程教学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和机遇,那么教师应该如何正确把握机遇,应对挑战呢?本文主要对慕课资源及翻转课堂模式进行简要地概述,进而分析基于慕课资源的翻转课堂模式在英美文学课程教学中的实践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