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黄颖 《现代语文》2008,(2):80-81
上个世纪80年代,女妖题材的研究集中在<柳毅传>和<任氏传>人物形象的讨论上;90年代开始了对唐传奇小说里男女异类婚恋题材,以及精怪形象文化学内涵的关注.本世纪以来,唐代女妖题材小说的研究在前人基础上日渐全面深入.研究者关注较多的问题是人与异类婚恋题材反映的唐代社会状况、士人性爱心理;精怪题材的流变,及其文化学价值.  相似文献   

2.
狐精小说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至唐代其面貌已有明显改观。作为唐传奇的压卷之作,《任氏传》开辟了人狐恋小说的先河。狐妖任氏的美丽善良、聪明机智,对爱情的忠贞不二,给人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从总体上看,作品着意突出狐意象人性化的一面,借写精怪来写人,已具备了有意创作小说的自觉意识,在艺术上发展得比较丰富和成熟。《任氏传》的成功,标志着狐精小说沿革至唐传奇时已经摆脱了创始期的那种幼稚状态,逐步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3.
清代传奇《双星图》中的蚩尤形象已经由神话移位为文学中的独立艺术形象,既继承了神话中蚩尤的属性:叛神、战神,又有所发展,而且趋向世俗化。笔者分析了蚩尤世俗化的原因,指出这种世俗化增加了蚩尤的恶神属性。蚩尤形象的出现对于传奇的结构、情节、人物刻画都有影响。  相似文献   

4.
唐传奇是古代小说发展的新阶段,虽然不能够列为科举的科目,但它是唐代士人在科举前显才逞能的重要手段。所以在唐传奇中,唐代士人非常自由地放松了礼教的束缚而展示了自我隐微的心理和细腻的情感。表现了唐代士人积极进取的乐观态度、追求女性美貌和诗才的审美心理以及对豪门世族婚姻的向往心理。  相似文献   

5.
"隐逸"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生存选择之一。从先秦到两汉,随着专制制度的逐步稳定和完善,士人们在隐逸动机、心态、精神面貌上有明显变化,经历了一个世俗化的过程。士人们在理想追求、生存原则等方面不断妥协与适应,使自身陷入了出入之间的价值困境。  相似文献   

6.
元代末年生活的世俗化和文化的多元性,极大拓展了士人的视野和胸襟,大多数士人主动逃离功名仕途,转而追逐风雅放情的生活,个性纵横。诗歌创作打破了元中期以来“盛世之音”的雅正,直抒性情,风格多样。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唐传奇李益、张生、荥阳郑生为个案,浅析了唐代士人既游于又高于市井这一人生轨迹形成的原因、对后世士人形象塑造的影响及其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8.
元散曲取材日常生活化、情感内容世俗化、语言通俗化,反映了元代士人对世俗生活的肯定和以俗为雅、极俗成趣、变雅为俗、炼俗为新的审美风格。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宋人传奇因为不如唐人小说之华美而且道学气息浓厚,而常常为人所诟病。其实宋代传奇也有其自身鲜明的特点和意义。由于作家队伍、士人心态、题材来源、创作手法、语言艺术的不同,宋代传奇在创作动机、思想内容、艺术格局、审美情趣等方面相对于唐代传奇有了重大变迁。我们不应该忽视宋代传奇。  相似文献   

10.
精怪小说由来已久,数量众多,成为小说中的一大类别.蒲松龄在精怪小说的创作中进行了多方面的艺术创新.创造出全新的精怪形象,使《聊斋志异》中的精怪小说达到了艺术上的最高境界。他对精怪小说的创新主要表现在:巧妙处理精怪形象身上的物性、神异性、人性的关系;赋予精怪形象高于人的品性;增强精怪形象的文化蕴涵;诗化精怪形象的生活环境:用趣笔.增强精怪小说的喜剧性:强化精怪小说的神秘描写,使小说产生强烈的神秘美。从而使精怪小说产生无穷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1.
As discussed by John Rawls, in a well-ordered society, a public political culture’s wide educational role bears the primary responsibility for developing reasonable individuals for the stability of a politically liberal society. Rawlsian scholars have also focused on the stability and enhancement of developed liberal democratic societies by means of those societies’ education systems. In this sense, one thing that is common to Rawlsian scholars’ and Rawls’s own understanding of the role of education appears to be a concern over the stability of a politically liberal society since it is highly dependent on the character of its citizens. Also, it is usually believed that a politically liberal account of education can be implemented in a developed politically liberal society. In contrast, this study discusses the possibility of implementing a politically liberal account of education in a developing liberal society that may become a developed liberal democracy under an overlapping consensus.  相似文献   

12.
墓志的性质在宋代普遍转向"传记文学",更多记载墓主的个人事迹和家族世系,本文通过士人文集中的大量墓志资料考察宋代士人的居乡生活。宋代西蜀文化发达、士人集中,在全国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故将考察范围集中在四川地区,将考察群体集中于致仕官员、落第士人、居乡隐士三类,他们的普遍特点是:文化程度较高,又曾任官,在地方上有一定的影响力,所从事活动丰富多样。通过考察以期进一步了解宋代四川地区士人丰富多彩的居乡生活以及与乡里社会密切的互动,扩大对宋代社会各层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鸦片战争前后和戊戌变法前后,京师学人的交游演为热潮。与清初学人文酒之会的潇酒闲适不同,此期的学人交游分别表达了以学问经世和以上书、组织学会来改良社会的时代诉求。鸦片战争前后,京师学人的交游既是学术交流一种方式,也是表达时势见解的一种手段。交游活动,或于名寺,或在学人私宅中。这一时期,学人交游之广泛,探讨学术、社会之活跃,对边疆史地研究的兴起起了推动作用。戊戌变法前后,京师学人主要以会馆为聚居地和活动中心,积极展开维新变法活动,组织公车上书,创办各种学会。康有为、梁启超成为京师维新学人的重要组织者,交游活动的政治色彩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14.
道德冷漠现象在当今社会中越来越常见,学者们对于道德冷漠的探讨也比较多。本文从经济学的成本角度对道德冷漠现象进行分析。分析道德冷漠现象中的机会成本,寻找到道德冷漠现象产生的原因,并试图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学说和当代社会中有关的法律条文以及社会中的案例,寻找到降低做好事的机会成本方法,进而改变人们的行为方式,减少道德冷漠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毛猿》是奥尼尔早期的代表作之一。在这部作品中,奥尼尔运用戏剧创作手法刻画了遭到破坏的自然以及被剥削的工人阶级,展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纯粹利益关系,表明整个人类已陷入生态危机的困境。而奥尼尔在剧中所表现出的对这一危机的思考:回归自然,建立公正公平的社会与生态马克思主义学者所提出的解决生态危机的观点不谋而合,表现了奥尼尔超前的生态意识。  相似文献   

16.
在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关系问题上,休谟、斯密、弗格森等苏格兰启蒙思想家接续了古典自由主义传统,凸显了市民社会先于国家的基础性地位与决定性作用,同时又汲取了孟德斯鸠有关国家对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政治洞见,充分肯定了在现代社会中政治权威与政治服从的重要性,克服了洛克式“社会先于国家”理念所潜在的政治边际化倾向,此外,与之后的黑格尔对市民社会与国家的褒贬不同,苏格兰启蒙思想家反复强调与申辩市民社会在伦理上是自足的,不需要国家的道德救济,相反视国家为不可缺少的恶,从而其思想理路又与黑格尔的“国家高于市民社会”迥异.  相似文献   

17.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xplanations suggested by language and educational policy scholars for the use of languages of wider communication in educa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Five explanations are discussed and critiqued, namely national integration, comparative cost,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elite closure, and the world-system; each explanation is driven by assumptions about the nature of society (functional or radical-functional) and the level at which ‘society’ operates (national or international). Too narrow an adherence to a particular configuration of assumptions may foreclose for scholars a broad understanding of the dynamics which inform language policy decision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相似文献   

18.
发生在1924年的广州商团事件在历史上曾被定性为反革命叛乱,因之在一段时期内此课题研究被学界所忽略。从1956年起,大陆学者从多个方面对这一事件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学界对商团事件的认识从对革命语境下的武装叛乱的简单化定性,发展到对国家权力真空与市民政治理念成长的关系、中国革命方式的转变乃至苏俄运作中国革命的国际因素的深层次思考。从对该事件的研究中可以看到,随着大陆改革开放的逐步推进,民国史的研究呈现出更多的新特点。  相似文献   

19.
国家和教育的关系,一直是教育的核心议题之一,也是近代中国争论不休的问题。本文以著名学者钱穆的著作为中心,考察钱穆对中国历代政学关系的看法。钱穆的主要论点是:中国社会长期存在一个社会自由教育的传统,历代政府对于民间私办教育多半采取优容态度。学术领导政治,更是中国历代政府的特色;学人的统治,从汉代以来形成中国政治的独特格局。在政和学的密切联系中,"道统尊于政统"、"师统尊于君统",又是宋明以来儒者的主张。立基于这样的文化传统,钱穆反对近代中国政府干预教育,呼吁应当给予教育独立自主的空间。钱穆的论述,显示出近代中国盛行一时的教育独立主张,不止是欧美思潮影响下的产物,也有其来自中国文化传统的源头。  相似文献   

20.
《国家课程》是英国全国性的基础教育质量标准,其涵盖5-16岁儿童四个关键阶段14门课程的标准及九个学业评价表现水平划分。为确保"标准"切实落实,推行配套的"国家测评",成立相应管理机构,制订出台相关问责章程,是支持这一系统工程顺利运行的必要措施。当前,英国基础教育质量标准体系在制订与实施,设计与编制,管理与问责既显示出特色又反映出问题,为学者持续探讨提供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