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日本作为世界森林大国之一,率先创建了全球首个森林疗养基地认证体系.以日本森林疗养基地为研究对象,探析日本康养旅游的发展特征与实践成效,基于社会嵌入理论视角,从认知嵌入、政治嵌入、文化嵌入、关系嵌入四个方面总结提炼值得探索的发展路径,构建我国森林康养旅游的行动框架,以期为我国康养基地建设以及森林资源开发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在社会不断进步与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人们对康养旅游的关注度日益提升.运用CiteSpace软件,对从中国知网检索到的393篇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研究发现,我国康养旅游的文献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研究多集中于森林康养旅游与乡村振兴等方面,研究的针对性与时代性日益明显.根据研究结果,对促进我国康养旅游研究体系的完善提出三方面建议:加强作者间与机构间的合作、丰富对康养旅游不同资源类型的研究和创新研究思路与方法,以期为促进我国康养旅游研究体系的完善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康养旅游作为新时期旅游产业发展的新趋势与新业态,其不但契合社会群体健康生活的追求,而且亦丰富我国养老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因此,立足于产业链视角,分析康养旅游发展模式,提出康养旅游产业发展路径,对推动康养旅游行业发展有着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冠顶式步道开展森林康养行为的新型功能,以国内首座冠顶式步道——福州"福道"为例,运用ROST CM6软件,从大众点评、马蜂窝、携程等旅游点评网站上筛选出公众对"福道"的评论文本,整理出与康养行为相关的高频词汇,绘制语义网络分析图.以此为基础,对森林康养活动行为特征要素进行编码与赋值,运用SPSS24.0进行IPA分析,探究冠顶式步道游客康养行为的结构特点.最后,结合分析数据提出4点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5.
健康中国视域下,国内各所高职院校均不断构建与完善康养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将面向康养旅游行业持续输送高水平人才作为教学改革出发点与落脚点.现阶段,尽管国内多数高职院校在培养康养旅游人才层面做出诸多努力,但基于整体而言,国内高职院校在培养康养旅游人才层面仍存在一定问题,具体包括人才培养规格并未充分顺应行业产业发展需求、专业课...  相似文献   

6.
追求健康的生活以及享受健康的生命就是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成为新时代国民的刚性需求,而康养产业的诞生和发展,恰恰契合了时代脉搏,成为新时代最有发展前景的新兴产业之一。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日照市加大培育康养产业的力度,本文重点分析了日照市康养产业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符合日照实际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发展黑龙江森工林区生态旅游经济,是林区经济社会及产业转型的必然选择,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保护森林资源和发展森工林区经济的必由之路。森工林区需要从旅游经济角度和森林生态保护高度统筹规划,制定相应政策策略。调查规划生态旅游资源,设计生态旅游项目,打造生态旅游线路,组建生态旅游企业,开发生态旅游商品,建设生态旅游小城镇,培育生态旅游人才,宣传推介生态旅游。促进以森林旅游为主的生态旅游经济形成规模,以带动森工林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8.
黑龙江伊春地区是我国重要的森林资源地,也是我国重要的林业发展中心。保护伊春地区的森林资源对于我国整体的森林环境保护以及林业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伊春地区为保护森林资源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分析伊春地区森林资源环境保护现状,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
健康旅游越来越受到旅游者的重视,但是,健康旅游不应该仅仅是游客的健康,同时也要求旅游目的地的健康;云南省文山州古林箐—花鱼洞区域具有开发以动植物观赏、山地探险、特殊气象气候观光、中草药养生、特色农业+少数民族为主题的生态美食、农业观光、农业体验、洞穴探险旅游、养生旅游、疗养旅游等方面旅游的条件;旅游资源的开发为区域带来了经济发展的动力,也使得区域内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得到调整,社会基础设施得到发展,水土流失有所好转等方面的有利影响,同时也有可能出现生物多样性遭受破坏,物种数量减少、环境污染加重、建筑污染凸显等不利影响;加强研究和总结、提升居民环境资源保护意识、协调旅游开发中所获得的利益、加强对游客的监督管理和旅游管理宣传是解决不利影响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0.
西部地区森林在全国生态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保护西部森林,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内容,具有重大的经济、社会、政治意义。西部地区应抓住我国正在实施林业跨越式发展的良好机遇,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努力完善西部森林资源保护机制,在大力恢复和发展森林的同时,加强森林保护,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