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殷周青铜器怪异动物纹饰的意蕴●刘志荣据考古发现,青铜器最早出土于马家窑遗址,而青铜器纹饰最早出现于商代早、中期。青铜器纹饰渊源于石器时代。在山东日照两城镇龙山文化遗址中发现的是正反两方面均刻有兽面纹饰的石器,与殷商时青铜器上的纹饰极为相似,从中可以看...  相似文献   

2.
高西省 《寻根》2006,(2):81-84
铜爵是中国青铜器中最具代表性的酒礼器,可以说是中国酒文化的代表,尤其是在商代,它是最典型、最常见和最基本的酒礼器,是当时等级、身份标志的青铜礼器组合的核心器(西周以后礼器组合的核心为铜鼎)。这一时期铜爵的这种特殊功能,来自于夏人已将铜爵作为特殊身份的标志。  相似文献   

3.
林河 《寻根》2001,(2):61-63
“虎食人卣”是商代青铜艺术中的精品,出土于洞庭湖畔的湖南宁乡县。造型是一只张着大口的猛虎搂抱着一位少女,好像要吞吃那少女的模样。一些学认定是“虎在吃人”,于是,这件青铜器便被命名为“虎食人卣”。  相似文献   

4.
王郅庚 《寻根》2014,(6):25-29
<正>汉画像石中的侠士故事侠出现于春秋,盛行于战国。这一时期有许多侠士千古留名。荆轲就是著名的侠士之一。《战国策·燕策》在"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气氛中,一个怒发冲冠、沉毅勇决的侠士荆轲的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山东嘉祥武梁祠汉画像石中,有四幅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图1的画像上,荆轲右手扬起,匕首刺在柱上;秦王张皇失措,躲在柱后;秦舞阳匍匐在地,不敢抬头;盛樊於期头的箱盖已打开,头已露了出来。  相似文献   

5.
商铜与商代青铜器纹饰的特点张振玉众所周知,中国古代青铜器中,礼器是当时统治者用以表示身份等级,立国传家的重器,所以受到极大的重视,世代相传,不轻易予以销毁。《左传·宣公三年》载:“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  相似文献   

6.
伯矩鬲     
时代:西周材料:青铜类别:青铜器规格:高33厘米,口径22.9厘米收藏处:首都博物馆鬲是炊粥之具,《汉书》称空足鼎为鬲。青铜鬲的出现是在商代早期,形状多作侈口,有三个中空的袋足,其主要作用是增大与火的接触面积,以便炊煮加热。到商代后期,大多数的鬲有精美的纹样,用火加热容易熏黑,影响美观。从器内15字的铭文可知,此鬲是伯矩接受燕侯的赏赐,为纪念其父而作。这件鬲全身以牛首为重要装饰,造型华丽。口略向外撇,束颈,  相似文献   

7.
正在一些战国青铜器上嵌错着与采桑劳动相关的纹饰,这类纹饰通常被称为采桑纹。采桑纹是当时贵族春游场景的艺术再现,这些青铜器极有可能源于三晋地区。有选择地解释部分细节、时代思潮的影响、文献的匮乏及相关记载的模糊性是青铜纹饰多元阐释的原因所在。战国青铜器上的采桑纹目前我们虽无法知道我国蚕丝生产技术产生的确切年代,但至迟在殷商时代,先民们已能利用蚕丝织成精美的丝绸。另外,在商代、西周及以后  相似文献   

8.
饕餮纹铜鼓     
<正>时代:商材料:青铜类别:青铜器规格:高75.5厘米,长49厘米收藏处:湖北省博物馆商代的青铜鼓仅有两具遗存,这件饕餮纹铜鼓便是其中之一。它形似横置的桶形,上宽下窄,两侧鼓面平素无纹。鼓身上有枕形钮,下有圈足底座,以便悬吊、安放。鼓身满饰云雷纹构成的饕餮纹,其外环简化成斜角形的夔纹。两端边缘饰乳丁三列,象征蒙鼓  相似文献   

9.
(?)或(?)在古文字学中称“亚框”.“亚框”在商代青铜器铭文中习见,多用作字的外框,也有把成篇铭文套在框里,有时也单独出现,不框文字(图1).商周之际的“我方鼎”铭文(图2),最后一字作(?),以往学者认为这是两个字的合写,并释作“亚若”,但不知其义.类似这样的“亚某”在商代金文中很多.“亚”是什么意思?有学者曾以“亚旅”之“亚”来说明这个问题,然又有学者质疑:“亚旅”是众大夫,为什么只有“亚”表现于铭文,其他更为显赫的官爵反没有反映?本文拟从“亚框”的象形及其象形物的文化试作解释.  相似文献   

10.
陈文平 《寻根》2001,(5):58-58
德国收藏中国文物的博物馆主要以柏林东亚艺术博物馆、科隆东亚艺术博物馆、德国国家图书馆和斯图加特国立民间艺术博物馆四家为主。柏林东亚艺术博物馆收藏的中国青铜器颇有名气。如商代晚期的武方晷高32.6厘米,已失盖,肩饰涡纹,双耳作龙形,器形规整,制作精致。其口沿内有铭文“武”字,在商代金文中十分少见。再如春秋晚期的銎戚,也别具一格。  相似文献   

11.
说“庭燎”     
苏浩浩 《寻根》2020,(1):9-13
燎祭是商代祭祀上帝、祖先以及山川诸神灵的一种较为重要的祭祀仪式。据陈梦家统计,商代燎祭的受祭者有8种,主祭者则为商代诸王。商王通过这样一种仪式与天地诸神以及祖先沟通,垄断祭祀权力,从而实现对人间的绝对统治。到了两周时期,神圣的燎祭仪式演化为庭燎这一形式,不仅祭祀地点由宗庙变为中庭,而且主祭者亦变为诸侯甚至下层专门人员,燎祭不再仅仅是一种祭祀的仪式,同时还具有迎宾、求贤的作用,称为庭燎。  相似文献   

12.
郑慧生 《寻根》2009,(5):22-27
从猿到人 人类是从古猿人进化过来的。这一认识最早出现于西方。但在古老的中国汉字结构中,早巳透露出了这一信息。商代甲骨卜辞里有“高祖夔”,他是商民族最早的祖先。夔的写法:  相似文献   

13.
偃师商城遗址坐落在河南偃师市市区西侧,是一处著名的商代早期城址。1996年5月至1997年4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第二工作队在城东北隅进行了一次考古发掘。在南北长70米、东西宽15米的范围内,发掘出商代的城墙、城壕、道路、车辙、排水沟、夯土...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卜辞、青铜器铭文等材料的收集与整理可以发现有众多关于国的相关内容。本文主要针对王献唐先生《山东古国考》中对国进行研究论述得出的结论提出一些置疑,并在相关问题上进行分析,发现商周时代并非仅仅存在一个单系连续体族属系统的国。王先生考证结论关于山东地区存在一个从商代到春秋一脉传承姜姓国的观点值得再商讨。本文认为,商代的殷族侯国家随着商周之交仍存在于并非自古以来便存在于山东地区。山东半岛也并非自古便存在一个姜姓统治集团,而是从周代以来才逐渐形成的。  相似文献   

15.
宁夏僻处西睡、北接大漠,历来是农耕与游牧民族的交汇地带,其古文化面貌充满神秘色彩,青铜时代的社会状况更是扑朔迷离。八十年代以来,通过宁夏文博工作者的艰苦努力,已初步揭去青铜时代宁夏地区的神秘面纱。现在看来,宁夏所见到的最早的青铜器属于商代,有确切出土地点的却是西周。宁夏出土的这时期的青铜器,主要是容器,造型风格与中原和关中的器物如出一辙,显然这些器物都是来自内地,而当时本地区的青铜制造业尚未形成。宁夏青铜时代的形成和发展,当在东周时期,衰亡在汉代,起始和结束年代都远远晚于中原和关中。近年来,在宁…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的石经及其文献学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纸张发明以前,中国古代记载文献的材料是甲骨、金石、简牍、缣帛等。其中“金石”的“金”是指商代至秦汉的青铜器,“石”则包含的范围较广,因为各种各样的石头都可以用来刻写文字以记录文献。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石刻文献是石经,即刻在石版上的整部儒家经典。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卜辞、青铜器铭文等材料的收集与整理可以发现有众多关于(己其)国的相关内容.本文主要针对王献唐先生<山东古国考>中对国进行研究论述得出的结论提出一些置疑,并在相关问题上进行分析,发现商周时代并非仅仅存在一个单系连续体族属系统的(己其)国.王先生考证结论关于山东地区存在一个从商代到春秋一脉传承姜姓(己其)国的观点值得再商讨.本文认为,商代的殷族(己其)侯国家随着商周之交仍存在于并非自古以来便存在于山东地区.山东半岛也并非自古便存在一个姜姓统治集团,而是从周代以来才逐渐形成的.  相似文献   

18.
商代卜辞中所见之碎物祭何清考古材料表明,在世界初期文化时代许多地区就出现了一种特殊的祭祀方式,即把祭器祭品打碎埋入祭坑或坟墓。在古代中国,这种祭祀方式在石器时代、商代、西周甚至秦汉时期都有发现。我们把这种祭祀方式称之为碎物祭。本文并不打算全面研究各个...  相似文献   

19.
马晓玥 《寻根》2023,(2):29-33
<正>古人用“蒿里”来代指“死人里”,将泰山脚下的蒿里山看作死者魂灵的归处。东汉至明清的墓葬中,还频频出现蒿里老人、蒿里父老的画像或人俑,被看作管理亡者神魂的冥吏。古代的百姓以“蒿里”为核心,构建出一种极具特色的冥府文化,这对我们探索早期古人对死后世界的看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上海文化年鉴》2005,(1):262-264
第2届上海行业收藏博物馆研讨会;中英科技馆论坛在上海科技馆举行;上海博物馆藏明清山水画展;鲁迅展在日本展出;上博藏明清水墨画精品展在巴黎展出;中国历代服饰展在马赛展览;20世纪初叶上海服饰的演变展览在巴黎展出;上海摩登展在慕尼黑展出;中国古代青铜器展在阿根廷展出;法国吉美博物馆藏商代青铜象尊特别展。[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