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一位青年即将大学毕业。数月前他看中了一种漂亮的跑车,知道父亲有能力给他买,就对父亲说他非常想在毕业时得到一辆那样的车。毕业临近,这位青年很希望看到父亲为他买车的迹象。但是,他失望了。终于熬到毕业典礼的那一天清晨,父亲郑重地把他叫到自己的房间,对他说,他为有这么好的儿子感到骄傲,他非常爱他。  相似文献   

2.
一位青年即将大学毕业。数月前他看中了一种漂亮的跑车,知道父亲有能力给他买,就对父亲说他非常想在毕业时得到一辆那样的车。毕业临近,这位青年很希望看到父亲为他买车的迹象。但是,他失望了。终于熬到毕业典礼的那一天清晨,父亲郑重地把他叫到自己的房间,对他说,他为有这么好的儿子感到骄傲,他非常爱他。  相似文献   

3.
瑕疵     
父亲,是一名贫穷的油漆工。靠着他微薄的打工收入,儿子念完了高中。那一年,儿子有幸被美国著名学府——耶鲁大学录取,但是,却因为缴纳不起大学昂贵的学费,他面临着辍学的危险。于是,儿子决定利用假期,像父亲一样外出做油漆工,以期挣够学费。  相似文献   

4.
<正>儿子高三了,马上面临高考,但数学成绩老是上不去。父亲着急,想跟儿子沟通,但儿子非常抵触。怎么办?这天,父亲特意为儿子订制了一只木桶。这种木桶不好买,父亲特意跑到古镇去寻找箍桶匠,最后总算找到一个能箍桶的老人,他要求老人给他做一只短一截木板的缺口木桶。老人说:那还是木桶吗,咋用呀?他笑说:这就对了,我就是要让人家一眼看出,短  相似文献   

5.
包朝龙 《教学月刊》2010,(10):39-40
在某次会议上,报告者举了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例子:周日早上,父亲喊醒了正在熟睡的即将面临高考的儿子,叫儿子起来好好复习,儿子说:“好的,请拿题目来。”儿子简短的一句回话,折射出当前不少考生在对待学习(复习)中的一种普遍的态度——学习(复习)就是做题目。  相似文献   

6.
六、地图的故事 1.典型事例一位美国的自然科学家,有一个读小学低年级的儿子。人说有其父必有其子。科学家父亲,喜欢研究各种科学问题;科学家儿子,喜欢求问各种生活与学习问题。有一次,科学家为了加速操持某项即将获得成功的实验,回到家庭实验室工作。他回家之后,很快发现这个决定有失稳妥,因为这一天恰好是周五,而儿子会早早回来的。果不其然,放学回来的儿子一见爸爸在家,十分高兴,书包一放,便来到爸爸实验室,接着便向父亲提出各种在学校遇到的问题。父亲焦急而又无奈,为了排除小儿子的干扰,便想出了一个办法。他当着儿子的面,把一张世界地图撕碎了,  相似文献   

7.
错过的祝福     
从前.有位年轻人即将大学生毕业。数月来,他一直渴望得到某汽车商产品陈列室中的一辆跑车。他知道,他那富有的父亲肯定买得起这辆车,于是,他便跟父亲说他很想得到那辆漂亮的跑车. 在毕业典礼即将来临的日子里,年轻人等待着父亲买下跑车的消息.终于,在毕业典礼那天上午,父亲将他叫到自己的书房.并告诉他,有他这么出色的儿子自己感到非常自豪,而且非常爱他.接着.父亲递给儿  相似文献   

8.
<正>在正文开始之前我来给大家讲个笑话。一位富豪年迈体衰,到了即将油灯枯尽的时候,将四个儿子叫到了床前,用眼神指示下人拿出三双筷子给了小儿子。小儿子接过筷子,对着父亲冷笑着,轻易便把筷子折断了。父亲无奈又指示下人拿出四双筷子放在三儿子面前,三儿子不屑一笑,拿着筷子也折断了。父亲流泪,再指示下人拿出五双筷子,二儿子哈哈大笑,拿起筷子,又折断了它们。无法说话的父亲十分愤怒,他指示下人拿出最后十双根筷子,大儿子哈哈大笑,对着大家轻蔑地说:"父亲的意思,是叫我们今后要团结一致,这我们都懂。"  相似文献   

9.
一位青年即将大学毕业。数月前,他看中了一款漂亮的跑车,知道父亲有能力给他买,就对父亲说他非常想在毕业时得到一辆那样的车。毕业临近,这位青年很希望看到父亲为他买车的迹象。但是,他失望了。终于熬到毕业典礼的那一天清晨,父亲郑重地把他叫到自己的房间,对他说,他为有这么好的儿子感到骄傲,他非常爱他。从一进门,他就紧紧盯着父亲手中拿着的那个漂亮的礼品盒。当他终于打开盒子时,却只看到里面装着一本精装的《人生指南》。  相似文献   

10.
父亲的故事     
一开始,的确是儿子错,可那时儿子只是个少年。只因少年太想加入“红卫兵”了,他向组织揭发了一个有“历史问题”的老师的藏身之地。老师被揪出含冤而死,而老师正是父亲的至交。来看看儿子为此付出的代价吧——母亲去世时,他远在边疆,父亲没给他一个字。返城后,身为独子的他想尽办法求父亲宽恕而不能。幸好他娶了个贤妻,得知父亲病重后妻子以保姆的身份前去照料。儿子终于能亲手侍候父亲时,父亲却已看不到儿子,老人失明了。不久儿子患癌症先父亲而去,将角膜移植给父亲。儿子带着深深的遗憾走了,因为父亲最终也未能宽恕他。而父亲重见光明四年…  相似文献   

11.
最美的风景     
这次重登黄山,让我感慨万千的不是奇石、怪松,而是一对父子。登山途中,父亲对儿子说:“再苦再累也要自己上,我一定不帮你!”稚声稚气的儿子则挺挺胸脯说:“再苦再累也不许你帮我——咱们说好的。”于是,这庄严的对话也就深深地迷住了我。在即将登临天都峰顶的那段最困难的登攀途中,我目睹了这对父子的壮举。先是儿子摔倒了,父亲刚要扶他,满头大汗的儿子摆摆手,拒绝了。可是儿子毕竟摔得挺重,摇摇晃晃刚站起来又要摔倒,父亲伸手要扶他,然而又毅然地把那只手收了回来。我怦然心动,分明看到了一道靓丽的风景,一道用父亲的理智与儿子的坚毅画  相似文献   

12.
李秋红 《新疆教育》2013,(11):148-148
上海特级教师李白坚在一次讲学中讲了一个有关他儿子的故事,我印象颇深。他儿子写作文,常写错别字,语文教师找家长反映了这件事。他为了帮儿子,每次作文他都先看看作文草稿,帮改错别字。那一个学期的作文受到老师的好评。可是,期末作文考下来一看,老师、儿子、自己全傻眼了,儿子的作文仍然错别字连篇,以前老爸改过的错别字照样错。李老师经过认真思考,找到了原因:没有让写作文者(儿子)有责任感。他马上改变策略,从此,只看儿子作文,提意见,决不动手帮他。一次,儿子写完作文让他改,他看完后,告诉儿子:作文中有12个错别字。儿子认真地找,还有一个错别字怎么都找不出来。儿子求父亲帮忙,父亲就是不帮,他劝儿子不要再找了,先睡觉去。儿子装着满不在乎的样子,可折腾到晚上10点多,还没有睡觉,直到找出了那个错别字。  相似文献   

13.
刘铁芳 《教师》2011,(1):5-9
转向民间教育智慧 我想先从一个笑话讲起。有一个扒手水平很高,他的儿子想跟他的父亲学扒手的技艺。这个父亲一直不想教。后来儿子老是要求,父亲没办法了,决定带他出去一次。有一天父亲把他带到一户人家的一个大柜子面前,很快就把柜门打开.让儿子藏进去,父亲随即把柜子锁上。  相似文献   

14.
错过的爱     
有一个即将大学毕业的年轻人。他一直渴望得到某汽车专卖店里的一款跑车。他没有钱,但他富有的父亲一定能买到它。于是,他便告诉父亲他爱上了那辆车。在毕业的日子即将来临时,年轻人等着父亲的消息。终于,在毕业典礼那天,他一回到家,父亲就把他带到书房,告诉他说他为有这样的儿子而感到很骄傲。说着,便拿出一个精美的礼品盒。年轻人很好奇,却失望地看见,里面是一本印刷精美的精装《圣经》,上面用金色镶着年轻人的名字。看到这里,年轻人怒气冲冲地说:"你那么有钱,却只送给儿子一本《圣经》?"说完就丢下书,跑了出去。多年后,年轻人已功成名就…  相似文献   

15.
作为浙江省新课程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我有幸多次聆听张绪培副厅长的报告,每次都有新内涵.新收获。印象特别深刻的一次报告是在杭州参加国家级新课程培训。会议上张厅长举了一个例子:周日早上,父亲喊醒了正在熟睡的即将面临高考的儿子.叫儿子起来好好复习,  相似文献   

16.
一支断箭     
春秋战国的时候,一位父亲和他的儿子出征打仗。父亲已经是位将军,儿子还只是个普通的士兵。一阵号角吹响,战鼓雷鸣了,父亲庄严地向儿子托起一个箭囊,其中插着一只箭,郑重地对儿子说:“这是我们家传的宝箭,佩带身边,力量无穷,但千万不可抽出来。”那箭囊很精致,厚牛皮缝制,镶着幽幽泛光的铜边儿,再看露出的箭尾,一眼便知道是用上等的孔雀羽毛制作。儿子很兴奋,贪婪地幻想箭杆、箭头的模样,耳旁仿佛有嗖嗖地箭声掠过。果然,佩带宝箭的儿子英勇非凡,所向披靡。当即将吹响收兵的号角时,儿子再也控制不住得胜的豪气,完全忘记了了父亲的叮嘱,强烈…  相似文献   

17.
夜晚,一位父亲和他的儿子在院子里散步。儿子已大学毕业,在外地工作,好不容易回一趟家。父子俩坐在一棵大树下,父亲指着树枝上的一只鸟问:"儿子,那是什么?""一只乌鸦。""是什么?"父亲的耳朵近来有点背了。"一只乌鸦。"儿子回答的声音比第一次大,他以为父亲刚才没听清楚。  相似文献   

18.
刘争男 《家教世界》2008,(Z1):76-76
父亲是个赚钱的高手,儿子是个用钱的高手,父亲一笔生意赚上百万,儿子一挥手就能用掉上十万。父亲常常劝儿子:"学些本事,不要只顾着吃喝玩乐,万一有一天我破产了,你可怎么办?"儿子从来没有当回事,他如此能干的父亲怎么会破产呢?他想:就算他死了,也会留下一大笔遗产给我。  相似文献   

19.
尊重的力量     
绘丹 《班主任之友》2007,(10):44-44
一位父亲四处寻找"失踪"的儿子,因为他的儿子已经一天一夜没有归家了。在一家网吧,父亲发现儿子正在全神贯注地玩着游戏。对父亲的到来,儿子竟全然不知。父亲思索片刻,从儿子身边走过去,轻轻咳嗽了一声,然后若无其事地离开。  相似文献   

20.
教与学     
一位父亲教他儿子认识数字,首先认识“1”。儿子很快就学会了。第二天,父亲正在擦桌子,同时,儿子在旁边看他擦桌子。父亲用抹布在桌子上写了一个大大的“1”,让儿子读。但儿子却不认识。“你应该认识啊!难道你不记得了吗?这是我昨天教你的。”父亲对他说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