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本文通过考察"本质真实"论的含义及其主张,可以看出它的产生与兴盛有着特殊的时代背景,揭示出"本质真实"论在理论上的不科学性,以及给新闻传播实践带来种种弊端。"本质真实"论的实质是政府、政党对新闻传播进行调控的一种策略。"本质真实"不应成为新闻媒体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以互联网、手机应用为代表的新媒体的迅速崛起,给传统媒体,尤其是报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相关调查显示,自2005年起,许多品牌大报营业额节节衰退,广告实际收入也大幅下滑。对此,传媒界忧心忡忡,"拐点论"、"寒冬论"、"消亡论"、"周期论"纷纷甚嚣尘上,而2008年的金融危机更是让原本就步履蹒跚的中国报业雪上加霜。不过,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有时候,看似绝境的所在往往能孕育出新的起点和机会。根据国家工商总局此前发布的数据,  相似文献   

3.
先秦诸子传播理论体系构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诸子传播思想对现代传播理论构建的意义在于提出了传播理论构建的"整体性"观念、交互主体性,以及中国传播理论的基本范畴:心、相、言、意。先秦诸子传播理论内容大致包括传播主体论、传播动机论、传播内容论、传播方法论和传播技巧论。  相似文献   

4.
超越形式法治论:中国行政法治路径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法领域的"新行政法"和"实质法治论"的理论探讨确实构成了对传统的"形式法治论"所立基的"依法行政原则"和"司法审查原则"的有力挑战,通过将"民主"接纳入现代行改过程和司法过程,共同提出了行政法治的"民主化"命题,这就提供了中国行政法治"包容性增长"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柴跃胜 《视听界》2014,(6):59-61
"新闻民工"一词近年来逐渐蔓延于媒体人的自我表述中。本文把脉"新闻民工"论之困与惑,探索"新闻民工"这一生存状态与精神状态下的媒体创新管理,从媒体评估考核体系、用人机制的革新等问题入手,求解告别"新闻民工"悲观论、重塑新闻记者职业尊严和荣誉感的举措。  相似文献   

6.
"文明扩展"论是十九世纪末美国对中国实施"门户开放政策"的理论基础,本文着力探析美国的"文明扩展"对中国造成的影响及反响。  相似文献   

7.
虚拟演播技术因其特殊的系统构建、工作原理,在实践应用中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本文通过麦克卢汉的三个重要媒介理论"媒介即信息"、"媒介即人的延伸"、"热媒介与冷媒介",从"术"到"论"的层面对虚拟演播室做简单分析,并得出相关结论。  相似文献   

8.
总之,在犯罪论体系之争的问题上,"陈瑞华教授主张本土主义、反对移植主义"之观点,这要么是对引文的误读,要么是陈瑞华本人不小心犯的一个错误。这种"事前判断的价值立场",违反了他坚决反对的"泛道德主义"、"泛政治主义"。  相似文献   

9.
陈守湖 《新闻窗》2013,(3):53-54
对于时下国内的都市报来说,时评已经成为其核心新闻产品。国内主要的都市报皆开设有独立的评论版,版次位置显著,影响不断扩大。时评对媒体的主流化建设、品牌塑造、竞争力涵育等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观点即新闻一般认为,中国都市报的时评热始于《南方都市报》。2002年3月4日,《南方都市报》率先在全国综合性日报中推出了每天一个版的时评版。2003年4月2日,增为两个时评版,分为"社论版"和"个论版"。2004年3月1日改版,变成了"社论"和"来论"两个版。  相似文献   

10.
基于对报纸未来的忧患意识,西方"报纸消亡论"思潮出现并弥漫开来。本文梳理了"报纸消亡论"的提出及其背景,呈现围绕其展开的种种争论并进而对其进行深入辨析,发现该思潮的出现及其引发的争议皆以网络对报纸的影响作为探讨的关键,且存在过分倚重网络的技术层面的嫌疑。笔者认为,应从技术主义和人本主义相结合的层面,综合性地考虑报纸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1.
万春 《大观周刊》2012,(7):141-141
“灌输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基本原理。"灌输论"实际上是一种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理论与革命实践关系的理性认识,是一种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在新时期如何正确理解和运用"灌输论",提高灌输的效果达到灌输的目的,这些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图书馆学通论》从"史、法、制、论"4个方面阐述了中外图书馆史和图书馆学史,现代图书馆,图书馆治理、制度,从认识论层面论述了现代图书馆理念,在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想指导下,论述了图书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该书从形式到内容,标新立异,在"史、法、制、论"等方面有许多创新之处。但该书在图书馆学理论中关于"反本质、反基础、反整体"的思想值得怀疑和商榷。而且作为教材,该书共性不足,个性有余,应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下,按"教材"的规则进行修订完善。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菲律宾人质事件媒体责任论进行分析,指出以电视为主的媒体在对重大公共安全事件进行现场直播时要充分考虑其报道方式对事件本身的解决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现场直播应在"有为"和"不为"间有所取舍。媒体从业人员应科学辩证地理解而非不加限制地滥用"新闻自由权"和"公众知情权"。媒体的商业利益不能独立于社会道德责任之外。  相似文献   

14.
"被时代"是时下流行的社会现象与大众传播事件,其出现绝非是偶然和荒谬的。本文借助传播学发展史上的"魔弹论"观点,从传播过程各要素呈现强弱对比的态势、大众传播媒介发展对受众心理的影响、大众传播是其本时代社会背景折射三方面,对"被时代"现象进行了另角度解释,以探究其深层原因和内在规律。  相似文献   

15.
刘秋尧 《大观周刊》2011,(50):25-25,15
《物不迁论》是我国后秦僧人僧肇所作的一篇关于事物存在状态的论文,在中国佛教哲学史上特别是佛教的现象论方面占有重要地位。《物不迁论》同他的另外三篇论文:《不真空论》、《般若无名论》、《涅槃无知论》一起被学界公认为是深切把握了佛教般若"空"观学说的重要理论,对于佛教中国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自然,在中国哲学史上,《肇论》是不可忽视的研究对象。本文则试图探究《物不迁论》的内涵。  相似文献   

16.
朱贵玲  张捷 《图书馆论坛》1996,(5):77-77,21
图书排架探析──兼与“图书排架号论纲”一文商榷朱贵玲,张捷(天津大学图书馆)贵刊1994年第1期发表的陈一阳先生所撰*图书排架号论纷"一文(以下简称"陈文"),提出了有关图书馆业务管理非常值得重视的一个问题,读后颇受启发.本文除了对陈文的某些提法有不...  相似文献   

17.
王一戎 《新闻世界》2014,(5):310-311
"喉舌论"的提出并非新闻理论的逆生长,恰恰相反,我们对新闻的道德期许需要纠正。唯有拓宽新闻的定义,新闻学的发展前景才会随之变得更加广阔。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媒介生产社会学中"社会建构论","框架理论"等理论基点出发,以"被就业"这一源起于网络帖子的事件报道过程为例,用观察与体验的方式记录并考察传统媒体的运作对网络舆论的建构与重塑。  相似文献   

19.
王树人 《档案天地》2012,(8):8+10-8,10
我珍藏的这本《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是1980年2月下旬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为前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刘少奇同志彻底平反后,同年3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的(黑龙江人民出版社重印,1980年3月哈尔滨第2次印刷)。时至今日,我之所以把这本刘少奇同志所著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直珍藏了32年多,这得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说起。1966年5月,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爆发"时,我正在高中一年级读书。随着"破四旧,立四新"运动从大城市向乡镇的延伸,  相似文献   

20.
模因论是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模因仿照基因而得名,通过语言复制和传播,同时也推动了语言的发展。互文性泛指一个文本对其他文本的指涉现象,是语篇形成的一个基本特征。语篇互文的过程正是模因的自我复制过程,模因是互文性得以发生的酶源。本文从模因论和互文性视角,对近年来在新闻媒体报道中曝光率比较高的"××门"现象进行了比较分析,探讨了"××门"互文性的模因特征、类比效应及其引发的互文联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