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如今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十分广泛,它是一种十分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在课堂上这种"合作学习"的学习策略主要以"小组学习"的形式体现出来的,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沟通与交流,逐渐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在课堂上应用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能够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更能够促进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感情。教师应该通过有效的教学实践,推广合作学习在日常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这对于推进教育教学工作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正>"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利用师生尤其是学生之间的互动来促进学习,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多年来,广大教师对此已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认为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拉动课堂多向互动关系。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多向交流,激活了师生在课堂教学中参与教与学的积极性,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经国务院批准颁布的《全民健身计  相似文献   

3.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有效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成为历史教师关注和探究的话题。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教学策略,它一方面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思考,主动探究。另一方面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形成多纬交流与合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学习能力,形成良好的历史学习氛围。本文依托历史课堂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结合实际情况,探讨了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有效合作,高效探索"的方法路径。  相似文献   

4.
舒宏华 《成才之路》2021,(13):141-142
对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来说,应用合作学习属于一种较为科学有效的教学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可以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教师教学的质量,减轻教师教学的压力。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思考,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文章通过分析小组合作学习的未来规划,对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5.
陈艳 《考试周刊》2013,(52):56-56
<正>《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合作交流的学习形式是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课堂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新课标理念下的一项重要教学组织形式,在此与各位同仁商榷。  相似文献   

6.
廖雪玲 《成才之路》2014,(15):87-87
在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是课堂重要的学习模式,有效的小组合作能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因此,教师要抓住数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合作"契合"点,巧妙引入小组合作,从而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获得思维的启发。  相似文献   

7.
康永济 《考试周刊》2013,(48):81-81
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的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到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组织形式。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应重视合理编组、过程组织、师生互动、及时交流评价等方面。  相似文献   

8.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发展,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当代重要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通过小组合作,学生可以尽情发表自己的观点,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不仅能使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有效地进行交流,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结协作的能力,有利于提高课堂的效率。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9.
吕忠群 《考试周刊》2014,(98):136-136
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课堂改革逐渐加快脚步,课堂教学形式随着新课标不断渗入加强对"合作学习"的认识。在倡导开放式、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中,合作交流更有利于学生拓展思维和提高学习效率。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构建自主、和谐和愉快的课堂模式起着重要作用。小组学习活动不仅在师生、生生之间架起了交流的桥梁,更锻炼了学生之间合作与分享的思想品格。教师要结合教学实践不断转换教育理念,从而解决在历史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出现的问题,并且积极寻找解决策略优化课堂,确保学生在学习中"合作探究,实现双赢"。  相似文献   

10.
陆耀青 《科学教育》2006,12(5):17-18
教学是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往而实现的,传统的教学注重教师个体与学生群体间的师生交往,而忽视了学生与学生之间平等互助的生生交往。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协作互动及组际交流而达成学习目标并促进正向人际关系形成的教学方法。在当前的素质教育中,合作学习的引入可以解决“小班化教学”无法全面推广,统一目标难以兼顾个性发展,生生交往缺失等问题。为此,笔者在生物学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不断探索,取得了一些经验。现以《酶与新陈代谢》一课为例,谈谈合作学习在生物学教学中的实践与体会。1小组…  相似文献   

11.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信息多向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但是一些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认识不足,常常只在比较浅显的表面上展开,使小学合作学习存在许多问题。那么,如何帮助学生有效地进行合作学习呢?  相似文献   

12.
商海燕 《考试周刊》2009,(46):165-165
分层教学是指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特征和心理倾向,设计多层次的教学目标,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域”内得到充分的发展。本文作者尝试在高中历史的分层教学中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进行教学。将分层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变单一的师生交流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全方位、立体式的交流,从而使每个学生都可以参与教学活动.自由发表自已的见解和想法,使智能水平不同的学生也可以在小组中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与发展。  相似文献   

13.
陶晓俐 《华章》2008,(19):150-151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它能促进师生问的情感交流,增强学生之间的协作精神,拓展探究问题空间,提高学习绩效.小组合作学习如何融入小学数学教学,基本要求与实践途径怎样才能与教学相衔接,构成了本文的关节点.  相似文献   

14.
随着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得到发展,基于这种理念提出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教学中被广泛运用。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小组合作学习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学习活动,完成学习任务,对于提高学生合作、竞争意识,促进地理综合素养具有积极作用。本文分析了高中地理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曹洪山 《考试周刊》2011,(20):197-198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将班组授课制条件下学生个体间的学习竞争关系"改变为"组内合作、组际竞争"关系,将传统教学中师生之间的单向或双向交流改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把学生的个性探索与小组的合作探索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能利用不同的资源进行学习,以获得学习成就和正向人际关系的发展,增强团结凝聚力,实现小组长远的互相接受与关怀。  相似文献   

16.
陶晓俐 《华章》2008,(20):150-151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它能促进师生问的情感交流,增强学生之间的协作精神,拓展探究问题空间,提高学习绩效.小组合作学习如何融入小学数学教学,基本要求与实践途径怎样才能与教学相衔接,构成了本文的关节点.  相似文献   

17.
<正>小组合作式教学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围绕学习目标自主思考、主动设疑,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探讨、展示结果,使学主动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发现地理课堂上小组讨论合作学习这一环节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就此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与同行们共同商榷。一、小组合作式教学存在的问题自从地理教学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实际教学课堂中存在诸多问题,尤其小组合作讨论这一环节更突出,主要有以下问  相似文献   

18.
"小组合作学习"这一种教学形式是绝大多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用的方法。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对合作学习没有足够的理性认识,导致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流于形式,效果不明显。在课堂上,只有充分发挥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合作与交流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使"合作探究学习"不走入误区。  相似文献   

19.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习方式要有效化、多样化,而"小组成员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有效学习方式之一。"小组成员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或共同竞争的互助性学习。"小组成员合作学习"这一教学模式的应用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它不仅可以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更有效地进行交流,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相似文献   

20.
正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理念下重要的教学形式之一,它将传统教学的单调交流模式,转化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项交流,不仅使学生能进行平等地对话,有了更多的发言机会,还能够帮助学生建构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主体性,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本人结合教学实践,就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进行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浅谈三方面的体会。一、培养兴趣,促进主动学习教学过程应当是师生、生生之间多向交流、共同发展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