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围绕着汉字改革问题,国内外开展过几次激烈的讨论,但是至今也未形成统一意见。而早在1917年,孙中山先生就曾撰文,阐述了汉字的历史功绩、作用等,今天读之,我们觉得,对这场世纪之争,仍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汉字法律具有层次性、等级性和多形态性。早期形态的汉字法律主要表现为一种"客观式"的社会习俗认同,其性质主要体现为"社会性"和"工具性"。这给当代汉字改革和规划以启示:汉字的"实用性"先于"艺术性",汉字改革须尊重习惯和历史文化。  相似文献   

3.
汉字简化的现实并不能导致或验证汉字简化是汉字发展的必然规律的结论。自清末民初以来,颇多知名人士曾先后提出汉字改革的主张,有的甚至还提出应废除汉字,但并没有提高到"简化是汉字发展的必然规律"的理论高度。汉字在发展中,繁化、简化两种趋向并存,但在文改前,繁化一直呈强势,简化一直呈弱势。汉字不仅是语言的载体,保存了中华文明史,而且它本身就是文化,蕴含着古文化的大量信息。  相似文献   

4.
汉字改革是近些年来语文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搞拼音化还是保持现有的方块汉字模式,说法不一。本文将通过比较来阐明,汉字不宜拼音化,仍应保持原有的文字系统;改革可从减少汉字数量、简化字体、避免一义多字等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5.
古代的日本没有文字,日语中的汉字是从中国传入的。汉字在传入日本之后,其字音、字形、词义相应地发生了或多或少的变化。进入近代社会,汉字在日本经历了一系列改革运动。目前,汉字在日本的使用已基本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6.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走的是一条自己独立发展的道路,以表意为特征,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这就把汉字的改革提上了议事日程。汉字改革要适应社会文化的发展,必须有持正的科学态度。  相似文献   

7.
梁永国 《现代语文》2005,(8):10-11,26
自近代以来,关于汉字改革的呼声时有出现。虽到目前人们已经认识到汉字拼音化还没有显示出必要性和可能性,但汉字体系不科学、不实用,汉字难学、难写、难认、难记等观念,似已成为人们普遍的心理认同。这种观念不论对国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与使用,还是对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与交流都是不利的。因此,本文拟在语言学范围内,就几个问题,重新做一番比较,说明汉字体系的科学性、简易性。  相似文献   

8.
中国和日本是一海相隔的邻邦,无论在中国还是日本都广泛地存在着中日两国同字同文的看法,其实,中国和日本的文字差异还是很大的。日本汉字既有在字形上完全照搬中国汉字的,又有模仿中国汉字自创的,既有在含义上没做任何改变的,又有含义大相径庭的,既有模仿中国古代汉字发音的音读,又有日本固有的训读发音。通过对中日两国汉字的比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分析日语汉字。  相似文献   

9.
在<规范汉字表>研制的过程中,是恢复繁体字还是坚持简化字的争论再次热化,对汉字简化的怀疑论也再次提出.汉字简化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是几代爱国者和民主的追求者不懈努力的成果,也是语言文字现代化、国际化的一项重要措施.本文对汉字改革、汉字规范的历史进行了简要的概括,并说明在信息时代,对汉字规范不但应有正确的认识,还应有责任感和紧迫感.  相似文献   

10.
严文红 《考试周刊》2012,(46):24-26
日本汉字源于中国文字。在汉字传入日本之前,日本只有语言没有文字。汉字传入日本以后,不仅成为日本创造文字的基础,而且被吸收到日本语言和文字中去,与日本固有的语言和文字融为一体,成为日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本文对汉字对日语的文字、词汇、语音、文法等方面的影响进行简要的说明。  相似文献   

11.
以认知心理学中有关汉字加工的研究为基础,结合双语学习理论,对不同母语背景的日本学生和欧美学生在汉字语言识别方面的规律进行了实验研究,并依据错误趋向对汉字别策略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两种语言背景的学习者具有形声字和声旁意识,但日本学生对汉字的形音了产结要明显好于欧美学生,二者在汉字语音识别中采用的策略也有所不同,根据其汉字加工规律,提出了相应的汉字教学原则。  相似文献   

12.
汉字是中华民族的文字,它具有悠久的历史。不仅是中国人民思想交流的工具,在古代也对周边国家产生过重大影响。汉字传入日本后,日本人先是用汉字记载日语,后来又根据汉字创造了日语假名。因此,汉字从古至今都是日本语言文字不可分割的部分。日语中有大量的汉字词汇,这些汉字词汇从字形上看,大部分与汉语中使用的汉字词汇相同或基本相同,但从词汇意义方面分析,一部分词汇经过日本社会长期的使用已经变为日语词汇,与古代传入日本的汉字词汇本来的意义有了差别。这些词汇对于以汉语为母语的日语学习者来说,经常会产生误解和误用。因此本文试从汉语和日语对比的角度,分析比较日语中的部分汉字词汇与汉语的词汇的意义、用法。  相似文献   

13.
日本民族在吸收我国汉字的基础上创造了国字和和制汉语,在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成为表记日语的重要手段,与日本人的日常生活密切相连,反映了日本人的精神生活和民族性格,折射出日本汉字文化。  相似文献   

14.
汉字拉丁化运动已经搞了一百多年。这场运动是成功,还是失败?尽管汉字拉丁化运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的来说是失败了。失败的原因是犯了方向性的错误,我们应当机立断,承认失败,吸取教训,重新探索汉字改革的方向问题。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汉字传入日本后,至今已经历了种种变化而最终演变成今天日语的汉字。对日语汉字历史变化的研究可以进一步帮助我们了解日本的汉字,以及日本的汉字与中国的汉字存在的渊源。本文暂且分古代、中世、近世、近代、现代这五个时期,讨论每个时期的主要特色。文中的古代指的是大化革新以后的奈良、平安时代;中世指的是镰仓、室町时代;近世指的是江户时代;近代指的是明治以后;现代指的是二战以后。  相似文献   

16.
汉字历史悠久,汉字研究和汉字教学也源远流长。中国古代有举世无双的汉字学(中国文字学),近代以来,尤其是五四运动前后,又大量学习和吸收了许多国外的语言文字学理论,特别是1892年卢戆章《中国切音新字厦腔·一目了然初阶》揭开的近现代汉字改革运动,更是极大地促进了汉字研究和教学的发展。可是,历时近一个世纪、规模宏大、波澜壮阔、牵涉面极为广泛的汉字改革运动于1985年底审慎而又英明地降下“拼音化”的大旗,不管人们对汉字及汉字改革运动是“忆了千千万”还是“恨了千千万”,汉字研究、教学以及汉字改革时历史和现状都不能不引起人们深刻的理论反思。其中,“汉字落后论”作为汉字改革的重要理论支柱,作为汉字研究和教学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理论,影响巨大,几成不刊之论,可实际上却似是而非。  相似文献   

17.
几千年来,汉字在形体、笔划、结构、数量上,都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在汉字改革问题上,从来就存在着两种思想和两条路线的斗争。人民群众是汉字的创造者和改革者。历史上的法家,如秦始皇统一文字,对汉字改革也起了很大作用。儒家却极力反对汉字改革,攻击人民群众创造的简体字和同音代替字是“俗体”、“别字”。刘少奇、林彪一伙也是汉字改革的反对派,他们大肆散布“简化字吃亏”论,“普  相似文献   

18.
《大连大学学报》2018,(4):117-122
日本政府对人名用汉字的规定始于战后初期,由于相关限制同社会实际脱节,招致了民众的不满甚至诉讼,日本政府不得不对人名用汉字进行多次改订,最终于2010年确立了2136个可用于人名的常用汉字,常用汉字之外,截止2018年陆续确立了863个人名用汉字。战后日本人名用汉字变迁的背后是政府限制汉字政策同民众汉字情节的博弈,汉字的表意优势和信息化的助力使人名用汉字在日本不减反增,愈发重要,展现出强大生命力和影响力,日本人名用汉字的变迁过程对研究我国的人名用汉字政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丁瑞媛 《文教资料》2007,(13):88-89
每年的12月12日,是日本的「漢字の日」,日本汉字能力检定协会于该日公布日本“年度汉字”。这一汉字往往能概括反映该年的世态,并通过全国公开募集汉字的形式,加深了日本人对于汉字深远涵义的理解。本文试通过对2006年日本年度汉字“命”的介绍和分析,使读者了解一个全面立体的2006年日本社会。  相似文献   

20.
相同的日语汉字与汉语汉字的含义区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字是中国人发明的,后传入日本。这就决定了两国文字之间根深蒂固的必然联系,进而也为中国人学习日语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可是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许多初学日语的学生在阅读时常常望文生义,根据中国人的语言习惯来解读日语中的汉字。因此,在日语学习中走了不少弯路。笔者在这里不准备过多地强调中国人学习日语的优势,而在这里要费些笔墨谈一谈的是相同的日语汉字与汉语汉字的含义区别。为了加以区分,现对两国的汉字做一下命名,即将汉语汉字仍称为“汉字”,将日语汉字称为“漢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