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到映秀,到震中映秀,这是我在这次抗震救灾报道的第一个大目标。但是到映秀的想法并不容易实现。  相似文献   

2.
《新闻天地》2008,(6):38-38
20岁的蒋雨航在映秀高速公路收费站工作,地震发生时,他刚回到映电宾馆4楼的宿舍洗完澡准备睡觉,突然他感觉到床在剧烈地震动,当他睁开双眼准备弄清发生了什么事时,天花板已经从天而降。当他清醒过来,四周已经陷入了一片黑暗。他感到全身酸痛,但不知道自己到底哪里受了伤,整个身体除了下半身能勉强挪动之外,上半身根本无法动弹。他努力地挪动着身体,终于挪到了一个可以移动的微小空间,当时他所能做的惟有静静地等待救援。  相似文献   

3.
到映秀,到震中映秀,这是我在这次抗震救灾报道的第一个大目标.但是到映秀的想法并不容易实现. 5月15日9时许,我已经走到了都江堰的紫坪铺大坝,从这里再向里走将失去一切通汛信号,此时往映秀方向行走的人已经很少.  相似文献   

4.
张小雪  沙亮 《出版参考》2007,(12):11-11
鉴真大师刚刚遁人空门时.寺里的住持让他做了谁都不愿做的行脚僧。一天,日已三竿了.鉴真依旧大睡不起。住持很奇怪.推开鉴真的房门.见床边堆了一大堆破破烂烂的瓦鞋。住持叫醒鉴真问:“你今天不外出化缘,堆这么一堆破瓦鞋做什么?”鉴真打了个哈欠说:“别人一年一双瓦鞋都穿不破,我刚剃度一年多.就穿烂了这么多的鞋子.”  相似文献   

5.
梅益同志在2003年9月13日永远告别人世,倏忽过去一年了。从1946年6月开始,我就在他的领导下工作,风雨沧桑半个多世纪,往事桩桩、件件,特别是在国民党统治的心脏,在危险的环境中并肩战斗的情景,是我永生难忘的。一年来,他那鲜活的形象,经常映现在我的眼前,我总是默默地祝祷:“梅益同志,你走好啊。”  相似文献   

6.
2008年5月15日下午4点多,震中映秀河滩上,从成都冒险飞来的直升机空投下一批战士,而王晓晖就"混迹"其中.半小时后,他出现在漩口中学断壁残垣下做直播的同事面前."给你们带了睡袋、电池,还有烟."他说,"快歇歇,我替你们盯会儿."几分钟后,记者王晓晖开始连线发稿……汶川地震发生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一时间在成都建立了最早的前线报道指挥部,王晓晖任总指挥.身先士卒,是王晓晖管理思路的核心.  相似文献   

7.
他是一个特立独行的摄影师,他所做的是在一堆又一堆光鲜、炫目却刻板、缺乏生气的巨星形象里,找出他们各自真实的模样安迪·格慈的食指总是放在快门上,无论他是在和拍摄对象交流、闲谈,还是已经正式开拍。"你永远也不知道你想要的  相似文献   

8.
黄兵 《新闻世界》2006,(4):30-31
将牛骨煮出时尚的味道 6年前的一天,在武汉市蔡甸区新农街开牛肉面馆的毛晓林排队购买牛肉时。突然发现了一个“秘密”:在屠宰场一个不为人注意的角落里,堆着高高的一堆牛骨,每根牛骨上都残留着鲜红鲜红的牛肉,好像要被扔掉似的。他顿时灵机一动:何不在牛骨上做一做“章”,让它变成一种人见人爱的吃食呢?  相似文献   

9.
《四川档案》2010,(3):17-17
经过短短100余天的抢救,因“5·12”汶川特大地震受损的汶川映秀档案终于与世人见面。  相似文献   

10.
《声屏世界》2007,(1):41-41
前不久我去做一个消防官兵救火牺牲的报道.怎么才能做到感人呢?虽然采访到了两住烈士生前的战友和家属,可是没有寻找到可以感人的点。一个战士无意中告诉了我其中一位烈士的QQ空间。晚上我打开了他的QQ空间,看得出他从小就有做军人的志向,蓝色的背景、穿军装的照片。就连QQ秀也是穿着军装的卡通人物……就在准备关掉这个页面时,一则留言板里的日期吸引了我:10月19日,正是采访的当天!  相似文献   

11.
看进去     
最近老有人议论一个姓冯的厨师,当然,主要是说他的晚饭(夜宴)。比如说,他的晚饭中看不中吃啊,拿了好材料却不知道怎么用啊,吃饭时有多少人笑了多少次啊……也难怪人家冯厨师发怒,这些人是不知好歹了些,你没用心吃,没看进去,怎么能怪厨子手艺不好,没好好做呢?  相似文献   

12.
《四川档案》2008,(3):55-56
5月12目14时28分,茂县档案局局长张树平正行驶在汶川至映秀的大堤大桥处,突然感到汽车左右摆动,好像轮胎掉了似的,根本不听使唤。抬眼一看大地在动,整个山坡像大海水波一样“活了”,绿色的植被变成了裸露的岩石,岩石又像筛子筛粮食一样,由整体变成个体,汹涌着向山下滚来。张树平猛然意识到大地震发生了,  相似文献   

13.
何承伟,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上海文艺出版总社副社长,兼《故事会》、《旅游天地》、《秀》杂志主编,中国期刊协会副会长。曾荣获第二届全国百佳出版工作者,第七届中国韬奋出版奖,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优秀个人奖的获得者。 上海文艺出版总社是一家拥有8家出版社,29种杂志和2份报纸,每年出版2千多种图书的以文学艺术出版物为主要特色的专业化、集团化的新型出版机构。担任该社副社长的何承伟,1974年从崇明农场回沪,分配进了上海文艺出版社,30多年来,他与他的同事共同创造了享誉国内外的“故事会神话”;他编辑,策划、主鳊了《中华民族故事大系》《话说中国》等上百种优秀图书;近几年他又创办了《秀》《旅游天地》等多种时尚杂志,取得了不俗成绩,下个月一本全新的中老年杂志《金色年代》即将问世;他摸索、总结出一套较为系统、见解独到的出版理念,成长为全国著名文艺出版社的当家人。为什么他能做一件成一件。其中有什幺奥妙?他的一些办刊理念和做法,对今天我们创办新媒体。新业务有什么启示?为寻找答案,最近我们采访了何承伟副社长。  相似文献   

14.
如果有人在大街上给路人散发某人的不雅艳照,许多人可能不敢伸手,因为他怕耶照片日后引来一堆不该有的麻烦,比如,被配偶抓“小辫子”,或被人密报单位领导——拿了那东西铁证如山啊……然而,如果是在互联网上,大家就没有什么顾忌了。  相似文献   

15.
在日常生活中,只要我们有敏锐的洞察力,时时处处做有心人,善于发现和捕捉新闻信息,基层通讯员同样能写出有可读性的新闻稿件。《为了一千多名藏族群众》就是从闲谈中捕捉的。今年6月7日,在上班的途中,碰到生计部曹主任拿着公文包在映电花园门口,便热情地与他打招呼,闲谈中得知他将带队到甘孜州雅江县送赈灾捐款。他这一说,激发了我的新闻灵感,立即意识到这是一条有可读性的新闻。一周之后,曹主任一行从雅江县回来,我立即对此事进行了采访。此间,我又查阅有关资料,并精心筛选了素材。写作时,曾一度为作品的开头煞费苦心,一…  相似文献   

16.
卧龙保护区至今险情不断 从汶川县映秀镇至卧龙保护区45公里的路,面包车走了5个多小时.车在行进时,前方右侧的山上突然滚下几块石头,司机急忙刹车.快到耿达乡时,道路又被一块滚下的大石头堵住.2009年4月22日,记者在这条路上遇到了两次险情.映秀到卧龙保护区的直线距离仅10公里左右.汶川地震发生后,卧龙保护区的山谷里形成了5个堰塞湖,大部分公路被泥石流掩埋.虽然去年11月公路已被打通,但映秀的司机仍不愿来这里.  相似文献   

17.
泥泞留痕     
鉴真大师刚刚遁入空门的时候,寺里的住持让他做行脚僧,就是干外出化缘的活。这几乎是人人都不愿意干的苦差事。有一天,日已三竿了,鉴真依旧大睡不起。住持很奇怪,推开鉴真的房门,看到床边堆了一大堆破破烂烂的鞋。住持叫醒鉴真问:“你今天不外出化缘,堆这么一堆破鞋做什么?”鉴真懒洋洋地打了个哈欠,愤愤不平地说:“别人一年连一双鞋都穿不破,我刚剃度一年多,就穿烂了这么多的鞋子。”位持一听就明白了弦外之音,微微一笑说:“昨天夜里落了一场透雨,你随我到寺前的路上走走看看  相似文献   

18.
《美国国家地理》做过一期印度专题,有张照片是个酒鬼一头扎在树窝子里昏睡,旁边是堆刚刚呕吐出的秽物。图片说明让人印象深刻:“此刻,他离神更近一些!”  相似文献   

19.
军训     
这是我第一次真正地接触军人,体验军人的酸甜苦辣,我为有一段这样的生活经历而骄傲。 教官来了,黑黑的、壮壮的,半新不旧的大盖帽,半新不旧的军装,半新不旧的解放鞋。这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军人形象离我们的想象太远了。 “立正──都站好了,不准讲话!” 他挺着身板,板着脸,操着一口让人感到很地道的军人口音。“吧啦吧啦”说了一大堆“不准”,差点没把我们都吓趴下。 首次见面他只不过让我们见识了“人不可貌相”。可六天的短暂与漫长,他却让我们懂得普通与不普通并不能一锤定音。 “你们的立正姿势啊!我真不敢恭维,没挺胸的…  相似文献   

20.
2006年5月25日,家住吉林省延吉市小营镇新农村的苏庆财夫妇接待了一位特殊的客人,听着他说话的声音,看着那张熟悉的脸,苏庆财一眼就认出他正是自己10年前捡到的4万元钱的主人。当两双手紧紧地据在一起的时候,他才有些不好意思地说:“大哥,这事俺们做得不光彩,太对不起你了,太对不起了!”而这个中年男子则同样激动地说:“兄弟,你千万别这么说,当年我态度不好,是我对不起你啊!”“你放心,钱在公安局里,我会证明失主就是你!10年了,这4万元钱早就应该还你了啊!这些年它就像一座大山一样压着我呀!”[编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