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0 毫秒
1.
在教《项脊轩志》时,我叫学生在“一、二、三”三个数字后各加上几个字来概括章的基本内容。学生普遍认为用“一间书房,两种情感。三位亲人”概括比较合理。  相似文献   

2.
《聊斋志异》营造了一个亦幻亦真的狐鬼花妖世界,同时也是爱情的百花园。《聊斋志异》中的爱情可以用两个词来概括“色授魂与”与“颠倒衣裳”。结合晚明社会基本状况和文学思潮,始可更深入地解读《聊斋志异》中的爱情观。  相似文献   

3.
在教《项脊轩志》时,我叫学生在“一、二、三”三个数字后各加上几个字来概括章的基本内容。学生普遍认为用“一间书房,两种情感,三位亲人”概括比较合理。 而有一个学生提出将“一间书房”改为“一个男人”更好,引起了课堂里短暂的喧闹。我马上意识到这是从生活情感视角进行的独特概括。于是,我问学生:“你为什么不说‘一位作’。而要说成是‘一个男人’?”该生一时语塞。众生纷纷说归有光本来就是个男的。我在肯定了“一个男人”的概括很有价值的同时建议将这个话题放在后面探讨。在还原具体语境、感知人物、体会情感、把握主旨后,我和学生回到“一个男人”的引导和探究上。  相似文献   

4.
傅丹 《中文自修》2007,(3):28-30
《十面埋伏》和《霸王卸甲》两首曲子都是根据公元前202年,楚汉在垓下决战时,刘邦用“十面埋伏”的阵法击败楚军这一历史事实概括写成的。  相似文献   

5.
《一面》是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二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在教学中如果巧用数字来分析课文内容,不但能使学生掌握课文内容,而且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面》的内容可用数字概括为:一面,两本书,三次肖像描写,四年后的回忆,五种称呼,六次写瘦。具体含义如下:“一面”:指“我”和鲁迅先生在内山书店的一次偶遇。作为标题,它既概括了文章的内容,也可看到这次会面给“我”印象之深,暗示“一面”对“我”产生的影响深远。“两本书”指《铁流》和《毁灭》,这是“我”和鲁迅先生能有一面之缘的引线。鲁迅先生曾认为:“这两部小…  相似文献   

6.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有十三篇提到了贾谊,其中《哀吊》《体性》《才略》三篇都用“清”字来评价他.贾谊之“清”既在于他散文辞赋的语言、风格之中,更在于他的内在人格之中.刘勰对他的评价还是恰当的,用一“清”概括出了贾谊的“性”、“才”、“文”的特质.  相似文献   

7.
张衡受《太玄经》思想的启蒙,对于自然、宇宙、天文的研究有浓厚的兴趣。张衡在他的天文学著作《灵宪》中明确提出了“浑天”学说,其中用“道根、道干、道实”来论述宇宙的起源、发展,“阙中惟虚,阙外惟无”称谓“溟滓”,用道根来概括;第二阶段各种不同物质性元气不断运转,混沌不分,称谓“庞鸿”,用道干来概括;又经过相当长的时间,这团元气清浊分离,天形成于外,地形成于里,天地构合精气,生育万物,称谓“太元”,用道实来概括。道家哲学关于宇宙的起源的论述是张衡天文学著作《灵宪》的主导思想。同时,道家哲学豁达开朗的生死观,尖锐透辟的“人情之察”,不计名利的价值取向,在张衡的文学作品之中也有充分地体现,如“何道真之淳粹兮,去秽累而漂轻。”“谅天道之微昧,追渔夫以同嬉。超尘埃以遐逝,与世乎长辞”等等,都体现了道家精神风骨。  相似文献   

8.
技法与大法     
管建刚老师在《理想的风筝》一课教学中,将阅读教学的重心从解读“写什么”转向探究“怎么写”,从“字”“词”转向“句”“段”“篇”。让学生概括文中四个故事的主要内容。这是一项阅读能力的训练,却不是教学的目的所在,概括的背后是明了“用故事来写人”的道理,学习作者写作的技巧——  相似文献   

9.
一、依“标”据“本”,引导学生享受名著阅读的乐趣 1.用课本做引线,引发学生阅读原著兴趣 首先利用课文抛砖引玉。《语文课程标准》在“阶段目标”“教学建议”“评价建议”以及“课外读物建议”中对名著阅读教学都作了明确具体的规定。苏教版初中阶段“名著推荐与阅读”要求学生阅读的名著有:《汤姆·索亚历险记》《西游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水浒传》《格列佛游记》《朝花夕拾》等,体裁涉及童话、小说、散文。  相似文献   

10.
曾经看过北京特级教师宁鸿彬老师上的《皇帝的新装》的课堂实录,真是朴素又精彩。第一课时,只有三步。第一是“打开书,准备读课文”,于是抽几位学生连接起来把课文读了一遍;第二是在第一步时就提出的,要学生边听边思考“一个……的皇帝”的问题,把省略号部分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第三步也是以第一步为基础,要学生用一个字概括全文的故事情节。宁老师以“读”为前提的三个步骤,看起来毫无特色,但却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根本。[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中学生应“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考试说明》对文言文阅读要求具有“分析综合”能力.包括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相似文献   

12.
鲁洁教授曾用四个字来概括德育理念的变革,那就是“回归生活”。其实,“回归生活”也是这次课程改革中所有课程共同追求的目标。正是基于这种以生活为本的理念,《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不是按照过去那种学科逻辑的体系而是按照现实生活的逻辑来构建的。《品德与生活》  相似文献   

13.
打开书,读!     
重翻北京八十中语特级教师宁鸿彬老师上《皇帝的新装》的课堂实录,再一次叹服于宁老师精到而朴素的课堂设计。第一课时,只有三步,第一是“打开书”“准备读课”,于是抽几位学生接起来把全朗读一遍;第二是在第一步时就提出来的,要学生边听读边思考“一个……的皇帝”,把省略号部分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第三步也是以第一步为基础,要学生用一个字概括全的故事情节。  相似文献   

14.
语文的智慧     
郜书萍 《山东教育》2011,(12):24-25
“一石三鸟”学古诗 这节课学习《题西林壁》这首诗,我利用简洁的粉笔画在黑板上画出了山峰和山岭,很容易就让学生理解了诗句的内容。当结合生活实际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所蕴涵的哲理时,霍达用了成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来概括,接着史振举了下棋与观棋的例子,说下棋的两个人往往是“当局者迷”,  相似文献   

15.
《左传》以“君子日”的形式提出了“《春秋》五例”,即“《春秋》笔法”的内涵,开了学者研究此理论的先河。在考察孔子“笔削”《春秋》及《左传》传《春秋》之后,便能全面地认识“《春秋》笔法”属辞比事的基本原则和价值判断系统,并能准确概括它的寓褒贬于一字之间的总体特征。  相似文献   

16.
曹旭 《新读写》2008,(5):53-53
首先,两篇文章题目都很好。 《秋思》是“在秋天里思念”的意思,这是从古典诗词中概括出来的,虽然前人用过,但仍然很凝练,很耐看;《读山》,则是现代流行组合,很新颖。以前一般说“看山”,不说“读山”;但对“读”字内涵活用的今天,大家喜欢用,社会上“读——”很流行,譬如“读你”、“读眼睛”,等等。此文的“读”,就是从《读你》这首歌名而来。不过,除了“读山”,还可以活用“品山”。  相似文献   

17.
《史记》的大结构具有四个特点 :一、《史记》五个部分不是对等平列的 ,而是具有不同的功能 ,相互间不能替代 ;二、《史记》五个部分相互配合 ,共同构成一个整体系统 ;三、任何一个具体篇章在全书中的位置是具有意义的 ;四、各部分之间的组合存在巨大的张力。小结构中把人物列传分成单传、类传、合传三个类型 7种叙事模式 :1、串珠式 ,2、板块式 ;3双线式 ,4、纠结式 ,5、对比式 ;6、并列分叙式 ,7、横截编组式。《史记》的内部结构就是作者的写作意图、动机和文本中所隐含的意义 ,本文用“文心”二字来概括 ;在具体的篇章中作者或用一二字或用一些小故事小细节或用言语、书信等为“文心” ,统领全篇  相似文献   

18.
无论杜甫自己,还是诗评家,论杜诗之主要风格,无不以“沉郁顿挫”四字概括之。《登高》《蜀相》两诗,代表杜甫七律最高成就,其风格亦可以“沉郁顿挫”一词概括。关于这一点,前人早有论述。胡应麟称《登高》“沉深莫测,而精光万丈”(《诗薮》),纪昀称《蜀相》“忽变沉郁,魄力极大”(《瀛奎律髓汇评》)。本文试就《登高》《蜀相》“沉郁顿挫”之风格特点作一探索。  相似文献   

19.
《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小说 ,其内容既有和史书相符的部分 ,又有与史实不符而虚构的成分。清代史学家章学诚将此概括为“七分事实 ,三分虚构” ,这是就其大概而言 ,并非精确的统计数字。《三国演义》这种虚实错杂交融的写法 ,很容易使读者把史实与“小说家言”混淆一起。为了“核实”《三国演义》中的“虚构”成分 ,笔者翻读了西晋著名史学家陈寿所著的史书《三国志》。根据《三国志》的记载 ,将《三国演义》中“虚构”的几个事件“更正”如下 ,以飨读者。“草船借箭”的不是诸葛亮而是孙权。《三国演义》中讲述了在赤壁大战时诸葛亮“草船…  相似文献   

20.
于洋 《考试周刊》2013,(85):15-16
《论语》中真正出现修正的条目较少,却很重要.本文以论语中的“正”为核心,探讨了论语的修正思想.在《论语》中,“正”分为修己以正、修己以正人、修己以安百姓三个层次.并且认为这三个层次就可以概括《论语》的绝大部分内容,是《论语》思想的纲领,而所有这些思想的前提就是修己以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