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基于对北京和广州体育产业集聚的案例研究,从比较优势理论和新经济地理理论视角,探讨体育产业集聚的动力及其作用机制。认为:体现在区位条件、历史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源方面的区位优势是体育产业集聚的诱导性动力;政府支撑是主导体育产业集聚的支持性动力,主要通过产业政策、协调管理、直接投入和项目引进等为当地体育产业集聚创造环境;产业价值链是体育产业集聚的扩张性动力,主要通过拉动关联产业发展,扩大和满足市场需求,提高产业整合创新能力,促进体育产业集聚规模的不断扩大。基于此,提出我国体育产业集聚的动力机制框架。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体育产业的不断发展,其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目标逐渐契合。本文以我国30个省份2008—2019年的数据为研究样本,采用动态空间杜宾模型研究新型城镇化发展对体育产业集聚的影响,得出结论:1)我国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和体育产业集聚均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依赖特征,且动态角度下体育产业集聚在时间上具有累积发展态势;2)人口城镇化水平对体育产业集聚具有积极的影响,但尚未产生显著的空间外溢性;3)经济城镇化水平对体育产业集聚产生正向不显著影响,但空间视角下由于“虹吸效应”的存在导致带来负的空间外溢性;4)城镇化水平的交互项系数为正,即城镇化水平的综合发展对加快体育产业集聚有积极影响,但空间外溢性上依然存在“虹吸效应”。因此,应当增强体育产业的跨区域合作和交流,发挥多元化市场的导向作用以及加大体育资源的监管。  相似文献   

3.
体育产业对提升居民身体素质、带动体育强国建设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研究金融深化对体育产业集聚的影响效果,对促进体育产业集聚水平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我国30个省份2009-2022年数据,采用莫兰指数、空间滞后模型和空间误差模型对金融深化影响体育产业集聚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显示:(1)体育产业集聚和金融深化均具备正向的空间集聚效应,且动态视角下,体育产业集聚具有较强的时间惯性;(2)无论在时间序列还是空间效应上,金融深化对体育产业集聚均存在显著的负影响,即金融深化的发展抑制了体育产业集聚。因此,强化政策导向、加大监管金融机构资金流向、增强金融机构和体育产业的区域合作是十分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分析表明我国体育产业需走高质量发展之路需要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构建体育产业集群。本文采用Global-Malmquist指数模型得到体育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现状,采用ESDA方法得到体育产业的空间演化特征。结果表明:(1)体育产业全要素生产率整体呈现上升趋势,技术进步水平有待提高。规模效率变化指数的提高是促进技术效率变化指数提高的主要因素。(2)2012-2022年间整体呈现“稳定-加速集聚”的演化进程。京津冀和珠三角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集聚特征明显,中西部产业发展水平较低,未形成产业集群效应,区域发展质量差异性问题较为严重。建议:(1)采用综合方式提高体育产业的要素生产率:提升人员专业水平、加强资本引入、采用创新技术、加速制度改革。(2)借助国内大循环之势,重点加强中西部地区体育产业集群的构建,促进体育产业的区域发展。  相似文献   

5.
依据中国体育及相关产业统计数据,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和区位熵分析法对华地区体育产业结构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认为:华东地区体育产业部门中体育用品服装鞋帽销售和制造的份额优势和竞争优势明显;其他体育产业部门具有一定份额优势,但竞争优势不明显;体育用品服装鞋帽制造和体育建筑专业化程度较高。促进各个体育产业部门协调发展,加强优势产业部门创新发展,完善产业政策和布局是优化华东地区体育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中国体育产业的集聚进展与集群演化探论(1994—2012)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文献研究、逻辑分析和比较分析为主要研究方法,基于产业集聚和产业集群理论视角,结合演化经济学理论思路,探讨1994年至今的体育职业化、市场化进程中体育产业集聚与集群演化的理论基础与逻辑框架,为体育企业发展和体育品牌建设、城市和区域体育产业发展、国家体育产业实力提升提供最新的理论支持,对体育产业集群领域的相关研究将起到促进和借鉴作用。研究表明:体育产业的集聚发展与集群演化既是区域体育产业优化发展的必然选择,又将促进区域体育产业乃至整个国家体育产业的转型发展。对中国体育产业集聚发展与集群演进的理论探析将开启实证研究的大门。  相似文献   

7.
采用文献资料法等分析江苏省体育产业的发展。结论:江苏省体育产业的集聚与集群化发展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和战略目标;不同细分行业的集聚发展存在差异;体育产业的发展有从集聚到集群化的必然要求和阶段性。建议:加强政府引导、培育市场主体;注重体育产业发展规划,规避产业结构趋同的风险;打造核心体育产业;强化体育产业集群内部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创建体育文化品牌;形成区域性体育产业核心城市。  相似文献   

8.
以文献研究、逻辑分析、比较分析和案例分析为主要研究方法,基于产业集聚和产业集群理论视角,结合演化经济学理论思路,从体育用品业和体育服务业的分类出发,分析中国体育产业集聚与集群演化的实际状况与典型案例,对体育产业集聚与集群演化提供实证支撑。研究表明:体育用品业和体育服务业的集聚进展与集群演化存在差异性;体育产业集群演化存在区域差异和城乡差别;以体育产业基地、体育圈等为外在形式的体育产业集群演化取得了很大进展,但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根据上述情况和问题,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新时代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目标的有效实现需以指数为引导,并建立科学的评价反馈机制。以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为研究目标,构建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纵横向”拉开档次法、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等评价模型及统计面板数据,就2014—2019年上海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演化过程给予实证研究。研究发现,良好的发展机遇、完善的产业政策和活跃的市场主体等是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综合水平不断提升的主要原因;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数较高的地区体育市场发达、总部效应明显,体育产业已成为这些地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体育产业发展较好的地区在发展优势和发展方向上差异较大,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在区域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往往伴随空间集聚效应。为推动我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出以下宏观引鉴:完善、推广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机制;把握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关键、精准发力;因地制宜探索差异化、特色化的发展路径;建立区域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协调机制;激发体育产业创新活力,提升生产效率水平。  相似文献   

10.
探讨建设河南特色体育产业聚集区的建设思路与注意问题.通过文献资料法和案例分析法,分析河南发展体育产业的良好条件,强调建设体育产业集聚区对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结论:河南省特色体育产业集聚区建设应在借鉴国家体育产业基地发展模式的基础上,重点打造少林武术产业集聚区等七大特色体育产业集聚区,并注意在建设过程中加强规划,调动政府参与的积极性,设立体育产业发展引导资金,抓住承接沿海体育产业转移契机,利用文化品牌,推动体育产业与相关产业的互动发展.  相似文献   

11.
优化区域体育产业布局已成为我国体育产业发展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利用区域分工指数、区域竞合关系模型、区位熵测度长三角三省一市2017年体育产业区域分工水平与竞合关系。研究表明,长三角区域体育产业分工水平偏低,上海与安徽区域分工水平最高,浙江与安徽区域分工水平最低;从分行业看,长三角区域体育用品制造业区域分工最明显,体育服务业区域分工亟需改善;长三角区域体育产业同时存在强互补合作关系和强竞争关系,江苏是长三角区域体育产业互补合作能力最强的省份;从产业专业化视角分析,长三角区域体育产业初步形成专业化优势,但专业化同构也成为制约长三角区域体育产业合作的主要障碍。基于结论从加强区域沟通合作、提高地方专业化水平、构建良好竞合关系3方面提出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2.
徐磊 《体育科研》2020,(5):25-31
目的: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探究我国长三角城市群体育用品制造业的空间分布,基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并以地理加权回归,细化分析区域内不同城市体育用品制造业发展的影响因素。结论:(1)长三角城市群体育用品制造业空间集聚特征显著,东部呈高-高集聚,西部呈低-低集聚,且集聚程度不断降低,产业集聚呈向中部转移的态势;(2)资本投入、外商直接投资(FDI)对体育用品制造业产生影响的程度逐渐降低,而劳动力、研发经费支出(RD)逐渐上升;(3)FDI与资本投入对体育用品制造业发展水平较低区域的作用明显,而劳动力与RD对发展水平较高区域的作用明显。建议:(1)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形成合理分工;(2)科学规划产业转移,优化产业结构。  相似文献   

13.
运用文献资料、数理统计、聚类分析等方法,对我国各省区市2015年颁布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实施意见的体育产业政策进行深入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各省区市2025年体育产业发展目标均达到甚至超过46号文件国家总体发展目标要求,东中西部地区差距依然存在。根据实施意见及近年体育产业发展趋势提出我国分成都市产业群、东部地区产业群、中部地区产业群、西部地区产业群、东北地区产业群五大区域产业集群。都市产业群重点发展高端体育服务业;东部产业群重点打造高端体育用品制造业;中西部地区重点承接沿海低附加值制造业转移,发展特色展演业;东北地区发展冰雪产业。实施意见基本符合各地区实际,但也可能导致新的产品供给结构失衡。各地区体育产业发展具体措施从表述来看,有的地区措施具体、有的地区措施模糊、有的地区政策趋同。脱离实际的政策效仿,违背经济规律会导致延误发展机遇,使地区差距拉大。建议各省区产业政策在实践过程中注意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区位优势等经济影响因素进行实时的合理调整。  相似文献   

14.
结合我国体育用品规上制造业的区位熵及产值份额变化量来识别体育用品制造业的转移,通过标准差椭圆结果分析其转移的方向、路径与距离,同时运用逻辑模型对短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2000—2015年影响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产业转移的因素,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在东部地区具有绝对集聚优势,但通过产业转移,一些中西部省份如江西、湖南等开始跻身优势区域;(2)在转移数量上,上海、福建转出量最大,中部地区江西、湖南和安徽转入量最大,西部地区四川、广西转入最大,东部地区如山东也存在产业转入;(3)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在空间上呈“北(偏东)—南(偏西)”的分布格局,并呈现“北偏西-西偏南-南偏西”垂直翻转的“√”型转移的趋势;(4)产业固定资产投资、人力资源、技术水平、基础设施、经济支撑是促进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转入的主要因素;人力成本越高、地方政府税收越高则会降低产业转入的概率,其中人力资源与地方政府政策影响程度最大。  相似文献   

15.
对湖南省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调查和分析,湖南省体育旅游产业具有区位、资源、交通、客源、媒介宣传等发展优势;但尚存在体育赛事级别不高且没有形成常态化,项目形式单一并缺乏地方特色,专业人才匮乏,旅游管理水平落后,政策法规有待完善等问题,据此提出了湖南省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6.
区域异质性是不同区域体育产业发展的特征表现,而高质量发展是体育产业质量提升的最优或高水平状态。研究依据区域异质性特征,结合体育产业基础和体育产业消费的区域发展不同将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划分为"强基础、强消费""强基础、弱消费""弱基础、强消费""弱基础、弱消费"四种区域异质类型,基于不同区域异质类型的体育产业发展动力要素,构建出长期动力与短期动力互动模式、需求动力与供给动力互动强化模式、业态更新模式等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异质动力模式,并提出"双强"区域采用创新驱动、融合驱动和拓展新兴产业,"强基础、弱消费"区域采用稳增长、促消费,"弱基础、强消费"区域采用优存量、扩增量、提质量、重需求,"双弱"区域采用强政策、构体系、优生态、重规划、强意识、领消费的四种高质量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17.
体育强省作为体育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体育强国的基础。本研究基于全国各省(市、区的经济社会统计数据、地理空间数据、生态环境数据、空气质量数据、网络平台大数据等多源数据,综合运用熵权法、GIS空间分析、层次聚类分析、地理加权回归等技术和模型,从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体育文化与交流、体育保障5个层面构建了包涵31个二级指标的体育强省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全国体育强省建设水平进行系统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体育强省建设的各要素存在较大差异,不仅体现在不同省份的同一要素之间,也体现在同一省份不同要素之间;体育强省建设的综合水平由东部沿海向中西部地区递减,高水平省市在长江三角洲地区集聚,依据综合得分的空间相关性和要素的协调性,将全国31个省(市、区)划分为准强型区域、较强型区域、次强型区域和弱强型区域等4种地域类型,空间上呈现出"多核心,一横两纵"的发展格局;投入资金充足性、设施可获取性、生态环境适宜性是影响新时代体育强省建设的关键动力因素。  相似文献   

18.
采用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及逻辑分析法,基于SWOT模型,分析负利率时期中国体育产业发展的优势因素、劣势因素、机会因素和威胁因素,并将这4个因素交叉分析,为负利率时代中国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建议。结果表明:体育产业在政策支持与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状况下,有广阔的发展空间。然而体育产业总量仍偏小,产业结构不均衡,体育人口数量偏低造成体育产业发展面临困境。负利率时代为体育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带来机遇和挑战,对此提出培养体育消费习惯、产业布局优化调整、全面提升体育文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要素投入和效率提升是产业增长的动力源泉,吸聚优质要素、提升产业效率是实现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基于2014—2018年上海市16个辖区体育产业相关统计数据,使用索洛增长函数、超效率SBM模型等工具,分别测算区域体育产业增长的要素贡献率和产业效率,并通过回归分析探究相关因素的影响。研究认为:资本是驱动上海市体育产业持续增长的最重要的要素,扩大要素投入对产业增长的效果已较为有限;上海市体育产业技术效率较高,规模效率中等,各辖区产业效率具有异质性;产业结构、经济发展对技术效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产业集聚、消费需求对规模效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据此提出提升体育产业效率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在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中,体育产业备受关注。实现《体育产业“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区域体育产业协调发展重要任务,资源整合势在必行。政府的主导作用是实现区域体育资源整合与产业统筹协调发展的基础。本文梳理我国区域体育产业发展现状,剖析区域体育产业资源整合的瓶颈,据此提出树立共生共赢意识,加强产业规划的顶层设计;建立高效的制度机制,发挥市场资源配置效力;利用中心城市集聚—扩散效应,构建体育产业圈;设置综合性权威协调机构,加快区域合作进程,以期为我国不同层级区域体育产业协调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