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这个月广州,下个月上海,第三个月深圳……把这条路线连接起来,就成了一个图,一个新闻记者的活动路线图。甭说,还真有那一类记者,专靠一张“采访图”决定自己动向的。他们的路线图不外以下几种:一是根据节令定路线,春天去昆明,夏天飞哈尔滨,冬天瞄上海南。他们就像一只“候鸟”,其线路一依节令炮制。二是根据自己“走过”没“走过”划线。上次去了天山,这次就要去  相似文献   

2.
说话已是十多年前的事了。1965年4月间,“北京日报”编委会根据当时党中央要求加强越南战争的报道,决定加强国际部的评论工作。组织上决定把我从文艺部抽调到国际部去。记得是5月中旬的一天,我到国际部不过一个月,文艺部的老同志希望我能就美帝出兵侵占多米尼加问题支援他们一篇杂文。那天晚上,我翻阅着近期的国际剪报和我自己读报时信手记下的札记开始构思文章。起初我写了篇《怒吼吧,多米尼加人!》。  相似文献   

3.
3月份对报纸夜班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关键的月份。就全国工作来说,1月是年关,总结布置,程序性的事多;2月是春节,节奏相对松缓;3月才真正进入本年工作的首月,每年这时召开全国“两会”,决定大事,安排工作。从自然节令看,冬去春回,大地复苏,农事渐趋繁忙。报纸业务的改进,也常在此  相似文献   

4.
芦沟桥“七七”事变,揭开了日寇侵略我国的序幕。到“八·一三”,他们的魔爪又伸到了上海。在上海,我国军民奋起抗击,不惜牺牲,与虎狼般的兽军作了三个月猛烈战斗之后,不得已撤退了,上海成了“孤岛”。有一天,我在徐家汇附近,看见日本鬼子虐待我们中国老百姓,要我们同胞经过他们岗位时,行礼致敬,一不服从,就拳打脚踢,使我非常愤恨。回到寓所,就同住在楼下的著名生物学家朱冼讲:我决定进内地去打日本鬼子。我说:“是可忍孰不可忍!死了比活着还痛快些!”  相似文献   

5.
本届“金鹰奖”棋盘上最闪光的是两个卒子,是两个尚未被制造成型的偶像。之所以被推出来,看看三台“金鹰奖”的忠实观众就能明白。三台啊,有两台下着大雨,十月湖南的雨,想得出的凉,而且是从晚会开头下到结束,台上的演员走马灯,台下的观众裹着雨衣,打着雨伞热情洋溢地看完。他们看得懂演员的每一个表情,知道所唱每一句歌词的出处,他们的年龄决定了奖座上的名字应该是什么样的人。不这样就对不起他们风里雨里的三天捧场。  相似文献   

6.
某地赶在春节前举办婚礼的人颇多,一家大酒店在一天内为32对新人操办了婚礼,破了开店设宴之历史纪录。盛大场面也被当地媒体报道。关于新人集中结婚的原因,一家报纸的记者分析说2005年是“寡妇年”,不宜结婚。在上述报道中,记者不去批驳没有科学根据的东西,反拿来作为自己文章的背景,无疑是在给迷信推波助澜。有识之士曾呼吁人们警惕现代城市迷信,并非杞人忧天。现在城里人受迷信所害的实例不少,据媒体报道,某市一位商人在生意兴隆后,开始求神拜佛,某日问“卦”得知他在一年内有11个月不宜做生意,只有呆在家里,哪还有生意可做呢?一个没有科…  相似文献   

7.
能够从历史中汲取教训,这是人类不断走向进步的一个重要条件。昨天在这个地方跌了一交,今天走过这里时就会特别小心。多次到某地去,自然会找到最便捷的道路。这是从自身的经验学习。但这还不够。因为如果事事都要自己去实践一次,终一个人的一生,所能学到的东西毕竟有限。所以还需要借助于他人和前人的经验。前人的经验,成为后人的财富。使后人可以站在新的起点上,从事新的实践,避免重复前人的失误,开创新的局面,积累新的经验,人们就可以一代一代地不断前进了。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相似文献   

8.
新闻记者应确立怎样的采访路线?7月中旬,无锡日报新闻中心就此举行专题研讨。走一条怎样的采访路线,反映了记者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也反映了记者对新闻规律的认识水平。 丰富多彩的答案,表达了与会者的深刻思考。围绕“采访路线”这一焦点,采编人员纷纷亮出自己的观点── 采访路线要与可信性、可读性、预见性相结合; 采访路线是个“变数”,但不变的是新闻规律。记者采访的目标,应该是新闻的本源。无论是“基层”还是“上层”,都是记者靠拢新闻源的一种途径; 记者行走在采访路线上,需要掌握“点石成金”的本领。有了感性的东…  相似文献   

9.
2005年8月30日,高举“和他们不一样”旗帜的《南方体育》在度过自己五周岁生日之后,宣告停刊。这是继8月1日《辽宁日报》旗下的《球报》走完了自己17年风雨岁月之后,另一份国内专业体育报与读者说“再见”!短短的一个月时间。两家体育类报纸相继停刊,这无疑给体育媒体界带来了不小的震荡。对于它们的停刊,我们不仅要去思考其夭折的原因,更需要去探讨决定体育专业报生存的赢利模式。  相似文献   

10.
写稿感悟     
写稿5年,回头看看自己在新闻写作上走过的路,大致可以分三个阶段,三种境界。一、发了就好。刚开始写稿时,唯一盼望的就是自己的名字变成铅字。稿子寄出后,每天首要的活儿就是到收发室取报纸,然后怀着急切的心情开始在报纸上寻找自己的稿子,只要能找到自己的一个“火柴盒”、“豆腐块”甚至“豆腐丝”,心里头的舒坦劲儿无法用语言来形容。那时的写作状况属典型的盲目“寻食”,日日东跑西窜,只要自  相似文献   

11.
报纸出现导向性、原则性甚至政治性方面的差错,主要原因有三: 一、思想上的片面性。某报去年有这样一篇文章,反映一个因农妇骂街引起的精神赔偿纠纷经法院调解后得到了较好的解决,但作者在反思这件事时,却对当前农村农民“过日子”的状况作了不恰当的描述,提出所谓“解读农民”和“三幅图”:全景耕作图、进城打工图、闲懒生活图。说农民“三个月种田,一个月过年,八个月要钱”,“农民穷汉,洗脚上田”,“打架斗嘴巴,麻将扑克牌,游击队超生,村委会打杂”,“农村,农民,成为一个被忽视的荒凉地带。”  相似文献   

12.
吃过的馍嚼着也有味--新闻资源的再利用浅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 ,这是焦裕禄的一句名言。其意是告诫人们要敢为人先 ,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不少新闻单位及记者也视“吃别人嚼过的馍”为大忌 ,强调“独”、“新” ,认为新闻必须是新鲜的 ,落在他人后面“鼓噪” ,不仅使新闻的含金量大打折扣 ,甚至是件“丢面子”的事情。笔者根据自身工作的体会 ,以为吃别人或自己过去“嚼过的馍”也有味 ,关键在于你怎样吃 ,如何嚼。1998年5月 ,全国许多地方掀起了一股招聘“村官”热 ,他们效仿一些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做法 ,实行干部竞聘上岗。许多媒体对此作出了肯定性的报道 ,有的中央级媒体…  相似文献   

13.
有一年我很荣幸地被评为劳模,并随省上组织的参观团到南方去参观学习。但令人尴尬的是,一开始同行的劳模们总以为我是“带队干部”。因为他们不管男女衣着都是那么地朴素相象,独我一天一样地换;他们无论老少的脸上都是黄黄的本色,我却将自己的一张小脸抹得红红白白,跟广大劳模确实有点格格不入的味道。后来熟识了,不再受“排斥”,可他们仍坚持说我“不像”。我被说得莫名其妙,糊里糊涂,“不像?不像谁?”难道有人为劳模画了图影,像了才能当,不像就不能当?  相似文献   

14.
先解题——本文副题中的“两结合”,指的是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两者相结合。七年前,一个出版过自己杂文集的某杂文刊物编辑,在某地参加高等学校的自学考试中,发生了这么一件事——考题:杂文的定义答案:杂文是文艺性的评论批分:0 这位杂文编辑兼杂文作者的答案,为什么得了“0”分呢?因为,阅卷的标准答案是:“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综合。”他的答案与“标准答案”不一样,所以就吃了个“大鸭蛋”。  相似文献   

15.
秦友苏 《传媒》2001,(7):50-51
这家杂志社的朋友对我说“你就再写一篇吧!”随后赠送一些令人感动的鼓励的话语,使我这个提起笔来就不知怎么写的人也就咬住了牙:“写吧!”本来,用文字倾吐一下我与新闻界朋友们的友情,也是我的一个常有的念头。 前几个月里,就有记者朋友问我,为什么“不管”他们了,并直言道:“人家说是你自己不  相似文献   

16.
邱全波 《大观周刊》2012,(22):175-175
曾经有位教育家说过.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教会受教育者多少知识和本领.教育最基本的任务是教他们去发现生活世界中的“真”、“善”、“美”,教他们用一颗真诚的心去热爱礼会,理解他人,关爱生命。下面我就在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促使他们的身心全面发展,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相似文献   

17.
“我的青春岁月是省图陪我走过的”;“图书馆就像一条河,将我带到世界的各个地方”;“50年的情缘,用一生来述说”……  相似文献   

18.
全党办报,群众办报是毛泽东同志新闻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党早已确定的办报路线.可是在“文革”当中,这个思想,这条路线却遭到了严重破坏.所以今天有些人一听到坚持“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路线,他们就同“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工农兵登上上层建筑,进驻报社、占领电台联系起来,说什么“现在再提那些旧的口号就  相似文献   

19.
近闻某地办起了“太太培训班”,还有的单位特聘官夫人们担任“廉内助监督员”,总体思路都是发挥“廉内助”的积极作用,这些都很好。不过,一个政府官员是廉还是贪,从根本上讲,不在内助,而在自己,这个关系切莫搞颠倒了。  相似文献   

20.
《今传媒》2002,(5)
《今旱报》6月份用舆论武器发起一轮“攻势”,目标选定的是“娱乐圈”,大题目叫《娱乐圈丑闻大批判》。“大批判”这个词,虽已久违,但人们仍很敏感。不过,从媒体的责任而言,不足为过。 这场“大批判”是由该报文化部发起的,他们的设想是“对最近和最远的娱乐圈丑闻逐个梳理批判,使娱乐圈干净些、清亮些。” “开场白”里再也没有点明其他的用意,由读者自己去读、去想。一连半个月,由五位娱记执笔,每日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