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让两组人员分别给一位女士打电话。告诉第一组的人说,对方是一个冷酷、呆板、枯燥、乏味的女人;告诉第二组的人说,对方是一个热情、活泼、开朗、有趣的人。结果发现:第二组的人与那位女士的交谈非常投机,[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让两组人员分别给一位女士打电话。告诉第一组的人说,对方是一个冷酷、呆板、枯燥、乏味的女人;告诉第二组的人说,对方是一个热情、活泼、开朗、有趣的人。结果发现:第二组的人与  相似文献   

3.
周华 《现代教学》2009,(11):68-68
美国一位心理学家说过:“幽默是一种最有趣、最有感染力、最具有普遍意义的传递艺术。”教学中也应有适度的幽默,从而烘托气氛,帮助学生形成高尚情趣、想象丰富、开朗乐观的性格。  相似文献   

4.
用脑子投篮     
一位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的实验,把一些身体情况基本相同的学生分成三组,进行不同方式的投篮技巧训练:第一组学生坚持在20天内每天练习投篮,并把第一天和最后一天的投篮成绩记录下来,中间的练习不提任何要求,顺其自然。第二组学生也记录下第一天和第20天练习投篮的成绩,但在此期间不再做任何投篮练习。第三组学生记录下第一天的投篮成绩,然后每天花20分钟做想象中的投篮。如果投篮不中时,他们便在想象中做出相应的纠正。实验结果令人吃惊:第二组的投篮进球率没有丝毫长进,第一组的进球率增加了24%,第三组的进球率增加了26%!与投篮实验相近,英…  相似文献   

5.
脑内投篮     
一位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的实验,把一些身体情况基本相同的学生分成三组,进行不同方式的投篮技巧训练。第一组学生坚持在20天内每天练习投篮,并把第一天和最后一天的投篮成绩记录下来,中间的练习不提任何要求,顺其自然。于光第二组学生也记录下第一天和第20天练习投篮的成绩,但在此期间不再做任何投篮练习。第三组学生记录下第一天的投篮成绩,然后每天花20分钟做想象中的投篮。如果投篮不中时,他们便在想象中做出相应的纠正。实验结果令人吃惊:第二组的投篮进球率没有丝毫长进;第一组的进球率增加了24%;第三组的进球率增加了26%。与投篮实验…  相似文献   

6.
1971年,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德西在潜心研究物质奖励对学生学习产生影响时进行了一项有趣的实验。实验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让所有被试学生做一定数量的智力题。第二阶段把  相似文献   

7.
前天晚上,我与一位好友睡不着,就去找两位同学。她们在食堂,正和一位男生、一位老师聊天。我们就坐在那里聊起来,后来不知道怎么谈到男生寝室打牌的事。那天晚上,校长和那位老师竟然去查处了男生寝室。男生们以为是那位男生告的密,第二天早晨把他围在教室外面问,我以为他们要对他动武,便挺身而出,说不关他的事,是我说的。后来才知道,他们也只是问问他而已。我开朗外向的性格,给我带来这么多麻烦,不知道应不应该改正?  相似文献   

8.
师爱无边     
有这样一个故事,"智慧"、"成功"、"爱"三位天使来到人间。一位母亲请他们到家中作客,天使们对那位母亲说:"我们只能去一个,你回家商量一下,再作选择。"母亲最后决定把"爱"请回家。奇  相似文献   

9.
人们在思考和解决问题时会出现“定势效应“,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也会受心理定势的影响.前苏联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经典实验:出示同一张照片,但在出示照片前,分别向第一组学生说:此人是一个十恶不赦的罪犯;对第二组学生说:此人是一位大科学家.……  相似文献   

10.
李海霞 《班主任》2003,(9):39-39
有这样一个寓言:“智慧”、“成功”和“爱”这三位天使来到人间。一位母亲请她们到家里做客,天使对那位母亲说:“我们三  相似文献   

11.
暮雪 《家长》2011,(8):61-62
美国心理学家德西在1971年做了一个实验,他随机抽调一些学生去解一些有趣的智力难题。实验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抽调的全部学生在解题时都没有奖励;第二阶段,将学生分为两组,一组是  相似文献   

12.
暮雪 《家长》2011,(Z2):61-62
美国心理学家德西在1971年做了一个实验,他随机抽调一些学生去解一些有趣的智力难题。实验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抽调的全部学生在解题时都没有奖励;第二阶段,将学生分为两组,一组是  相似文献   

13.
有一幅漫画,画的是公园里有一把长椅子,椅子上坐着一位女士,旁边还有一只狗.一位男士也想坐在椅子上,就问这位女士:"你的狗咬不咬人"?女士说:" 不咬"结果那位男士一坐上去就被狗咬了个一塌糊涂.那位男士以为狗能蹲在女士的旁边,肯定狗的主人不会是别人;既然主人说狗不咬人,那么他就可以毫无戒备地坐在椅子上.其实狗的主人根本不是坐在椅子上的那位女士,男士的惯性思维导致了错误的判断,结果吃了大亏.  相似文献   

14.
在我们身边,活动着形形色色的人:有的活泼有趣,有的严肃拘谨,有的热情开朗,有的老实木讷……不论是谁,都是自己的个性,有自己独特的地方。一个优秀的作家,总能抓住人物的个性特点,把它鲜明生动地表现出来。下面这篇由著名作家汪曾祺先生写的文章,可以说就是这方面的典范。通过细细品读,我们不仅能真切地感受到金岳霖先生的音容笑貌,还能学到不少写人的技巧。  相似文献   

15.
正心理学家曾拿一部乏味的纪录片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第一次,心理学家将这部纪录片作为一部卖座片的“赠品”送给观众,也就是说,观众在看完那部卖座片后,可以继续免费观看这部纪录片。也许是纪录片太乏味了,没有一位观众坚持看完它才离开影院。第二次,心理学家将这部纪录片作为  相似文献   

16.
有这样一个故事:智慧、成功和爱这三位天使来到人间,一位母亲请她们到自己家里做客,天使对那位母亲说:“我们三位只能去一位,你回家商量一下,看选择我们中的哪一个。”母亲和家人商量后决定把爱请进家里。母亲问:“哪一位是爱,请进屋吧。”爱起身向屋里走去,奇怪的是另两位也跟  相似文献   

17.
那位天使 笛福在这部小说中笔墨最多的人物除了鲁滨逊,就是那个野人"星期五".他是上天给鲁滨逊派来的一位天使.在梦境中就谈到了那位天使,鲁滨逊救了他,让他成为自己的仆人和向导,那位天使的出现改变了鲁滨逊的命运,然而几年后现实中真就出现了那位天使,这一切就好像上天早就安排好了.因为天使的出现,鲁滨逊不再像以前那样整日愁眉苦脸,生活变得更加快乐.因为天使的到来,让鲁滨逊20多年来第一次听到说话的声音,也让这位硬汉子变得更加柔情,其乐融融,笑容多多.因为天使的忠实、可爱、聪明、勇敢,两个人最终成为好朋友.相处久了,鲁滨逊打心底喜欢上了那位天使.  相似文献   

18.
美国有位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试验,他将学生分成了三组,对第一组表示信任并给予赞美与鼓励;对第二组采取不管不问放任自流的态度;对第三组则不断给予批评。试验表明,被经常鼓励的第一组进步最快,总是挨批的第三组有些进步,而被漠视的第二组则在原地踏步。另一位心理学家为了教会他  相似文献   

19.
一位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把学生分成两组,做同样的数学题.对第一组的学生,每做出一题奖1美元,而第二组的学生不管做得对与错,不给予奖励.实验观察到第一组的学生做得又快又好.实验结束后,有一段空闲的时间,学生喜欢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猜猜看,在这种情况下,哪组会有更多的学生继续做题?我想,会有不少的人选择第一组.实验结果却正好相反,第二组做题的学生更多.这说明了什么呢?"过多的外在表扬和奖励,不利于培养学生内在的、持久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20.
有这样一个故事:智慧、成功和爱三位天使来到人间,一位母亲请他们到家中做客,天使对那位母亲说:"我们只能去一个,你回家商量一下,再做选择。"母亲最后决定把爱请回家。奇怪的是,另外两位天使也跟着进了屋,母亲惊讶地问:"你们两位怎么也进来了?"答曰:"哪里有‘爱’,哪里便有‘智慧’和‘成功’。"有爱就有一切,故事中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