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近年来,校园欺凌现象越来越普遍,校园欺凌产生的原因是多样的,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教育不到位,社会宣传不到位等等,都可能成为是校园欺凌的致因。如何对学生开展教育,使学生认识到校园欺凌的危害,杜绝类似现象的发生,是每一位教师需要思考的,尤其是道德与法治教师,他们是学生思想认知的引导者,有责任有义务对学生进行教育。  相似文献   

2.
采用欺负行为问卷和中学生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对中职院校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中职生校园欺凌检出率较高,在欺凌类型中排在首位的是言语辱骂,其次是直接的身体攻击;教室和寝室是发生校园欺凌比例最高的场所;绝大多数中职生不曾主动制止身边发生的校园欺凌,且对正在遭受校园欺凌的同学表现出冷漠的态度;老师、父母对校园欺凌的关注与干预较小;中职生校园欺凌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相关关系,欺凌者在对人焦虑与过敏倾向两个因子中显著高于被欺凌者与未卷入者。应针对这些特点,国家应树立法治思维加强立法工作,学校主要聚焦在教育预防、批评惩罚和事后援助三个方面,家庭采用民主的教养方式,父母多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学生自身应加强校园欺凌防范意识和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相似文献   

3.
陈清建 《成长》2020,(4):91-92
校园欺凌现象在如今社会屡见不鲜,并且学生的年龄愈加趋于低龄化。在小学阶段,这样的欺凌事件已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校园欺凌的表现为语言恐吓、强索、肢体暴力与网络暴力等方面。而影响校园欺凌现象产生的因素包含学生个体、家庭、学校、社会等层面。而作为学校,本人认为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设置及课程内容的教学实施,对校园欺凌现象的预防及抑制有着积极重要的作用。因此,下文将就校园欺凌现象产生的原因及道德与法治课与之对应的策略浅谈一些想法,以期待能改变这样的不良现象。  相似文献   

4.
<正>我校是一所农村寄宿制学校,校园欺凌现象曾经一度困扰着我们。据学校的一项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30%的男生和10%的女生曾遭受过不同程度的欺凌;有近一半学生辍学是因为长时间被同学欺凌,而这也成为一些学生厌学的原因之一。如何才能有效地消除校园欺凌呢?一、内外结合,三层普教法治意识淡薄、法律知识匮乏,是一些青少年误入歧途甚至走向犯罪的重要原因,所以,必须让学生了解相关法律知识,增强法治意识。  相似文献   

5.
校园欺凌一直都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校园安全问题。校园欺凌产生的原因复杂,既有社会变迁层面个体的自我迷失,又有学生心理层面个体受压抑产生的行为偏差,还有家庭与学校教育中德育的缺失。目前,我国反校园欺凌法相关法律欠缺,校园欺凌预防机制针对性不强,校园欺凌沟通与报告处罚机制不完善,导致未成年学生法治观念淡薄。在法律社会学视角下,对于校园欺凌的预防与监管不能仅仅依赖于传统手段,更应注重法律实践,构建多元主体协力参与的校园欺凌的体制机制,打造以法律为依据预防与惩戒校园欺凌的体系。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中小学校园欺凌事件频发,严重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破坏学校的育人环境。学校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场所,也是校园欺凌事件的高发场所。从学校角度来看,校园文化建设被忽视、校园欺凌防治和惩戒机制不完善、生命教育和法治教育缺位、与家庭和社会反欺凌资源合作不充分等是校园欺凌频发的主要成因。本文就学校在中小学校园欺凌预防和治理中提出了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7.
《石家庄学院学报》2019,(2):146-151
为了提高校园欺凌预防效果,近几年来,日本文部科学省深入推进校园欺凌法制的实施,采取了诸多对策:制定校园欺凌重大事态调查指南,完善欺凌事件的调查规则;出台欺凌自杀预防措施,预防学生因遭受欺凌而选择自杀;确立SNS系统欺凌咨询体制,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咨询手段。中国也面临着校园欺凌严重化问题,在制度构建和完善方面,日本的经验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冯志兰 《江苏教育》2023,(17):47-48
<正>校园欺凌是一种有意图的攻击行为,常常发生在力量(身体力量、社交力量等)不对称的学生之间。就过往校园欺凌案例分析看,校园欺凌行为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暴力欺凌、言语欺凌和孤立欺凌。情景案例中的小婷遭遇的主要是言语欺凌和孤立欺凌,面对这种现象,班主任需要从欺凌者和被欺凌者两方面进行教育引导。  相似文献   

9.
校园暴力一直困扰着校园和家长,为此,学校、教育主管部门和司法部门采取"法治进校园"的措施,将法治宣传触角延伸到每一名学生,以创建"平安校园"的方式推动学生树立遵纪守法意识,减少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本文从《内蒙古法制报》作为自治区唯一的法制专业媒体,对校园欺凌的现象非常关注的角度出发,论述了法制专业媒体开辟《平安校园》栏目的意义和效果。从《平安校园》栏目记者走进校园、教育局、司法机关,深层次地了解校园欺凌的原因,并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司法部门就如何防范校园欺凌出台针对性的措施进行解读,法制专业媒体从法治的角度予以报道,引起学生们的强烈反响,引发社会关注。《内蒙古法制报》利用法制专业媒体优势,采取宣传创建平安校园、促进"法"进校园、共享"普法佳肴"三个角度营造出平安校园的法治氛围,也为媒体的发展探索出一条发展之路,有很大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校园欺凌已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热点话题。PISA 2018对15岁学生校园欺凌的经历和态度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从特征来看,各国言语欺凌和关系欺凌比肢体欺凌更为普遍,不同国家和学校学生遭受校园欺凌程度存在较大差异,校园欺凌发生率越高的学校学生幸福感越弱,近九成学生赞成反欺凌,女孩反欺凌态度比男孩更强烈。校园欺凌主要受学生和学校两个层面因素的影响。应加强制定和完善反欺凌方案,有效预防校园欺凌;创设育人性和同伴欣赏性的学校环境,营造和谐、安全的校园氛围;增强教师对学生欺凌事件的干预,实现“零容忍”校园欺凌治理愿景。  相似文献   

11.
校园欺凌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因此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案也应具备多元化的特征。校园欺凌是一种人际暴力和社会冲突,其中的欺凌者往往热衷于寻求暴力对抗的成就感。在欺凌者的伤害因素以外,校园欺凌还包含旁观者的道德冷漠以及被欺凌者受到的侮辱等因素。治理校园欺凌需要双管齐下:一方面,学校应开展反校园欺凌的教育活动。各级学校应优化教育内容、完善校园治理手段,重点培养学生应对校园欺凌的心理素质与方法,同时还要关注对学生健全心理素质的培养,做好预防与善后工作。另一方面,国家应通过法律的方式从外部治理校园欺凌。第一,国家应完善现有的法律文件并严格司法;第二,立法机关应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专项立法,通过立法来净化社会环境、加强公民教育并建立校园欺凌惩戒机制。  相似文献   

12.
校园欺凌严重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是全世界范围内存在的严峻问题。对PISA 2018数据库中79个国家和地区的学生遭受校园欺凌情况与学生学业素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校园欺凌与学生学业素养之间呈明显的负相关,学生经常遭受欺凌率每增加1个百分点,学生学业素养平均值下降0.505分;校园欺凌对学生阅读、数学和科学素养的影响大致相同;威胁性欺凌行为最影响学生学业素养。结合我国校园欺凌的实际情况,研究者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提出建议以降低校园欺凌在我国发生的概率并营造良好的学校氛围,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3.
由于我国针对校园欺凌行为的立法缺失、教育惩罚治理权不足,校园欺凌现象愈发严重,引起人们广泛关注。就社会公共环境而言,学校本身是相对安全的公共场所,但欺凌行为严重影响到校园安全,引起学生恐慌与不安。然而,我国针对校园欺凌行为法律规制并不完善,与发达国家治理校园欺凌"零容忍"的态度相差甚远,无法对校园欺凌行为进行有效控制,极大危害学生合法权益,因此,需要对校园欺凌现象进行分析、完善立法,从而有效减少校园欺凌行为发生,为在校学生创设相对安全的学习环境。  相似文献   

14.
<正>【活动理念】近年来,校园欺凌事件频发,由此引发的学生心理问题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重视,校园欺凌导致学生人际关系不和谐、情绪调节失控、抑郁症、自残,甚至自杀已屡见不鲜。而中职学生学习能力较弱,对事情的看法较为浅显、不够客观,更容易陷入校园欺凌的事件中并无所适从,而中职学生对校园欺凌的看法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他们的行为决策,所以本次活动旨在帮助中职学生正确看待校园欺凌,从而避免校园欺凌的发生与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校园欺凌成为关系青少年权益保障的严峻问题,深受媒体广泛关注。媒体在校园欺凌报道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诸多不足,即追求时效性和趣味性、报道表层性和片面性、追踪间断性和断取性,以及个别媒体忽视人格性和权利性。从应然层面讲,媒体作为舆论宣传的重要引导力量,应有社会担当和法治观念,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校园欺凌行为,为校园欺凌行为治理出谋划策。所以,媒体参与校园欺凌治理的路径应体现在,发挥媒体在校园欺凌中的舆论监督作用;媒体可以借助自身优势,提供公众讨论平台,深入挖掘校园欺凌的成因和治理路径。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校园欺凌行为屡禁不止,严重破坏了校园秩序,对学生身心产生了严重影响,也冲击着社会道德底线。校园欺凌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现实问题,其形成因素具有复杂性,涉及学生个体、学校及家庭等方面。解决校园欺凌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形成合力、协同共治、综合发力,共同做好校园欺凌的教育引导和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欺凌视角下家庭教养方式、同伴关系对校园欺凌的影响机制,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2014-2015追访数据,对7510名初中生进行了追访调查。结果发现:男生比女生容易欺凌他人,寄宿比非寄宿易发起欺凌行为,学习成绩越差欺凌行为报告率越高;专制型、宽容型、忽视型教养方式对初中生校园欺凌影响显著,能够正向预测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同伴关系越疏离越容易发起欺凌行为;同伴关系在专制型、忽视型、宽容型家庭教养方式与校园欺凌之间均存在部分中介作用。继而提出提高父母教育素养、引导学生发展良好友谊等方法,构筑防范校园欺凌的安全屏障。  相似文献   

18.
分析日本校园欺凌自杀诉讼的民事裁判文书可以发现,校园欺凌自杀更多地发生在初中阶段的公立学校,而法院认定学校需要承担责任的比例并不高.日本学校防治校园欺凌的法律义务来源在于2013年颁布、2015年修订的《欺凌预防对策推进法》,责任依据为《国家赔偿法》《民法》等法律.法院在判断学校是否对学生校园欺凌自杀承担责任时,主要从欺凌严重性、权益侵害、过失以及学校过失与自杀行为存在的因果关系等要件进行判断.其中核心问题是判断学校是否违反安全保障义务,而前提是学校存在预见欺凌自杀的可能性.随着法律制度的完善以及社会对校园欺凌认识的提高,对学校的要求逐渐从预见校园欺凌自杀的具体可能性转向一般性地认识到欺凌严重性.  相似文献   

19.
随着较多恶性事件的出现,校园欺凌治理问题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关注,有学者指出,治理校园欺凌必须依靠法治,但该论述受到部分质疑和误解。这些质疑与误解源于其对法治化治理校园欺凌的重点、方法等层面的模糊认知,对校园欺凌的最终价值取向等认知存在偏差,对法治化校园欺凌缺乏实际的理性解读。结合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相关法律精神,结合教育理念,提出育人是校园欺凌治理的最终价值取向,教育与保护相结合是法治化治理校园欺凌的指导原则,校园欺凌治理研究与实践需多学科有机融合等观点。  相似文献   

20.
《中学教育》2017,(1):28-36
法律制度因其权威性、稳定性和可预见性,在治理校园欺凌中能发挥重要价值。新时期校园欺凌行为呈现出一些新的表现特点,这是社会结构变迁及规则缺失、学校治理无力及无奈、家庭结构变迁及失能、学生个体差异性特征共同导致的结果。校园欺凌依法治理的实践主要表现为反校园欺凌的制度设计、司法应对、学校角色、社会参与几个方面,但存在对校园欺凌后果严重性认识不足,治理校园欺凌的责任主体不明确,治理校园欺凌的方法缺乏有效性等问题。校园欺凌有效治理需要推进专项立法,明确反校园欺凌立法目的与原则、理清立法主要内容以及明晰参与主体责权利边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