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风骨”为中国传统诗学重要范畴。在 2 0世纪传统诗学研究中 ,它成为研究最多 ,但也是意见最为分歧的一个诗学范畴。“风骨”不仅是一种文学风格 ,更是一种诗学精神 ,即儒家所提倡的刚健中正的诗学精神。其文化根源不仅在相术 ,更在于儒家所倡导的刚健中正的人格。据研究可知 ,刘勰的“风骨”论直接受惠于儒家元典  相似文献   

2.
1990年代以降,“中国审美学派”抓住有重大意义的时代问题,提出了新理性精神文论、文化诗学和审美超越论,弘扬了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与现代美学传统,有着鲜明的实践品格;在指导当今文学创作和批评实践、提升民族人格修养与道德境界、有效参与中国现代文化建设等方面,“中国审美学派”及其理论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世有公论,中国文化的最大的特征是诗性。诗性是我国传统文化之根。"中国文化的本体是诗,其精神方式是诗学,其文化基因库是《诗经》,其精神峰顶是唐诗。一言以蔽之,中国文化是诗性文化。或者说,诗这一精神方式渗透、积淀在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经济、科学、艺术各个门类中,并影响、甚至是暗暗地决定了它们的历史命运。"(《中国诗学精神》,2006年海南出版社《刘士林中国诗性文化系列》之一)。王改正在《诗性文化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吗?》(《疑义与析》第58页)中认为:"中国文化是‘诗性文化’。中国传  相似文献   

4.
感应与冥合:中西象征主义诗论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象征主义引进西方象征主义美学观并将其植根于中国传统的艺术精神,形成了以“天人合一”为基础的美学特征。西方象征主义追求的是心灵与物质世界的对应、沟通和超越,中国象征主义力图要达到的艺术境界是“心与物冥”、主客消融、天人合一。周作人提出“象征即‘兴,说”,指出了西方象征主义与中国传统的艺术精神和中国古典诗艺在审美本质上的相通性,梁宗岱”以“契合说”为统辖,将象征这一西方诗学观念植入了中国诗学的土壤。  相似文献   

5.
“境界”是王国维《人间词话》中品词立论的主要标准。与之相关的概念还有“真”、“隔”、“胸襟”、“气象”等,它们共同构成了以“境界说”为核心的王氏诗歌美学体系。“境界说”本之于其“忧生”与“忧世”并重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其概念多采自传统诗学,而融之以西学精神,是传统诗论精华与西方诗学精神合铸的一块精钢,本质上则仍是中国古典诗学传统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沈曾植诗学的学术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诗学是中国文化精神的一部分 ,今人用现代分化独立的纯文学理论去理解它 ,往往失其真相。中国诗学的学术文化性格 ,同光体诗家沈曾植 ,或可谓知之最深。深入分析沈氏对于诗史嬗变与学术文化的关联 ,诗境创造与玄理儒佛 ,诗风“三关”等方面的种种认识 ,将有助于了解华夏学术的内在理路 ,重建诗学的文化认知 ,并丰富 2 0世纪中国诗学的总图景  相似文献   

7.
"境界说"是王国维艺术理论和美学思想的核心,其概念采自传统诗学,而融之以西学精神,是传统诗论与西方诗学精神合铸的一块精钢。"境界"理论,不仅是王国维个人在诗学方面的艰辛探索而获得的卓越成就,更是将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智慧与西方古典哲学结合的美学典范之作。  相似文献   

8.
宗炳的《画山水序》是中国传统绘画注重主体精神和理性思想基础的来源,它揭橥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精髓及价值。《画山水序》对我国山水画的审美与功用价值等不同层面上,颇具诸多独特的睿智和见解,这在当今仍有极大的价值取向和现实意义。《画山水序》在探究山水画的独立意义上是超越历史和时代的,它赋予了中国山水画独特的精神品质与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代诗学研究是一个复杂的领域。这里有现代诗学与古代诗学的沟通,又有中国诗学和外国诗学的对话。中国现代诗学应当保持以抒情诗为本、推崇体验性的传统诗学观念。同时又在诗对客观世界的历史反省能力和形象性上向西方诗学有所借鉴;中国现代诗学应当保持传统诗学的领悟性、整体性、简洁性的形态特征,同时又在系统性、理论性上向西方诗学有所借鉴;在诗学发展上,中国现代诗学应当保持传统诗学的“通”中求“变”,同时又不拒绝在艺术的探险精神上向西方诗学有所借鉴。这是我一生的梦想。  相似文献   

10.
“兴”是中国古典诗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兴”从创作对象的角度来说,倡导缘物而感;从作者主观方面来说,提倡寓情写意;从主客观合一的作品层面来说,倡举意在言外、回味无穷的审美境界。通过对“兴”的考察与分析,可以从中看到中国传统的心物关系与灵感理论的基本特点。不仅诗兴活动是中华民族对待心物的审美态度在诗学精神中的升华,而且中国诗学精神本身也正是通过“兴”这一重要范畴显示出来。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化,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其间既有经验,也有误区。在文学的外部关系上,批评家们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美学历史观点偏重社会功利性接受,发展和完善了其社会政治功能,但同时显示出接受视野和阐释模式的偏狭。在文学的内部关系上,许多批评家在马克思主义视点下阐释文学精神现象,如胡风的"主观战斗精神"、刘再复的"文学主体性"理论,它们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化的巨大贡献,但又有其理论缺陷。但是,无论哪种理论观点,只要它不违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立场和方法,我们就应当承认其在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以文艺政策为参照,以自身文艺领导干部的合法优势来确立文学批评标准和内容的规范,这是作为一个文学"批评"家的冯雪峰之文学批评"政论"特色的具体体现。另一方面,作为一个"文学"批评家,冯雪峰在典型、现实主义、艺术真实等问题上都有着一个艺术家所具有的艺术感受和认识。故其文学批评呈现出"政论与文艺"兼具的特色。  相似文献   

13.
文学批评中语体风格的不同表现取决于批评家的“写作”姿态,批评家对于文学观念、人格追求、精神世界等方面的不同侧重导致了文学批评在语言色调和表达方式方面的不同。从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中可以看出,批评的语体风格是由“叙述”性走向了“描绘”性,从语体风格所体现出来的视角特征中,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了解批评家的“写作”姿态,而且还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促使批评视角转换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4.
《文心雕龙》全书五十篇,皆与文学批评相关,其中《知音》篇无论在探及批评家与艺术家之间的关系方面,还是在文学批评规律、审美鉴赏方法等方面都进行了深刻的探究。刘勰从主客体的角度阐述其文学鉴赏理论,对“知音难觅”、“音实难知”这一文学现象进行探析。以《知音》篇中所反映的思想来探析刘勰文心体系中知音的审美鉴赏理论。  相似文献   

15.
美国新批评家兰色姆的文学批评理论是教育权力的话语产物。他反对传统学者脱离文本的教学和研究方法,指导学生在重视历史研究的前提下回归文本,是非形式主义的"回归文本论",同时也是一种积极的文学教育理论。他把文本分为"结构"和"肌质",两者彼此依存、交互影响,著名的"本体论批评"就是在结构之中进行肌质批评,找出诗歌言说。当下中国大学的文学教育严重脱离文本,实质上正处于美国新批评之前的历史阶段,因此补上兰色姆以及新批评这一课应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6.
内蒙古文学批评三十年:对审美自律的诉求与疏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审美,从来就是自律与他律的统一体,文学就如地球的运转,从来都是“自转”和“公转”并行的,单方面抛弃哪一种旋转,都是违反文艺创作和审美的事实。内蒙古的文学批评在这个方面与审美自律的所谓“现代性”保持了一种节制的疏离,个别理论家和批评工作者还有意识地进行了反思。内蒙古的文学批评在这一点上是一种奇迹,是一种坚持辩证法所取得的地域性胜利。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文学理论批评是从西方引进的 ,传统文论只在潜移默化之中起作用。引进是全方位的 ,有气魄的 ,但接受有严格的选择 ,只有符合中国国情和文化传统的 ,才受到重视。尽管绝大多数文学家都曾涉及文学理论批评 ,但现代文坛却几乎没有专业理论批评家 ,也没有建立起自己的理论体系。其原因除受传统影响、不重视文论外 ,主要是太强调文学的实用价值 ,首先是有用 ,从而很难去探讨美 ,去建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8.
张治国 《鄂州大学学报》2005,12(5):31-34,46
《十博士直击中国文坛》是一部振聋发聩的文学批评佳作。它以理性品格、批判精神对当下文坛症候的尖锐抨击,既是对“酷评”的否定,也是对“谀评”的反拨。“表扬化”倾向是当下文学批评的突出病象之一。其实质是放弃批判,反映出批评家执业水平的低下、人文精神的缺失、职业道德的沦落,必将导致真正文学批评的死亡。因而,对其作现象批判和根源探询,对挽救和振兴文学批评具有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19.
神话原型批评是二十世纪的一个重要批评流派.加拿大文学批评家诺思罗普·弗莱于1957年发表《批评的解剖》,标志着它的成熟.在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中,他以文类对应四季,对于文学形式之一的“传奇”也有深入的探讨.本文以他的另外一部著作《世俗的传奇》为启示,希冀通过对弗莱的“传奇”这一文类的研究进而分析中国小说“三言”中的女性传奇故事的结构,意义以及深层含义.  相似文献   

20.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文学和网络批评也呈现众声喧哗之势,但是繁荣背后是肤浅化和过度自由化的危机。专业批评家介入网络批评是必要的,但也存在许多现实的困难。好在网络文学与批评和传统文学批评有内在的承继关系,可以成为专业批评家介入网络批评的有利条件。另外,专业批评家也应该积极地适应网络文学的新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