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焉"与"之"辨     
在上古汉语中,"焉"是一个出现频率较高的词,用法亦较为复杂.既作实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也作虚词(语气词、介词等).有时是代词兼语气词,有时相当于介词加代词(于+是),于是又被称作兼词.作为指示代词的"焉"和所谓兼词的"焉",前人概括为"用与‘之'同"和"用同‘于之'(或同‘于是')".这种解释往往凭现代语感而定,即用现代汉语译文来判断它的词性和用法,这是极不科学的,常常见仁见智,甚至相互抵牾矛盾.文章将同一语境分布中的"之"和"焉"作了比较,并从句法关系的角度和它们指代的对象角度进行了分析,认为上古汉语中绝大多数的指示代词"焉"都不能简单解释为"同‘之'"或"同‘于之'",实际上"焉"与"之"的区别是"之"常作宾语而"焉"常作补语.  相似文献   

2.
上古汉语“若”从第二人称代词的“代”发展出“若人”等指称代词,“若”系指示代词初露端倪;中古汉语“若”系指示代词盛行;近代汉语只有“若此”;到现代汉语“若”系指代词消失。这个历时性变化渗透着词义沾染和词汇化理论。  相似文献   

3.
王力先生在《汉语史稿》第三章"词序的发展"一节中说:"主——动——宾的词序,是从上古汉语到现代汉语的词序.但是,在上古汉语里,有一些特殊的情况,就是宾语可以放在动词的前面.这种结构是有条件的.总的条件是:这个前置的宾语必须是一个代词."这当然是正确的.但是,当王先生讲到"由指示代词'是'字构成的另一种凝固  相似文献   

4.
湖南新化方言中的第三人称代词.,不管是男性、女性还是非生命,单数全部用"其"字表示,复数全部用"其俚"来表示,这跟普通话和其它方言是不相同的,是上古汉语和中古汉语"其"字用法在新化方言中的遗留.本文比较粗浅地探讨了新化方言中的第三人称代词单数"其"字的用法及其来源.  相似文献   

5.
"们"字在<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中的含义用法归纳为两种:一种是用在人称、物称代词后或指人、指物的名词后表复数;一种是用在指示代词后,相当于"么".在现代汉语方言中"们"的用法远不止于此.文章列出河北蔚县方言中"们"的使用情况,旨在为辞书编纂以及探讨"们"字的发展演变提供实际语言的参证.  相似文献   

6.
由于中日指示体系有三项和两项之分,造成指示词互译的不对称现象颇多,给日汉学习者带来了很多麻烦。本文沿着前人的研究方向,分别从认知语言学的"视点"理论和心理语言学的可及性理论出发,对中日指示词的总数不对称性和互译不对称性成因进行考察,得出日语倾向于可及性低的对立型谈话类型,汉语倾向于可及性高的融合型谈话类型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一、引言 (一)前人的认识 前人对"那么"的认识并不一致.<现代汉语八百词>指出,"那么"有三个词性:指示词,代词,连词.<现代汉语虚词词典>只收录了"那么"的连词用法.金立鑫(1988)对"那么"的词类归属问题进行了专门论述,认为"那么"仅仅是代词,不存在连词"那么"和副词"那么".  相似文献   

8.
日语中有"コ?ソ?ア"三个系列指示代词,汉语中只有"这/那"两个系列。以村上春树的《挪威森林》为例,分析中日指示代词的不同语义功能,并举例说明"ソ"系指示代词在现场指示、文脉指示、时间指示中与汉语指示词的使用差异,以此得出中日指示代词互译时,不能仅采用固定的对应指示,而需要根据"ソ"的语义特征,灵活翻译为脱离指示域的人称指示代词。  相似文献   

9.
刘希乐 《现代语文》2007,(12):40-40
关于现代汉语近指指示代词"这"的来源问题,众说纷纭.陈治文(1964)认为,"这"是"适"的因草体字形近而化的,作者列举大量汉晋简牍墨迹为证.  相似文献   

10.
《先秦汉语第一人称代词研究》一书从汉藏语比较的角度,采用断代描写法,综合运用多种传世和出土文献对上古汉语第一人称代词的一些热点问题进行综合研究.书中对上古汉语第一人称代词的称数问题、句法语用功能问题、“我”和“吾”的关系问题等做了深入研究,得出了一些具有突破性的研究成果.本文通过汉语和汉藏语系第一人称代词的对比研究,证明汉语自殷商时期起就是内部一致、一脉相承的语言.  相似文献   

11.
指示语是语用学研究的一个经典项目。一般认为,汉语指示语研究是在西方语用学理论的基础上进行的。经考证汉语指示语研究应该开始于对汉语代词的研究,到目前主要经历了“汉语指示语非语用学角度的独立研究阶段、引入语用学后的模仿阶段、指示语研究的本土化和创新阶段”这样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2.
上古汉语中,“有+名词”中“有”字的词性,各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在先秦早期是指示代词,先秦后期被“兹+名词”取代,慢慢消亡.  相似文献   

13.
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第三人称代词性质,但实际上,上古时期没有严格意义的第三人称代词,其只是处于从指示代词向第三人称代词转化的过程中。其是特定指示代词,语法功能是作定语。  相似文献   

14.
代词“之”字在上古献中主要作指示代词用,绝不作疑问代词。(韩非子)中“之”字的用法较为复杂,对此进行较为详尽的考察分析,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古献的真正指代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5.
“自 动词V”结构在上古汉语中较为常见,笔对《春秋左传》中的“自”字作了定量分析,重点探讨当“自”作指示自身的代词时,“自 V”结构的两大类型:一是主谓结构的“自 V”形式,二是动宾结构的“自 V”形式,“自”作宾语时前置。  相似文献   

16.
考察《吴越春秋》中的人称代词,有助于全面认识《吴越春秋》的语言面貌。《吴越春秋》有三类人称代词,这三类人称代词既继承了上古汉语人称代词的某些功能,同时又有了新的发展和变化,反映了上古汉语向中古过渡时期人称代词演变中既继承又发展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以汉语中指示功能弱化了的"这/那"在日语中的翻译情况为重点,通过分析大量的例句发现,当指示代词的指示功能发生弱化时,"这/那"与人称代词以及表示人名、地名、时间的名词一起同时指代同一对象时,就形成双重指示:"这么/那么"和副词同时修饰和限制数量词,形成双重修饰;而这与日语指示代词难以对应。这种研究为解决日语教学中日语学习者对于指示代词的误用问题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基于翻译汉语和原创汉语可比语料库,对翻译汉语中的指示代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总体上,指示代词在翻译汉语中均体现出显化特征,文体因素对显化总趋势没有影响,但对显化程度有一定影响。对谓词性指示代词"这…"的个案研究表明,翻译汉语中"这…"显化比较明显;"这…"在非文学翻译汉语中呈现出明显的显化特征,但在文学翻译汉语中却没有明显的显化特征;"这…"在"一般"和"学术"类文体的翻译汉语中呈现出明显的显化,而在"新闻"和"小说"类文体的翻译汉语中没有呈现出差异。本文从翻译目的与策略以及英语源语透过效应两个角度讨论了显化的动因,也对"这…"在翻译汉语和原创汉语中差异不明显做了一些解释。  相似文献   

19.
考察《吴越春秋》中的人称代词,有助于全面认识《吴越春秋》的语言面貌.《昊越春秋》有三类人称代词,这三类人称代词既继承了上古汉语人称代词的某些功能,同时又有了新的发展和变化,反映了上古汉语向中古过渡时期人称代词演变中既继承又发展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周文进 《文教资料》2008,22(4):38-39
判断句是现代汉语中的一类十分重要的句子,但是,作为主要判断词的"是",它的产生年代、成熟标志是什么?这些问题尚未取得一致意见.经过一番比较研究,笔者认为判断词"是"的成熟年代大约在两晋之交或稍前些,亦即公元四世纪前叶,助动词修饰判断词"是",这是代词"是"发展成为纯粹的判断词的最后一道防线,跨过这道防线,"是"就被视同动词而与指示代词彻底划清了界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