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作文一向被称为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可见其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但作文教学的现状却不容乐观,"作文难,作文难,一见作文心就烦"成了多数教师的同感,"老师,我喜欢上语文课,但就是怕写作文"也成了多数学生的心声。针对问题,我们应该采取的措施是:一、激发并培养学生对作文的兴趣和自信心  相似文献   

2.
作文教学的一贯做法,就是教师对学生作文的批改往往用自己的认识水平和写作水平去要求学生,动辄“刀削斧砍”,批得“体无完肤”,而留给学生自己修改的余地却很少,使得学生误以为自己只管作文,修改是老师的事情,作文的修改权完全由教师垄断了。这样的结果,就是助长了部分同学作文草草成篇的坏习气,写完之后不再看一看。这样,就使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位,他们的修改能力、写作能力都处于停滞状态。新课程的实施,也为作文教学带来了革新。它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作文的自主地位,鼓励学生参与作文评改。  相似文献   

3.
生活是五彩缤纷的,同样每个人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也会因人而异。“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在作文教学中一千个学生为什么就不能有一千个生活呢?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有些教师的作文指导仍坚持冲着分数而来,猜题、套题,甚至默许、引导学生胡编乱造,这样久而久之,学生作文成了为教师而写、为应试而作,  相似文献   

4.
生活是五彩缤纷的,同样每个人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也会因人而异。“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在作文教学中一千个学生为什么就不能有一千个生活呢?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有些教师的作文指导仍坚持冲着分数而来,猜题、套题,甚至默许、引导学生胡编乱造,这样久而久之,学生作文成了为教师而写、为应试而作,  相似文献   

5.
戴志梅 《语文天地》2012,(20):61-62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要想写出高质量、有情趣的作文,教师的正确引导不可或缺。引导得当,则能有效激发学生写作兴趣。近年来,受考试成绩制约,初中语文教师对于作文教学带有严重的功利化思想,作文教学往往会直面"考试",把考场作文的高分数视为终极学习目标,为了"分数"而"作  相似文献   

6.
黄小英 《考试周刊》2013,(49):49-49
<正>作文是小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体现。然而一直以来,面对作文,许多学生不是抓脑袋,就是咬笔头,不知道如何下笔,脑袋一片空白,而教师也紧皱眉头,不知如何教才能使学生学会该怎样写,写些什么,作文成了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中的"拦路虎",让人望而生畏。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要明晰新课标对作文教学的要求,改进作文教学方法,努力提高学生的作文能  相似文献   

7.
作文难,评改作文更难。多少年来,"精批细改,全批全改"成了衡量中小学语文教师工作能力和态度的重要标志。学校和家长也都认同此理,认为只有这样做的语文教师,才是最认真、最负责、最优秀的教师,而处在风口浪尖的语文教师却叫苦不迭,将学生的作文圈点成"满堂红",累死累活不说,学生的作文水平并未见多少起色。其实,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人们的认识问题。长期以来,作文教学中教师常常比较重视指导学生如何去写作  相似文献   

8.
正作文批改,很久以来一直是困扰着我们语文教师的一个问题。学生写作文,教师改作文,似乎是天经地义,不可动摇的。不少学生文章一写好,从不检查、修改,有的甚至连最后一个标点符号也不写上,一交了事,让教师去修改。而教师呢?一大堆的作文本,评呀、改呀,煞费苦心,不少可由学生自己改正的错别字和病句,也要教师去修改,难怪批改作文成了语文教师的沉重负担,结果呢?花的时间很多,可收获不大。本子发下以后,学生一看分数,就束之高阁,教师的千辛万苦就这样付之东流。这种"写作文是学生的事,评作文是教师的事"的想法和做法,是片面的,它丢掉了  相似文献   

9.
仲蕾 《考试周刊》2013,(38):55-56
<正>我们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常听到学生这样感慨:"写作能力是最难提高的,每次考试作文写好写坏分数差不了多少。"不时听到老师们这样抱怨:"作文作业最难批改,每次花很大的力气写评语,可学生拿到作文看一眼就放到旁边,总也没有多大的改变。"师生都很头疼作文的原因,其实是没有把习作者也就是学生自己放到写作主体的位置上。因此,学生被动地接受老师的修改,而老师批改后的作文又成了被宣判死刑的囚犯,没有重新来过的机会。学生每次习作都没有太大的改变,越写越没信心,而老师越批越没希望,久而久之,写作便成了恶性循环,成了语文教学中的痼疾。  相似文献   

10.
传统的作文教学对学生的主体性有所忽视.在考试指挥棒有力地挥舞下,作文教学已和其他方面的教学一样,在某种程度上被异化了.作文不再是衡量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标准,而只是作为考试内容的一部分,它的所有意义和价值全体现在分数上.从而在具体操作巾把学生的那种认识生命、表现生活的创造性劳动降格为教师控制下的单调死板的知识技能的迁移训练.久而久之,学生惧怕作文的心理形成了.  相似文献   

11.
作文教学一直是高考语文复习备考的重中之重,但面对纷繁庞杂的作文教学体系和江苏高考历年来颇具思考深度的作文试题,许多一线教师往往力不从心,甚而束手无策;学生也举步维艰,难以应对,"闭门造车"、"无病呻吟"的现象依旧存在。如何提高高三作文复习的效率,让师生们不再望而却步成了当务之急。《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其核心在于对生活、社会、人生等的体验、感悟和表达,做到"我手写我心"。还指出"写作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  相似文献   

12.
作文讲评课是作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命题、指导、批改等环节的归纳、总结和提高,是写作指导的延伸和补充。就当前的小学作文教学而言,不少教师普遍注重学生写作前指导,忽视写作后作文讲评课的组织,认为学生作文评改能力弱,组织学生评改作文费时费力又无功,教师自然而然地成了作文评改活动中的主角,成了学生写作活动中的"裁判员""终结者",把作文讲评课上成了教师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独角戏",他们或谈成绩,好文章读几篇;或说缺点,对差习作批评几句……导致作文讲评课上主体失落,目  相似文献   

13.
作文教学向来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而作文评改教学又是制约语文教学发展的瓶颈。笔者从随堂听课和与教师的交谈中发现,一般作文教学的模式为"教师指导—学生写作—教师批改—教师讲评"。教师评改往往耗费大量的心血,然而作文发下去后,学生只关注几句评语,如果评语不讲求技巧,不是平等沟通,学生往往看后心灰意冷,收效甚微。教师长达七八小时的批阅成了出力而无所收获的过程。有的教师把个人思维方式强加给学生,用自己所喜好的文  相似文献   

14.
作文评价是作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传统作文教学一般是学生把作文上交,由教师一对众地逐一阅读批改,有的还"精批细改",然后交还给学生.教师成为作文评价的主体和主导,处于主动地位,学生是被动者.在作文过程中,学生只是理解教师所传达的作文要求并依此要求完成作文,其他的事概不过问,最多也只是关心一下分数而已.这样的评价过程显然是有缺陷的,是与新课程改革的精神相悖的.  相似文献   

15.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而言,一直是教与学的重难点,而面对中考作文分数加大的趋势,我们很有必要一起来探究这个令师生头痛的问题,一方面提高教师作文教学水平和学生作文素养,另一方面也为了大面积提高中考的成绩和质量问题.  相似文献   

16.
余俊 《教学月刊》2013,(8):34-37
一、问题的提出关于作文批改,通常是教师一支笔说了算。一般情况下,教师总是抱着修改或挑毛病的思想来对待学生的作文,总是站在成人的角度,以成人的眼光、成人的尺度去评价学生的作文。学生的劳动成果成了教师指责的对象,这样极大地挫伤了学生作文的积极性,久而久之,本应丰富多彩的作文教学活动,却让学生感到乏味,学生怕写作文,作文教学失去了应有的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往往成了这么一个过程,教师出题,让学生自己做,而学生的作文,由教师修改,这是理所当然的,许多教师花大量的时间、精力去对学生的作文详批细改,而学生并未用心,有的甚至面对“满篇朱批”不屑一顾,结果是教师枉费心机,学生还是掌握不到作文的巧妙,也很难有所长进。叶圣陶先生说过:“能不能把古来的传统变一变,让学生处于主动地位呢?  相似文献   

18.
审视当下的中考作文复习教学,许多师生大都在"升格作文""满分作文"上下功夫,形式主义训练充斥作文课堂,致使学生作文多了匠气,少了灵气;多了雷同,少了差异;多了范式,少了创新。作文的本质已异化为对分数的逐求,少了生活的气息、生命的灵性。  相似文献   

19.
修改作文是作文教学的重要一环。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学生作,教师改”,教师为改好一篇作文可谓是花尽心思,而学生却收益甚少。之所以会形成“学生作,教师改”的局面,是因为教师对学生的能力认识不够。教师总用自己的认识水平和写作能力要求学生,作文修改权完全由教师垄断了。其恶果是助长了某些同学作文草草成篇的坏习惯,有的写完之后不再看一看,  相似文献   

20.
正作文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但是小学生作文质量差、写作速度慢是当前普遍存在的现象。这里主要有三方面的问题:一是学生写作"无米下锅";二是作文训练过程粗疏;三是教师作文批改任务繁重,且对学生的作文改进收效不大。作文教学成了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习作成了学生望而生畏的科目。有鉴于此,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要树立新的作文教学理念,转变传统的作文教学观念,认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