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毓红  冯少波 《寻根》2014,(2):46-51
饮酒与酒令 酒令是一种文化现象,因其浓厚的文化娱乐性而为大众所喜爱,成为雅俗共赏的游戏,几千年一直兴盛不衰。《酒令丛钞》收录历代酒令321种,分为古令、雅令、通令、筹令四大类。  相似文献   

2.
正觞,又称羽觞、耳杯,是中国古代一种盛酒的器具,外形椭圆,浅腹,平底,两侧有半月形双耳,有时也有饼形足或高足。因其形状像酒器爵,两侧有耳,就像鸟的双翼,故名"羽觞"。《礼记·投壶》中有"请行觞",《汉书·外戚传下》有"顾左右兮和颜,酌羽觞兮销忧"的记载。  相似文献   

3.
酒文化与中国古代社会政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以政治权力为中心的古代社会,受政治意识形态的作用或影响,人们酿酒、饮酒的物质饮食行为往往脱离饮食活动本身的物质享受意义而向其他非饮食的政治伦理意义转化。这主要表现在:从“饮酒亡国”论或“酒祸”论等政治观念出发,把饮酒行为与国家治乱或官场政治现象相联系;通过禁酒禁饮对社会酒事行为严加控制或通过驰禁赐饮施惠示恩笼络民心,形成专制王朝或张或驰的酒政管理措施;用“礼”的政治原则框架社会饮酒行为,形成“以酒成礼”即借助饮酒活动强化社会尊卑贵贱、等级有序的“礼治”政治秩序等等。由于酿酒、饮酒作为一种社会物质化行为始终自觉或不自觉地受专制政治的干预或改造,从而使中国古代酒化的发展,呈现出鲜明的政治意识形态化特征。  相似文献   

4.
敦煌本《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讲经文》云:“诗赋却嫌刘禹锡,令章争笑李稍云。”(《敦煌变文集》653页)这位与刘禹锡并列的李稍云究竟是何许人呢?他是生活在初、盛唐之交的酒令专家。这里说的“令章”,就是酒令,如韩愈《祭河南张员外文》:“衡阳放酒,熊咆虎噑,不存令章,罚筹蝟毛。”孙棨《北里志》:“郑举举者,居曲中,亦善令章,尝与绛真互为席纠。”《太平广记》卷二五七《周顗》(出《抒情诗》):“唐处士周顗洪儒奥学,偶不中第,旅浙西,与从事欢饮,而昧于令章,筵中皆戏之。”敦煌本《维摩诘经讲经文》:  相似文献   

5.
酒席文化     
在层次不同、名目繁多、形式各异的酒席上,总少不了祝酒词语,祝酒歌舞,行酒令及妙语连珠的对话,这些都是文化的表现形式,可称为"酒席文化".  相似文献   

6.
<正>《吕氏春秋》是先秦一部重要的子部典籍,作为先秦杂家的代表作,在先秦及以后的秦汉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是《淮南子》产生的先声,在中国古代思想史的演变中具有重要地位。《吕氏春秋》成书于战国末期,成书的具体时间在《序意》中说为"维秦八年,…岁在涒滩"。但是对于"维秦八年"的具体时间争议较多,高诱认为是秦王政即位后的第八年,应该较为妥帖。其他各家的说法与此相差亦不大。此时东周已为秦所灭,秦统一天下的步伐开始加速,而原有  相似文献   

7.
作爲早期道教一支的"五斗米道",一般皆認爲其得名於教徒交納"五斗米"作入道費,但仔細分析《華陽國志》、《水經注》的記載,可見"五斗米"實質上是張魯政權的隱形税收制度,反映了張魯政權興起階段所采取的經濟優惠政策。  相似文献   

8.
<正>一、问题的提出战国时期天子失权,王纲解纽,诸侯漫无统纪,起而互相兼并,以至战争频仍、民不聊生。《史记·周本纪》概括当时的情形说:"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可以说,政治动荡、社会失序、正义荡然正是那场"整体性危机"的真实写照。世事的混乱激发了思想家们的思考,置身乱局的他们"渴望秩序与和谐,由此而形成了一种秩序情结的文化心理现象"。斯塔夫里阿诺斯对于这一点看得清楚,说得明白:  相似文献   

9.
元宵节、端午节和中秋节并称为我国三大传统佳节。 《红楼梦》第一回就提到了两个中国的传统节日:一个是中秋节,这天离群索居的甄士隐家宴已毕,又在自己的书房另外准备了一桌酒席,乘着月光来到不远的庙中邀请贾雨村一同宴饮、赏月,  相似文献   

10.
高培华 《寻根》2012,(6):20-25
谈子夏传授《诗经》(《寻根》2012年第2期),不能回避上博简《孔子诗论》作者问题.2001年出版的《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中,有一篇被整理者定名为《孔子诗论》,计29支竹简1006字,经专家整理,百分之九十以上内容已能释读,是一篇有严密组织和中心主旨的《诗》学论著.这篇产生于孟子之前的《诗》学论著,引起海内外学术界广泛重视.其作者有孔子说、子夏说、子羔说、子上说、再传弟子说、楚地经师说等多种说法.其中影响最大、可能性也最大的是"孔子说"与"子夏说".此二说,发端于对开头那个特殊合文的释读.这个合文又见于《子羔》篇、《鲁邦大早》篇,因为与"孔子""卜子"合文字形都有些接近,在目前情况下,读作"孔子"或"卜子"都不无道理.  相似文献   

11.
正《左传》昭公二十年有一段"晏婴论祝与诅"的材料:"齐侯疥,遂痁,期而不瘳。诸侯之宾问疾者多在……公说,使有司宽政,毁关,去禁,薄敛,已责。"《左传》传文中关于齐景公的记载一共35条,昭公二十年,"晏婴论祝与诅"是其中之一。本文选择这条传文来做解说,并且对"贤人、小人之言鬼神"的异同加以讨论。按《史记·十二诸侯年表》,鲁昭公二十年,当齐景公之二十六年,景公在位一共五十八年,则这时正处于壮年。处于壮年的景公同时得了疥(疥疮)与痁(疟疾)  相似文献   

12.
正解葱"葱"字,甲骨文写作"■",象葱形。《说文·部》写为""(音同葱),是葱的先字。造""字是有因由的:此字上部的"",义为百卉,以二屮象其丛生,也表示""是植物,即一种蔬菜;中部的"囱",《说文·囱部》释为:"在墙曰牖,在屋为囱。"这是说,在墙上开设的称为"牖",  相似文献   

13.
正蘋岛地名的演变岛俗称浮洲,也称蒲洲。浮洲得名正如蒋本厚所说:"潇湘合潴处,一洲障之。大不过一弓也,翠竹佳卉浮于水上,似沉一觞,高去水四五尺。当春流浩淼,二水争先,未尝浸没,浮洲以故得名。一野人家其中,种蔬植粟,收其入,足供衣食。"(康熙九年《永州  相似文献   

14.
正《忘言书》之名,乍一看,是有些古怪,甚至是有些矛盾的——既已忘言,那又如何书呢?似乎有点故弄玄虚的嫌疑罢?待读到作者在扉页中所引陶渊明《饮酒·其五》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方有些了解此书得名的由来。不由得有些期待。于是,且读且回味,便以漫笔的形式写下关于忆苏《忘言书》的二三感言。言与意:相濡以沫?相忘江湖?说到忘言,总想起中国人关于"言"与"意"近乎喋喋不休却又兴趣盎然的论争。言不尽意乎?言能尽意乎?意在言外乎?得意忘言乎?  相似文献   

15.
远安花鼓戏     
谭岩 《寻根》2021,(2):141-142
鄂西有一个独特的戏剧种类:远安花鼓戏。清朝余治编纂的《得一录》记载,道光时期,花鼓戏在南方农村广为流行,但称呼各一,"吴俗名滩簧,楚中名对戏,宁波名串客班,江西名三脚班"。意思是说在楚地湖北,流行的小型"对对戏"也属于花鼓戏。所说的"对对戏",相当于东北的"二人转",是一种载歌载舞的艺术表演形式,一般是男女(小生、小旦或小丑)一对或数对,一手扬帕,一手玩扇,画地为台,边歌边舞,相对而唱。  相似文献   

16.
孔子在《论语》辗转于世俗的朋友父母君臣的人伦关系中,认为"仁"处于核心位置,他的"仁"政理念也是安置在他所构想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塔形社会结构里。《庄子》则一开始就从"人"出发,从人与天地万物的关系出发,放纵"人"的奇思异想。作者对孔子、庄子的哲学思想作出了比较,并结合个人经历对文化发展作出了思考。  相似文献   

17.
定州贡院     
正闭上眼,定州贡院那青灰的场院、整齐的楼阁、略有些阴森的号房,尤其是那如雁展翅般的魁阁便会飞入眼来。说到定州贡院的兴建,就不能不提到两位王姓知州。一位是清雍正年间的定州知州王大年,据《直隶定州志·名宦》记载:王大年,字拙山,卢陵人。康熙乙未年进士,雍正五年任直隶定州知州。在定州为政期间,他"简而肃,温而严,催科则有滚单之设,清赋则有拨补之稽。家丁之革除,役车之注册,案无留牍,吏莫容奸"。雍正三年(1725  相似文献   

18.
来新夏 《中国文化》2013,(2):238-242
中国题画诗的传统,由来颇久。清人方薰在其所著《山静居画论》中曾论其事说:款题图画,始自苏、米,至元明而遂多。以题语位置画境者,画亦由题益妙。高情逸思,画之不足,题以发之,后世乃为濫觞。""古画不名款,有款者亦于树腔石角题名而已。后世多款题,然款题甚不易也。一图必有一款题处,题是其处则称题,非其处则不称。画故有由题而妙,亦有由题而败者。此又画后之经营也。方氏为乾隆时画家,诗书画俱妙,与著名画家奚冈并称"方奚"。所论画家自题画之缘起和诗画间关系等见解,有重要参考价值。民国时有为黄颂尧其人编印《清人题画诗选》写序的作者章钦亮,除同意画家自题始於宋元之说外,复申论非画家题画则始於唐之说,序称:题画之作,肇自有唐。太白苍鹰之赞,工部丹青之引,皆文人寄画为吟咏之资,未必皆书之  相似文献   

19.
英斌 《世界文化》2009,(7):16-16
英国国民保健服务(NHS)机构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约四分之一的英国人有“危险的饮酒习惯”,因酒精原因在医院接受冶疗的人数与5年前相比有了急剧的增加。 根据该项调查的统计,英国有33%的男性和16%的女性有危险的饮酒习惯,这种饮酒习惯有可能对肉体或精神带来危害。特别是有6%的男性和2%的女性在饮酒后发生问题,他们的饮酒属于“有害的饮酒”。  相似文献   

20.
正班固评价司马迁说:"然自刘向、扬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唐代的史学家刘知也说:"至若齐史之书崔弑,马迁之述汉非,韦昭仗正于吴朝,崔浩犯讳于魏国,或身膏斧钺,取笑当时;或书填坑窖,无闻后代。"司马迁著史的"实录"精神,历来为人所称道。但考察《史记》一书就会发现,司马迁之著述《史记》,固然多"直书"之笔,在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