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汉代公文在碑石上表现为三种体式,一是在铭赞体碑文中载录公文的复体式公文碑,二是以格式公文为主的单体式公文碑,三是在纪事碑、铭功碑中记载公文颁发之事或公文主旨的法律纪事碑,前两者是汉代公文碑的主导体式。与唐宋公文碑相比,汉代公文刻石外观辨识度不高,在碑石上刻写公文的制度尚不规范,故汉代"公文碑"尚处于初兴状态,未成为独立的碑刻类别。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大足石窟宝顶<临济正宗记>碑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该碑指出宝顶寺始祖元亮晓山是大足僧会司的一个僧官.根据清代禅僧性统撰写的<续灯正统>卷四十一中"晓山元亮"奈的记载进行对比研究,可以看到,元亮的法系与江南宁波的晓山系有关.得出的结论是:"元亮晓山"和"晓山元亮"是一个人,祖籍是"陕西平凉",不是"河南信阳".洪武五年回宝顶重建道场.之后,他受诏住在金陵报恩寺,蜀王朱椿曾经请他到内庭说法,再后退隐重新回到了宝顶,正统五年(1440年)在宝顶圆寂.他所传的禅法是六祖慧能的即心即佛的明心见性之法门.宝顶寺的僧人之所以镌石刻碑,强调宗门正统,法脉传承,是历史的使然.  相似文献   

3.
施立卓 《大理文化》2011,(12):38-38
主编按:刘傅森先生文中说"‘猪儿碑’无着"。其实,此碑在碑文录中早有记载,现请施立卓先生略作介绍。大理崇圣寺有一块元碑,名叫《大崇圣碑铭并序》。这块碑由第五代大理总管段隆于泰定二年(公元1325年)立、云南诸路行中书省参政事  相似文献   

4.
《寻根》2017,(6)
<正>纣王墓位于淇县淇水河畔,由县城的云梦大道东行约8公里到达淇河桥便可看到。冢呈长方形,高12米,长50米,宽25米。墓前有一通巨碑,碑上有"纣王之墓"四个大字,由著名历史学家周谷城先生在1987年题写。纣王墓的北边几十米处,有两个小型墓葬,分别是姜皇后墓和苏妲己墓,三座坟墓呈南北排列。历经三千余年,纣王及姜王后、苏妲己的墓葬还能够保存下来,实属不易。在2008年公布的第五批河南省文物  相似文献   

5.
東漢《嚴巨昭殘碑》,舊題《東漢熹平元年殘碑》。筆者在原釋文的基礎上,重新加以斷句、釋文,并參考諸家意見,認爲碑主當是"嚴巨昭",對此碑進行更名。值得注意的是,《嚴巨昭殘碑》的行文、用典均顯示碑主身份是一名商人,這在已知漢碑中是頗爲罕見的。而殘碑中隱晦商人身份,轉而宣揚碑主樂善好施、敦重儒學的行爲,將其形象塑造爲所謂"儒商",在撰述中實際包含了從"商"到"士"的身份轉化,體現出商人階層對自身身份的一種調整。同時,此碑"士人懷附"句所體現的漢代士商關係,亦值得進一步討論。  相似文献   

6.
四川省绵竹县汉旺镇柏林村柏林坝是宋朝理学大师张拭的祖墓所在地,园内的<武都居士墓铭>和<宋贤良张公碑>分别是20世纪30年代出土和光绪十九年翻刻的,是研究宋朝绵竹张氏家族及其核心成员张紘、张成的珍贵材料,但二碑在流传或翻刻过程中出现一些让人费解的问题,其中碑文的现存几种版本,文字差异颇多且大.重建"5·12"汶川大地震摧毁的<宋贤良张公碑>,或重刻<武都居士墓铭>当充分吸取已有研究成果,参校多个版本,借以纠正过去翻刻之误.世代相传"柏林三墓"为张拭高祖张文矩、曾祖张紘、祖张成之墓,而实际墓主当系张成及其夫人计氏、赵氏夫妇三人.  相似文献   

7.
吴棠 《大理文化》2004,(6):58-59
将军洞即李宓将军庙,在下关西北苍山斜阳峰麓,与"万人冢"同属天宝战争有关的历史遗迹.明万历<云南通志>卷十二"祠祀"载:"李将军庙在(大理)府城南三十里,龙尾关之西,祀唐李宓";明正德二年(公元1507年)刻碑:"大唐将军,领命南巡,至此即终."说明庙始建于明,清代又加扩充,民国时期几次修葺,成为大理规模最大、香火旺盛的本主庙.  相似文献   

8.
正在《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简称《景教碑》)研究中,最早有关景教记载的是李之藻所撰《读景教碑书后》,由于后人对文中"岐阳同志张赓虞"的误读,造成《景教碑》研究的混乱。作者通过跨学科、多方面大量爬梳资料后,依据已有的研究成果,结合历史文化背景,大胆得出"岐阳张赓虞"就是"温陵张赓"之误的推断,试为《景教碑》研究提供新的思路。李之藻《读景教碑书后》中有"庐居灵竺间,岐阳同志张赓虞惠寄唐碑一幅曰:迩者长安  相似文献   

9.
朱韬 《华夏文化》2014,(1):50-52
<正>《坐忘论》现存两种,同名异文,一种是我们所熟知的《正统道藏》本《坐忘论》,主体为信敬、断缘、收心、简事、真观、泰定、得道七个条目;另一种石刻本《坐忘论》,见于王屋山《贞一先生庙碣》碑阴(今人陈垣先生所编《道家金石略》有收,题为《白云先生坐忘论》;另吴受琚先生辑释《司马承祯集》收作《坐忘论》附录;南宋道士刘虚谷曾在庐山刻《坐忘论》,已佚,陆游有跋文存,或与此碑阴所载相同),原碑当为唐"大和三年"(829年)所立(北宋元祐九年重立石),碑文记载内容为女道柳凝然、赵景玄母女于唐长庆元年  相似文献   

10.
正宝华虎街,不是一条街,而是古时"走夷方"的重要驿站,属滇藏茶马古道。这是云南南涧茶马古道南线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据刘尧汉先生《南涧县十二兽历和〈母虎日历碑〉散记》一文记载,虎街是"母虎日历碑"的发源地。据说,这是一个由十二兽神守护的地方。这个传说一直吸引着我,于是,我来到了虎街。街口一副对联吸引了我,上书"古有彝祖创造母虎文化绵  相似文献   

11.
正一18世纪的中国在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时,步入了前所未有的"盛世"。从传统的意义来看,所谓"盛世",包括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权威秩序得以确认和强化,铲除地方割据势力,吏治相对清明;通过对外用兵拓展疆域、巩固边疆,加强边远少数民族对清朝的认同感、归附感;社会秩序相对稳定,士人在科举体制内获得对知识、权力的满足,异端情绪逐渐平息;经  相似文献   

12.
正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谥"文正",世称"范文正公"。庆历三年(1043),范仲淹出任参知政事(副宰相),主持"庆历新政",提倡州县兴学,奠定了我国九百余年地方教育体系的基础。范仲淹的教育思想主要散见于其著作、奏疏、书信之中,给后人留下许多宝贵经验和启迪,对中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一、郡县立学兴办教育范仲淹重视发展地方教育、建设郡县之学的思想其实早已有之  相似文献   

13.
《寻根》2020,(3)
正何园主人何维键(1835-1908),安徽望江人。光绪元年(1875年)至八年(1882年),任湖北按察使、江汉关监督;光绪九年(1883年),退隐扬州建"寄啸山庄",即今何园;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率家移居上海,投资大清银行、汉冶萍煤铁厂矿公司等;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卒于上海。光绪九年,何维键退隐扬州,购买了吴氏"片石山房"建成何园,原名  相似文献   

14.
廖德广 《大理文化》2011,(7):101-109
公元618年,中华大地进入李氏唐朝时代,"安史之乱"后渐趋衰败,于公元907年后进入五代十国时期。大唐刚立国的第一年,就释放因反叛而遭前代隋朝镇压并"没为奴"的爨氏,开始经略云南地区。在唐朝的经略及云南地方势力的图存图强较量中,"唐封首领大将军建宁国王张乐进求",因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梁建方击松外蛮、下其部落七十二所,遣使往西洱河(《旧唐书·本纪》、《唐会要·卷九八·昆弥国》  相似文献   

15.
正碑,是中华文明独具特色的载体,中国的碑文化源远流长。具有独特文化内涵的碑最早出现在2000多年以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先秦文献中已经有"碑"的记载。碑石文化从汉代开始形成和发展,绵延数千年,经史子共存,佛儒道齐全,融文章、诗词、史实、书法、绘画、雕刻、造型、礼仪、风俗等于一体,内涵博大精深,影响冠古及今,作为了解几千年华夏文明史不可少的实物依据,构成了中国传统文  相似文献   

16.
李文君 《寻根》2024,(1):103-109
<正>《第一批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名录》(以下简称《名录》)由国家文物局核定并公布,入选《名录》的清代碑刻共169通,其中就包括晚清金石学者吴大澂书丹的3通碑刻,分别是:第1545号,吉林省的中俄边界清勘界碑(土字碑);第1585号,河南省黄河博物馆所藏的光绪十四年“郑工合龙处”石碑;第1653号,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博物馆所藏的三关口筑路碑。  相似文献   

17.
尚方超 《寻根》2016,(4):16-19
在河南省济源市克井镇大社村北的太行山脚下,有一座修建于北魏太和三年(479年)的盘谷寺。寺前最显眼的一处石阶上,有一座八角重檐尖顶的御碑亭。亭中立着一块高大的石碑,碑首刻有"歌盘合契"四个大字,意思是将歌颂盘谷寺的文章合镌在这块碑上。碑文分三个部分,一为唐朝大文豪韩愈的著名散文《送李愿  相似文献   

18.
正古老的泰山脚下,原来有座岱岳观,观中有通碑,名叫"双束碑",又叫"鸳鸯碑",它虽然"书非名笔",也没有秦刻的沧桑和汉碑的壮美,但是它却与一代女皇武则天的政治命运密切相关,并见证了我国古代一段特殊而精彩的历史。话说武则天自唐永徽六年(655年)被封为皇后之初,便开始涉足朝政,"百司奏事,上或使皇后决之。后性明敏,涉猎文史,处事皆称旨。由是始委以政事,权与人主侔矣"(《资治通鉴》卷  相似文献   

19.
“玉”字考     
正《说文解字》:"玉,象三玉之连,‘|’其贯也。"……许慎对"玉"字的解释是:像三块玉相连。沿袭至今的这个解释若是对三横一竖的篆书"玉"字,从字面形态上解释似乎还说得通;但要解释《说文》中提到的古文"玉"字,即带有对称两点的""字(图1:《金石字典》,中国书店2015年4月第1版),是说不通的。"玉"字构形起源及其衍生字形成的原字链的研究,于汉字文化乃至华夏  相似文献   

20.
高居虎 《寻根》2003,(5):39-41
陕西岐山县周公庙内,有一处非常著名的古泉——润德泉。根据泉旁所立唐碑记载,唐大中元年(847年),忽如一夜大风,久枯绝流的泉水复涌,时任凤翔节度使的崔珙立刻把这一现象赋予瑞意,上报了朝廷,唐宣宗李忱遂赐名“润德泉“,取意润泽于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