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误尽天下苍生是语文》《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教育 :我们有话要说》……这些时日 ,这些文章和书犹如一根根搅棒在我的头脑里搅来搅去。枯灯对坐 ,我突发奇想 :假如叶老健在 ,那该多好!恍惚间来到一座四合院。院中两株海棠醒目地屹立着 ,虽无秋日的的红娇粉晕 ,倒也苍健挺拔。会客室 ,门窗明亮。沙发上 ,端坐着一位老人 ,童颜鹤发 ,皓眉银髭 ,一袭洁白的衫裤。我差点惊讶地叫起来 :啊 ,叶老!叶老微微地欠了欠身 ,缓缓地伸出左手。我知道叶老的意思 ,便坐在叶老左边的沙发上。叶老又用右手从上衣口袋里掏出助听器 ,托到我的面前。听至善…  相似文献   

2.
悼念叶老     
我与叶老通信是在40年前,即1948年。那时叶老在上海主编《国文月刊》。1948年夏天,我寄给《国文月刊》一篇稿子,题目是《国定本国文课本评议》。叶老回信说准备刊用。后来因为上海解放,《国文月刊》停刊,未能刊出。1949年初叶老到了北京(当时叫北平)。一次,叶老到和平门外师大中文系给全体学生讲话,黎锦熙先生通知我去,在师大中文系主任室,经黎先生介绍,我认识了叶老。后来,我请叶老到北平女一中给全体学生讲话,由我记录。我把记录稿寄给叶老,问是不是可以在《进步  相似文献   

3.
哭叶老     
我流着泪,抚摸着叶老为我修改过的文稿,心里感到愧疚。那还是1979年。《语言和思维的训练》经过叶老的弥缝修补,总算完成。这时叶老向我提出:写一本关于实用语言的书。我是个浅尝辄止的人,而又好自以为是。关于语言的实用性问题叶老谈了很多。我兴兴冲冲地开始了工作。志公先生也大力支持我,在北京语言学会成立了专题小组,由我召集。几个月后,三篇样稿写完了。其结果,是叶老非常失望,写信  相似文献   

4.
崇堂 《文教资料》2001,(1):44-45
《前平伯孩提时像》最初见于《鲁迅日记》 ( 192 3年 11月 10日 )。鲁迅先生当时见到的《俞平伯孩提时像》是照片还是印刷品 ,不得而知。五十年后的 1974年 1月 ,笔者幸运地获得了俞平伯先生惠赠的这帧《孩提时像》的印刷品 ,一张印在重磅铜版纸上的。像的下面有一段铅字排印的俞平伯先生题跋。俞老在四周为我亲笔题了款 ,这张印有中华文坛两代学者的像片 ,极其珍贵 ,我把它装成册叶 ,请叶圣陶先生题扉页 ;郭绍虞先生题封签。为尊重俞老本人意见 ,叶老改题名为《俞曲园携曾孙平伯合影》 (共写了两种式样 ) ,时在 1981年间。装册前 ,俞老又有…  相似文献   

5.
一月二十一日,我们按照预先的约定,前去拜访德高望重的著名作家、教育家、语言大师叶圣陶先生,向他汇报不久前在苏州举行的“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讨论会”开会情况.叶老在他寓所的客厅里,亲切接见了我们.今天,八十八高龄的叶老兴致很好,一见到我们,便拱着双手连连说道:“请坐下,请坐下。”我们首先把讨论会的论文汇编奉呈叶老过目。叶老一手接过来,一手指着说:“哟,有这么三大本呀!可惜,我的视力不行了,读不了这些文章。”接着,我们向叶老汇报了《语文教学通讯》社、《语文战线》杂志社、上海教育学院中文系三家发  相似文献   

6.
叶老与世长辞了,但他诲人不倦的音容笑貌却仍历历在目,他对语文教学的精辟论述却仍犹如在耳。叶老去了,但他把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留给了我们,他的教学弘论将启迪万众,流芳千古,永放异彩。在几次会议上,我有幸见到了叶老,得以当面(?)老人家的教诲。记得他操着浓重的乡音,曾多  相似文献   

7.
阿星姐信箱     
每月快报请你转告其他同学,2004年《课堂内外》的邮局征订又开始了,欢迎大家到当地邮局订阅。凡是把征订单寄回杂志社的读者都将获得奖品,详情请见本期扉页公告。  相似文献   

8.
阿星姐信箱     
每月快报请你转告其他同学,2004年《课堂内外》的邮局征订又开始了,欢迎大家到当地邮局订阅。凡是把征订单寄回杂志社的读者都将获得奖品,详情请见本期扉页公告。  相似文献   

9.
春日访叶老     
多日以来,想去看望叶老。说是去看望,不如说一是谢谢叶老,二是向叶老请教有关语文教育的问题。去年接近年末的时候,叶老给我写的一本小书(《语文和语文教学》)题了签,我没有去谢。三月里的一天早晨,接到叶老寄赠的《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当天我就贪婪地读了这部书中的大部分文章(其中一部分在初发表时就已读过了),一直读到深夜;这以后就想去谢谢叶老,可是没有去成,因我患了重感冒,怕把感冒传染给老人。  相似文献   

10.
作为叶老一个老读者,对他是衷心敏佩的。记得早在少年时期,从一位世交那边借到叶老跟夏丐尊先生合著的《文心》,就被这本名著,深深地吸引着,一口气熬夜把它读完。三  相似文献   

11.
叶老是中华职业教育社的常务理事,是黄任老的老朋友,是中国职业教育事业多年的热心支持者。我和许多后辈青年一样,小时候读过叶老的《稻草人》,中学时代成了《中学生》的忠实读者,叶老和夏丐尊先生合著的《文心》,把我引导进了做文字工作的胜境。对于叶老的风仪,我是早就景仰不已的。但见到他,已是1942年了。1942年5月初,叶老在菁园和任老、卫老晤叙。那天,任老谈到当时时局严重,为抗战五年来所未有,  相似文献   

12.
叶圣陶先生的“教材无非是例子”的观点深深地影响了广大教育工作,成为指导我们进行教育教学的重要原则。但是对于叶老的“例子说”有不少人存在着严重的误解,认为它仅仅是叶老对语教材的专门论述。其实,认真研读叶老的教育专和书信,仔细翻阅他主编的教材,可以发现,这是对叶老“例子说”的狭隘理解甚至是曲解。叶老的“例子说”具有深邃的内容和丰富的含义,它不仅是叶老对语教育的精辟论述,也是对各科教育教学的理论贡献,同时还涉及了教材与实践关系的重大问题。综合起来,它应包涵三个相对独立又有联系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早在一九二四年,老教育家叶圣陶就在《教育杂志》十六卷第六号写了一篇题为《说话训练》的专论,并且特地以“产生与发表的总枢纽”作为这篇万言长文的副标题,把说话训练作为语文教学的总枢纽提出来,显示了这位教育家独特而又精辟的见解。新中国成立以后,叶老在谈到语文教学时明确指出:“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语文教学“‘听’‘说’‘读’‘写’宜并重”。在这里,他不仅给“语文”下了一个确切的定义,还把学习口头语言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提了出来。  相似文献   

14.
叶圣陶先生对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论述可谓浩如烟海,然而对中小学诗歌教学的单独、全面的论述却极少见到。最近一次偶然的机会,笔者拜读了叶老1941年在四川教育科学馆工作期间,与田泽芝同志合编的一本小学补充读本《小学生诗选》。本书从《古诗源》和《唐诗三百首》中,精选了文词浅明的、意境为小学生所理解的、宗旨又与现代生活不相违背的诗近五十首。每首诗既有解说和注释,又指点出教的方法。叶老在《小学生诗选》专门写的一篇序中对小学诗歌的教学,作了言简意赅的阐述。  相似文献   

15.
老一辈著名作家叶圣陶先生的短篇小说《夜》,原先发表在《小说月报》第十八卷第十号上,收入《叶圣陶文集》时,作者在语言方面作了一百多处的修改。将改文和原文对照比较,研究叶老的修改实例,既能学习叶老对语言运用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精神,又能比较具体地学到其选词炼句的技巧。  相似文献   

16.
备课断想     
一《语文课程标准》出台以前,我的备课本的扉页上都写着语文教学大纲对所教年段的教学要求。《语文课程标准》颁布以后,我就把课程标准中各年段的教学目标复印下来,贴在备课本的首页上。  相似文献   

17.
叶老说:“惟有教师善读善写,乃能引导学生渐进于善读善写。”(《<国文教学>序》)又谓:“要帮助学生养成好习惯,教师自己就得有看书写东西的好习惯。”(《致李业文》)这些话体现了叶老对阅读与写作教学中的“身教”的重视。遵循这一思想,我在高中作文教学中作了如下三个方面的实践:  相似文献   

18.
前一天才同几位同志到叶老家去看望,至善同志告诉我们叶老住院了。我们带着沉重的心情走出叶老的家门,但我想,叶老已多次住院,这回也许同以往一样,不久又会回到家里的。不料第二天上午就传来了叶老逝世的不幸消息。  相似文献   

19.
我因为有别的会,不能来参加讨论,很遗憾。关于叶老的语文教育思想。我在《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的序言里归纳为主要两点,一点是要认识语文是工具,一点是要引导学生自己学习。叶老讲语文教育,越到后来越强调这第二点。1962年叶老写了一首诗《语文教学二十韵》,里边有这么几句:“为教纵详密,亦仅一隅陈,贵能令三反,触处自引伸。”1977年又应《人民教育》编辑部之请,写了一首论语文教育的诗,里边说:“所贵乎教者,自力之锻炼,诱导与启发,讲义并示范,其道固多端,终的乃一贯,譬引儿学步,独行所切盼。”叶老又把这个道理归纳为一句非常精辟的话,就是大家常常引用的“教是为了不教”。论起来,这“教是为了不教”的道理,不但适用于语文教学,也适用于一切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什么叫做教育?教育就是诱发学习者的积极的、主动的努力,这几乎是所有教育家的一致意见。但是现实并非如此,填鸭式的教学法仍然占上风。我们不妨说,在教学问题上,可以有两种目的,适用两种方法,产生两种效果。一种教学的目的是要学生获得现成的知识,越多越好。与  相似文献   

20.
一、《文选和写作》第一册,《景泰蓝的制作》中有一句话里同时用到“比较”和“较比”。请看教材:“现在在表面粘上繁笔的铜丝图画,实际就是把表面分成无数小块,小块面积小,无论热胀冷缩都较比细微,又比较经得起外力,因而就不至于破裂、剥落。”我查了一些选本和叶老的《小记十篇》,后一句均作“又较比禁得起外力。”叶老在这篇文章中四次用了“较比”,没有一处用到“比较”。“较比”是个副词,表示具有一定的强度。《现代汉语词典》571页收有这个词。它和“比较”是同素反序词,两者是有区别的:在词性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