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在经济发展现代化、人们价值观念多元化的今天,学校德育表现较为典型和突出的三大矛盾是:一、学校德育守成与社会文化变迁的矛盾;二、学校德育价值整合趋势与多元文化的开放格局定位的矛盾;三、学校德育的他律特质与个性发展的自律倾向的矛盾。我们只有正视矛盾,积极寻找问题的切入点,树立正确的学校德育观,方能进一步促进学校德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文化变迁对学校德育影响的机制主要是指:在文化变迁与学校德育的运行过程中,文化变迁对学校德育的影响要素之间由于某种机理所形成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制约关系和运作方式.其影响的机制特点主要体现在自发性与规律性的统一、要素与系统的统一、整合性与协调性的统一、自觉性与能动性的统一4个方面.文化变迁对学校德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文化变迁的特征即文化特质和文化价值观的变迁对学校德育工作者的渗透、德育理念的提升、德育目的的调控、德育课程的优化、德育制度的建构5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中国文化变迁从近代以来跌宕起伏,曲折艰辛,新旧文化的冲突,中西文化的碰撞,使社会文化中充满了矛盾:全球化与民族性、一元化与多元化、倡导德治与强调法制……学校德育承担传递社会价值观念的重任,而价值观念是文化系统中深层的相对稳定的起主导作用的成分,当今人们在价值观念上的变化之巨大是显而易见的。文化的质变过程势必要求学校德育与之相适应。学校德育应该采取何种对策才能在这个文化转型期促进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新型文化的重建,本文尝试在“实然”的基础上分析当今中国文化的境遇,提出对学校德育的应对的思考。在承认德育超越性的…  相似文献   

4.
良好的丧葬文化环境对于我国的文化氛围的营造具有重大的意义,丧葬文化变迁受经济、政策、传统观念的影响,其中经济的发展成为丧葬文化变迁的物质基础,而物质基础又推动了丧葬习俗向规范化转变。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的冲突、政策制定与政策实行过程中的冲突、"孝"观念与行为之间的冲突是重庆市奉节地区丧葬文化变迁中表现出来的三大矛盾,而这三大矛盾催生了特有的三峡库区农村丧葬文化。  相似文献   

5.
政治制度变迁路径中,无论是采借西方还是培育自己的文化,都存在着被积淀在社会整体结构内部的文化的制约的问题,中国的制度变迁同样面临着政治制度理想与文化现实的矛盾与冲突.从经验的角度看,中国的政治制度变迁是在传统文化的培育基础上的采借。  相似文献   

6.
新世纪政治经济与社会等各方面发生新的变化,价值多元化、德育环境复杂化、主流文化与各种亚文化之间的碰撞及由激烈竞争所导致的各种矛盾,使中小学德育面临严峻挑战。学校德育需要从完善德育目标、创新德育内容、改革德育方法与途径、强化德育网络建设及提高教育者素质等方面作出努力,切实增强学校德育工作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当代学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场所。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学校德育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因此,当代学校德育应构建一种新的德育目标,用中华民族的孝道文化来丰富学校德育的内容;应积极探索孝道文化与当代学校德育进行整合的新途径、新方法。  相似文献   

8.
德育研究     
拓展校本德育课程内涵。提升学校德育工作实效;关于我国学校德育实效性的若干思考;规范约束与意义引领的有效整合;多元文化背景下学校德育的文化应答  相似文献   

9.
<正> 八十年代以来,国际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校德育面临着更为复杂的环境和严峻的挑战。形势的发展对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德育现状与客观环境的变化不相适应的矛盾,明显地暴露出来,德育工作的实际效果远远达不到人们的期望。就如何改革和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问题,世界各国部进行了探讨和尝试。  相似文献   

10.
学校德育与社会环境之间存在着矛盾关系。解决此矛盾,应拓展和发挥学校德育的优化环境功能,营造有利于道德教育实施的社会氛围;加强社会道德建设和社会制度的德性建设,为学校德育实施提供社会环境保障和支撑。  相似文献   

11.
通过事实分析可以揭示出现行学校教育中对学生的道德要求的无条件性与学生道德行为发生的有条件性之间的矛盾,以及由此而导致的学校道德教育的内在紧张,调整对学生的道德要求,可以使之具有一定的张力与真正的合理性,从而在道德教育实践中发挥有效的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12.
面对挑战:学校道德教育的调整与革新   总被引:60,自引:0,他引:60  
转型时期的学校道德教育面临挑战。需要调整与革新。坚守学校道德教育使命的三个命题为:学校教育必须培养完整的人;德育需要打好品德基础;学校教育要为实现人的道德潜能提供支持性环境和条件。学校道德教育应当关注、尊重和鼓励学习者作为主体的道德生活实践;重视培育和发展人的情感;重视双向沟通、对话、论理和代际交往。革新学校道德教育要抓住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的机遇;激发教师成为有道德教育意识和能力的人;创造育人为本的学校制度和文化精神氛围。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德育目标"、"人际关系"、"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四个维度对西方德育实效思想进行梳理,为提高中职德育课教学实效提供借鉴。中职德育课不仅要帮助中职生形成适应公共生活的行为习惯,更要激发中职生道德发展的内在需求,培养中职生"自主判断、自主选择、自我负责的道德主体意识"。教师应尝试变革现有德育课程模式,为师生的平等交流创造条件;教师应接受学生的缺点,不仅要管教他们,更要信任和关心他们;对中职生的偏差行为不能放任自流,而要与班主任联合,针对该学生的特点采取德育措施。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我国道德教育的变迁和西方道德教育的现状进行考察,对我国中小学学生价值观变化及学校德育环境进行文献分析和实地调研,我们从课程目标、课堂教学、班级建设、环境优化和教师专业发展诸方面展开了重建学校德育的尝试,并提出若干尚待深究的问题。我们的研究主要围绕如下相关联的核心问题展开:(1)我们处于什么样的价值多元背景下,这一背景的由来如何?(2)中小学学生身处这样的背景,价值观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这些变化的环境原因是什么?(3)要应对这样的变化,学校德育应如何进行重建?(4)这样的背景及学校德育重建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提出了哪些要求?  相似文献   

15.
在以多元文化为显著特征的当今时代,文化的多元与价值的相异日渐凸显。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所学校既不能坚守本国文化而绝对排斥他国文化,也不能盲目移植别国的先进文化、照抄别国学校的道德教育来推进本国的文化建设和道德教育。因此,延续和拓展何种文化价值观,秉持和倡导何种道德精神,势必成为多元文化背景下道德教育的艰难抉择。作为一种文化现象,道德教育既要弘扬民族文化和培育民族精神,又要吸收与借鉴多元文化的先进成果,进而创造新的文化范式和本土道德。于是,兼有二者属性的制度安排便自然地回应了这一两难诉求,成为多元文化视域中道德教育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6.
家庭生活是青少年道德生活的一部分,为学校课程德育提供鲜活的德育资源,家庭德育与课程形式的德育在青少年品德发展的过程中是相互关联的。当前,处于社会发展变化中的家庭在结构上发生了变迁,必然带来家庭伦理道德和家庭德育的变化,最终对学校的课程德育产生一定的影响,课程德育的发展要求其自身必须面对现实,在内容、模式、方法等方面采取相应改革与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7.
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使学校德育的社会文化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受到冲击,学校德育在实践的过程中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挑战,我们必须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来认识学校德育战略地位,一方面要加强党对学校德育的领导,另一方面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8.
首先提出开发校本化德育课程是解决当前小学德育教学实效性不足的重要策略,进而分析小学校本化德育课程开发对学校教育、学生发展和教师教学的价值,最后基于以上的理解,结合实践总结了学校校本化德育课程建设的三方面经验,即依据社会需要建设德育校本活动课程、让学生参与德育校本活动课程建设和依据学校特色资源建设德育校本活动课程。  相似文献   

19.
学校道德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本从当前新形势下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入手,对道德教育改革进行了初步的理论探讨,提出了有关应对措施。认为迎接新挑战必须全面推进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必须重新审视教育价值,扩大教育领域,构筑新型的德育模式,加强学校道德教育理论的研究和分析,推进德育创新,从而增强学校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20.
脱离社会经济生活及其带来的价值观、道德观的变化,是学校德育缺乏社会基础的基本表现,也是德育成效不彰的重要原因。经济发展是个体道德发展与社会道德进步的首要前提。经济生活是制约学校德育变革进程及成效的重要变量。学校德育应主动反映并合理观照经济生活及其带来的价值观、道德观的变化,充分考虑社会经济生活及其价值需求,在德育课堂教学中辩证分析经济生活对道德发展的影响,引导学生知晓适应市场经济生活的道德规则,学会在参与经济生活中体会道德生活,最终形成适合社会经济生活的道德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