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左思是西晋初的著名作家,其人生历程曲折,思想复杂。在他身上,既有对儒家理想苦苦的追求,也有功成身退的名士风尚和博大胸怀;其满怀济世的希望常与人生失败的无奈和苦闷相伴随。这看似矛盾的对立面却铸就了左思熠熠生辉的完美君子人格。本文从思想和人品两方面入手,力求对左思做概观上的把握。  相似文献   

2.
左思<咏史诗>的写作年代,学术界有三种观点:作于作者早年;作于作者晚年;或非撰于一时.以现有史料及丈本,以及左思"责本宜实"."文典以怨"的文学创作思想,其交游仕宦,尤其是预"二十四友"的人生历程,文章从儒家立功到立德、立言人生道路的选择,从积极入世热心仕途到最后彻底归隐遁世的思想变化过程等综合考察,<咏史诗>应非撰于一时.对其写作年代的梳理考论,无疑对左思其人、其作品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3.
《柳州师专学报》2021,(1):14-20
从《咏史》诗来看,左思的创作心态经历了从早年时期积极用世的进取心态,到中年时期的沉郁、执著与激愤,最终走向了对现实的通透认识与自我宽慰。左思创作心态的变化与西晋时期复杂的政治、文化、思想背景关系密切。而左思的家境、天生的才华与缺陷所造就的独特自我认知模式,也对左思的价值观念和人生理想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在入与出、仕与隐之间挣扎,在现实和理想之间徘徊,是左思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不得不面对的心理斗争。心灵的冲突与矛盾是形成左思《咏史》诗创作心态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4.
左思是西晋杰出的作家和诗人,但观今人的研究成果,涉及其思想方面的既少又不够深入,而且对怎样去研究其思想没有创新。本文利用左思流传至今的作品及与其相关的材料,力求对左思的心态进行分析、推理和论证,以期推荐一种左思思想研究的有效方法或技巧。  相似文献   

5.
门阀等级制度在魏晋南北朝之世甚为流行,左思和鲍照虽其所处时代不同,环境各异,但两人的人生轨迹、两人笔下的牢骚呼声却是何其的相似,而且很有其独特而内在的价值。本文拟以浅析左思、鲍照两位寒素诗人诗文中特有的牢骚与怨言。  相似文献   

6.
左思的《咏史诗》对历史事实进行了巧妙的加工处理,融入诗人的人生感慨;语言质朴,造语奇伟,显示出其独立的人格和强烈的个性色彩.  相似文献   

7.
远离“建安风骨”传统的西晋太康诗坛,内容渐趋空虚乏味,刻意追求形式美,进而走上了形式主义道路.而寒门出身的左思以自己特有的文学修养,在继承前人创作的基础之上,注重开拓创新;其《咏史》诗八首,开创了“名为咏史,实为咏怀”新的艺术高度.左思的一生坎坷艰难,他对人生“志”趣的探索和内心世界“情”的诉说,始终充溢在作者的诗歌中.这种直面现实、勇于追求的精神,使其享有“左思风力”的美誉,在中国诗歌史上闪耀着熠熠光辉.  相似文献   

8.
左思是西晋文坛上最为耀眼的一颗明珠。其诗《咏史》八首呈现出诗人复杂矛盾的心理变化。这八首诗反映出了左思的矛盾心理形成与他的自身原因、思想渊源、社会制度、社会道德有着紧密的关系,明晰地向大家呈现了一个真实而富有魅力的左思。  相似文献   

9.
西晋著名诗人左思擅长的是五言诗,其《咏史》八首正是五言诗中的佳作。基于此,从《咏史》八首的思想内容及所涉及的艺术形式入手进行分析,并探讨左思心目中的寒士形象。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关于左思、鲍照的文学研究渐成繁荣兴旺的局面。但是,从时代背景和地域文化等视野对他们个人进行横向比较研究的论文极少。本文论述了左鲍二人在生活环境及个性思想方面存在相似性,但也有差异性。差异性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时代背景的差异,地域文化的差异。不同的时代背景与地域文化造成的个性、思想方面的差异,进而导致了不同的人生结局。  相似文献   

11.
组诗<咏史>是体现左思风力的代表之作,流宕着诗人的英风豪气. <咏史>的思想内涵主要是通过对众多历史人物的歌咏来实现的.这一系列人物不仅仅是历史人物,更像一幅画传,形象地画出了诗人在不同境况下的复杂的人生情怀.  相似文献   

12.
钱志熙在《魏晋诗歌艺术原论》中认为,左思的《咏史诗》是其晚年退居宜春里的回忆之作。但《咏史》八首复杂的思想、中古诗人诗句的对比、《咏史》的流传都说明左思的《咏史》诗并非晚年回忆之作。  相似文献   

13.
刘勰应是对左思作品进行较全面批评的第一人。他高度肯定了左思的文学才能。不仅指出了其创作的总体风貌 ,而且察觉出了其独特风格特征。认为左思的文学成就突出反映在《三都赋》和《咏史诗》上 ;另外也指出了其创作中所出现的一些问题。现在看来 ,刘勰的批评有的地方有失偏颇或不甚深入。  相似文献   

14.
左思是西晋太康时期的杰出作家。他的作品今存的很少,只有赋二篇,诗十四首。左思传下来的作品虽然很少,却能传名千载,甚至声名赫然。这自然是由作品高度的思想艺术成就决定的。左思的诗文在当时就得到一些著名文人学士的崇高评价。他的《三都赋》刚完成,请张华看,张华说:“此《二京》可三。”皇甫谧见到,亦为之“嗟叹”。后来谢灵运说:“左太冲诗,潘安仁诗,古今难比。”钟嵘将其诗列为“上品”。刘勰关于左思的论述不  相似文献   

15.
左思的《咏史》八首打破了班固咏史诗“质木无文”的特点,首开以咏史而咏怀的新路。诗作在借咏史以咏怀的过程中,引入了一系列历史名人。作者将这组历史形象转化为艺术形象的过程中,倾注了自己的感情与人生思索,使这组艺术形象既充当倾吐情感的载体和现实批判的工具,又为其开启人生遣怀之门,成为其精神慰藉的主要依靠。  相似文献   

16.
"左思风力"的精神内核是儒学价值观和诗教审美准则,西晋中前期的儒学复建、左思世儒家风以及其自身儒学学养,都赋予了左思作品深厚的儒学意蕴。从审美构成的角度来看,"左思风力"至少具有四个特征,即阔大雄健、犀利辛辣、典雅重情、无征不信。  相似文献   

17.
左思《咏史诗》有"千古绝唱"之美誉,在西晋文坛乃至中国文学史上均有重要地位。但对于《咏史诗》的写作年代,长期以来颇多歧见。依据作者的生活轨迹以及作品的思想内容可以推测,《咏史诗》大致写于太康初《三都赋》撰成至元康初再次步入仕途之前和左思退居宜春里之后这两个时期。这样推定《咏史诗》写作时间,颇能洞见左思矛盾复杂的心灵世界。  相似文献   

18.
左思《三都赋》之所以轰动一时,引起洛阳纸贵,主要原因在于它强调全国统一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并且特别注重思想化上的统一。完全适应西晋初年社会人心的需要。左思为自己的作品做了许多宣传工作,也十分有利于扩大《三都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作为西晋重要的文学家,左思的生平和作品引起了众多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但是因为关于他的材料较少,给研究造成不便。今在广泛搜集材料的基础上,重新考证左思的名篇《咏史诗》的创作年代,通过深入分析文本、左思生平及时代背景,论证其诗非一时之作,而是成篇于不同时期。  相似文献   

20.
文章就存在于左思研究中的三个问题进行了重新讨论。认为:"以椒房自矜"与"投入贾谧门下",是左思得以步入仕林与加入"二十四友"的关键之所在。左之病卒与贾谧之被杀,又是致使左思退出仕途的根本性原因。左思依附贾谧而未受打击,主要是因其妹为晋武帝贵嫔的原因所致。其晚年归隐冀州,其实是出于一种政治压力下的无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