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异化民俗下的人性悲歌--解读《边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俗文化的描写在沈从文的小说创作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沈从文的<边城>不仅仅被看作是一曲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爱情颂歌,它更是湘西本土"巫鬼文化"在外来文化影响下,形成的一曲异化民俗下的人性悲歌.  相似文献   

2.
快乐加油站     
《课外阅读》2011,(23):18+52
校长的读后感某校长在礼堂发表讲话:"为了更好地与年轻人沟通,我暑假阅读了《哈利·波特》七部曲。霍格沃兹的办学理念值得本校借鉴。"台下学生大为欣喜。校长又感慨道:"一所伟大的学校,无论是闹鬼、学生死亡、老师死亡、学  相似文献   

3.
敦煌残卷《唐写本唐人选唐诗》所收陶翰《古意》诗,作者又有王季友一说,经考证,应为陶翰诗。诗题又作《古塞下曲》、《塞下曲》、《古塞曲》,经考论,取《古塞下曲》为佳。诗句中有异文达14处之多,分别从文字发展、史地名物等角度予以考辨,并依"宜各从长"的要求给出己断。  相似文献   

4.
复习课是引导学生对某一阶段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是对知识链的一次深层建构,是一种学习能力的提升,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实践表明:做好课前、课堂、课后三个阶段的复习组织工作,将更有效引导学生温故知新、学有成效.一是课前回顾整理,奏响复习"热身曲";二来课堂温故知新,奏响复习"进行曲";三在课后拓展应用,奏响复习"提升曲",三者既各自独立,又紧密联系;既循环往复,又前后呼应,相辅相成、浑然一体.  相似文献   

5.
《乐府诗集》收录温庭筠32首"乐府倚曲",它们既区别于温庭筠的相和、横吹等七类乐府诗,亦不同于元、白新乐府。郭茂倩专设以"乐府倚曲"之名,隶于"新乐府辞"类下。根据唐人"倚曲"的创作特点,"乐府倚曲"即温庭筠倚声而作的乐府诗。倚曲通常限定为某种特定场景倚声制曲,辞乐结合紧密,二者相谐,要求创作者具备全面的音乐、文学素养。温庭筠所倚之曲并非古题乐府旧曲,亦非隋唐燕乐之曲,而是作者自创新曲。曲辞遵循乐府传统,或采前世可叹之事补充新辞,或讽兴现实以贻后世审音者采入乐府。郭茂倩"乐府倚曲"的设立,明确了其乐歌性质及创作方式,还原了其独特的艺术生态。"乐府倚曲"对乐府诗传统辞乐关系作出了新的拓展,其文学史意义在于,它与中晚唐时期诗、歌、词、令等音乐文学的创作情境具有相通性,提供了理解与阐释晚唐艺术经验及文体生成、演进的又一视角。  相似文献   

6.
一名挪威青年来到法国报考著名的巴黎音乐学院,但主考官没看中他。身无分文、又饥又饿的他来到学院外不远处一条繁华的街上,拉起了手中的琴。他拉了一曲又一曲,引来许多人驻足聆听。围观的人们纷纷掏钱放入琴盒。一个人鄙夷地将钱扔在他的脚下。他弯腰拾起地上的钱递给这个人,说":先生,您的钱掉在地上了。"这人接过钱,重新扔在他的脚下,傲慢地说":这钱已经是你的了,你必须收下!"  相似文献   

7.
南朝边塞乐府是中国古代边塞诗发展的重要阶段.在南朝文人拟乐府盛行和诗坛重情尚变等时代背景下,"赋题法"的创作模式和横吹曲的音乐特质,促进了边塞乐府创作的繁荣.南朝诗人模拟横吹曲的主题和题材,为唐代边塞诗创作所继承和开拓.在绮丽柔婉的文风影响下,南朝边塞乐府虽然还存在诸如"宫体诗"的情调及地名方位不合等不足,但却为唐边塞...  相似文献   

8.
长篇小说<沧浪之水>描绘了医药学研究生池大为由一个"真正的人"变成"猪人"的过程.这一过程是知识分子道德失落、人格扭曲和自我死亡的过程.纵观其原因,既有社会家庭的,又有其个人的因素.池大为的蜕变谱写了一曲知识分子的悲歌.  相似文献   

9.
古代爱情剧在以元杂剧、明清传奇为主体的我国古代戏剧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这些剧作,以其新鲜的思想观念、曲折的戏剧冲突、炉火纯青的戏剧语言,令人回肠荡气的感情色彩,塑造了一个又一个活脱脱的人物形象,谱写了一曲又一曲爱情的颂歌,不仅令当时的男女青年为之倾倒,就是在今天,也仍然为广大戏剧爱好者所珍爱。因此,开展对这部分珍贵遗产的深入研究,对于正确地继承优良传统,发展社会主义的新  相似文献   

10.
<正> 《阳关三叠》,亦名《渭城曲》或《阳关曲》.它是以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作为歌词的一支唐代的送别曲,这是众所周知的,但若追究下去,究竟什么是《阳关三叠》?"三叠"究竟是怎么回事,那就不容易说清楚,而要花费一番考索的功夫了.关于"三叠"问题,自宋代以来,学术界一直聚讼纷纭,未有定论.概而陈之,有七八种之多.有未一句重叠说者,陈贻焮《王维诗选》日:"唐人将它谱成歌曲,反覆唱末一句,谓之《阳关三叠》."科学院文研所《唐诗选》亦作此说.有后两句重叠说者,林从龙在《最忆阳关曲、真珠一串歌》一文中说:"三叠"指对诗的后两句反  相似文献   

11.
菲茨杰拉德是20世纪20、30年代美国文坛"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他纵情参与了"爵士时代"的酒食征逐,也完全融化在自己的作品之中.但在沉湎于其中的同时,又能冷眼旁观,体味灯火阑珊,用凄婉的笔调抒写了"美国梦"幻灭的悲哀.其代表作<了不起的盖茨比>就是"爵士时代"的一曲挽歌.菲茨杰拉德同其著作中的人物一样,既是"参与者"又是"局外人".  相似文献   

12.
<正>G20杭州峰会文艺演出"最忆杭州"以贝多芬的《欢乐颂》压轴,让我再一次回想起暑期阅读的《名人传》,对贝多芬又多了一份崇敬之情。他留给我们一代又一代不朽的音乐,这背后又有怎样的艰辛困苦?贝多芬,18世纪伟大的音乐家,他用自己的生命为人类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动人的乐章……他的童年非常的痛苦、悲惨,他的父亲使用暴力迫使他学习音乐,甚至使他差一点因此而永  相似文献   

13.
座落在丹阳城西夫子庙旧址的丹阳中学是一所有五十年历史的老学校,如今这所老校又青春焕发,展现了新的活力。在学校党支部办公室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九个大字引人注目。丹中党支部以党的宗旨为座右铭,团结奋进,锐意改革,奏响了一曲“团结进取,勤政廉洁”的奉献曲。  相似文献   

14.
根据辞格的定义及其建立辞格的原则,我们发现很多辞格的界限是十分模糊的,交叉重合现象较为突出,不便于人们的学习和运用。为了辞格建立的系统性,本文运用比较、归纳的方法,着重从"婉曲"、"折绕"的定义、辞格建立的标准及辞格建立的原则三个方面探讨了"婉曲"与"折绕"的分合问题,根据"大同小异归并,大异小同分立"的原则,我们认为"婉曲"、"折绕"所包含的修辞现象并没有根本的差异,应归并在"婉曲"这一辞格中,并根据内部的具体情况将"婉曲"分为"婉言"、"曲语"、"折辞"三个小类。  相似文献   

15.
"一曲多用"是一种广泛存在于我国音乐艺术中的现象,它以多变的面貌散见在各类音乐体裁中。本文对"一曲多用"现象进行了溯源及其广泛存在性的探讨。首先,从"模仿"与"传播"的角度阐述"一曲多用"的源头,以"思想"和"制度"为切入点谈其影响。然后,在"曲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衍生分析"一曲多用"现象的发展状况。最后,探讨了该现象在不同音乐体裁、不同社会阶层、不同民族间的广泛存在。以此得出中国古代音乐发展过程中的一些特点,为正确认识、解读中国音乐提供些许参考。  相似文献   

16.
布局合理、结构完美的课堂教学,除了讲究"主旋律"的引人入胜外,还得讲究"序曲"的扣人心弦,"终曲"的回味无穷,这样才能进入前后浑然一体的美妙境界,奏出和谐、动听的"乐章"."序曲"和"终曲"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它能把学生散乱的精力一下子集中到本课的内容上来,为成功进行本课教学奠定学生在心理、认知、情感等方面的良好基础;而精彩的"终曲",可使课堂高潮迭起,让学生产生继续探索的兴趣和积极的情感,从而在情感的驱使下进行新的认知活动.那么,如何奏出这动听的"序曲"和"终曲"呢?有位青年教师执教"角的度量"一课时其作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现介绍这"两曲",与大家共赏.  相似文献   

17.
马伯庸 《课外阅读》2012,(14):56-57
前几天我在微博上发了一个调侃九月一日开学的笑话。校长在学校礼堂发表讲话:"为了更好地与年轻人沟通,我在暑假阅读了《哈利.波特》七部曲,霍格瓦彻的办学理念值得本校借鉴。"台下学生大为欣喜。校长又感慨道:"多么伟大的  相似文献   

18.
保德县"九曲黄河阵"是对具有神灵群体的一种庄严性的崇拜仪式,在正月二十五节日期间重要的仪式性表演活动,它源于村民为保全村风调雨顺、人畜平安而许愿的一种以"转九曲"为活动的人口灯会,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和广泛地社会活动,而它的仪式音乐至今没有详细研究记录,其中会有怎样的寓意和时代意义,值得进一步的探究和解析.九曲黄河阵现代浪潮的冲击下,已经在人们的心中有渐渐淡化的趋势,对于在生活中的功能和作用不再那么神圣,其中九曲黄河阵的仪式音乐似乎也已被流行音乐所撼动了其地位,接下来九曲黄河阵该如何发展和传承,成为值得探讨的课题.  相似文献   

19.
"年时"一词,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和王瑛<诗词曲语辞例释>都释作"当年或那时".<汉语大词典>释为: "方言.去年."本文试从方言和文献相结合的角度证明"年时"即是"去年",且在唐代就出现,在宋代广泛运用,不能说是方言词.最后从词汇化的角度探讨了"年时"指"去年"的由来.  相似文献   

20.
"曲项向天歌"是小学语文第一册《鹅》诗中的诗句.此诗相传为唐代诗人骆宾王七岁所作,其描写生动自然,活泼有趣,堪为咏鹅的佳作.然而就教学来讲,现在一般对"曲项"一句的解释还不甚了了.举例来说,《小学语文第一册教学参考书》上解释道:"鹅正弯着脖子,直向着天空叫,好象在唱歌似的."《小学教学》八三年第十期著文道:"白鹅伸着微曲的头颈,对着蓝天唱着欢乐的歌."如此等等.这些解释虽见仁见智,但笔者觉得都欠确切稳妥,其理由如次:其一,以上解释把"曲项"和"向天歌"作为一个动作,即认为"曲项"为"向天歌"的一种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