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土家族是我国人口在百万以上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湘西、鄂西和川东地区。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土家族人民创造了丰富多采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给祖国人民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在土家族文化的瑰宝中,非常值得一提的是土家族的婚俗。早先土家族青年男女的婚姻都是自由结合。他们耕作出入,男女成行,不拘亲疏;道路相遇,以歌声为媒,即可成婚。后来,由于封建经济的发展,专制  相似文献   

2.
武苗 《科教文汇》2008,(27):256-256
在色彩斑澜的湘鄂土家族文化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土家族的服饰文化,其工艺之精湛,文化内涵之深刻,令人赞叹不已。本文从湘鄂土家服饰歌入手,分析了湘鄂土家族服饰的发展历史,简单探讨了湘鄂土家族服饰的发展演变及其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3.
白宪臣  张义忠  贺子奇 《资源科学》2010,32(9):1792-1798
传统民居蕴含着鲜明的建筑哲学思想和朴实的建筑生态观,揭示了不同环境中建筑生存与发展的客 观规律,反映了不同时代的哲学、美学、伦理、习俗、宗教、信仰等精神文化观念,体现出的人与自然和谐关系以及邻 里和睦关系等内涵,正是当前大力倡导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的建设理念。传统民居建筑作为极其宝贵的历史文 化资源不可再生,农村建筑和生态环境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在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过程中,应本着对 历史和未来高度负责的态度,充分认识传统民居建筑资源的历史文化价值,坚持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的原则,尊重当 地的传统建筑风格和生活习惯,继承特色鲜明的地方建筑形式与地域文化,并按照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经济承载 能力,搞好新农村规划建设。本文以豫西民居为例,在分析探讨新农村规划建设中传统民居建筑的文化与生态资 源价值基础上,按照分门别类,确定重点,按级别制定保护措施,形成各级政府与居民相结合的保护管理模式,把规 模较大的传统民居建筑作为一种乡土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并在继承地域传统文化和建筑特色基础上进行创新 性设计,从而实现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贵州沿河县土家族高腔山歌是受国家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时代的发展,沿河土家族高腔山歌日益呈现边缘化的趋势,如何对其实施有效的保护与传承,赋予土家族高腔山歌新的生命力,是目前我们应重点关注的问题,本文就沿河土家族高腔山歌的主要类型、演唱特点及演唱形式作了简略阐述;就发展现状、保护与传承进行了初步的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5.
土家族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2000多年以前,他们就定居于今天的湘西、鄂西一带。土家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创造出了光辉灿烂的民族艺术文化,古老的摆手舞是土家族最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民居的审美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多处中国传统民居的审美文化特征,分析了中国传统民居规划、设计、建设的理论依据。论述了中国传统民居发展形成的独特建筑装饰艺术形式。指出了中国传统民居装饰室内设计的核心概念与现代人们住宅观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7.
土家族民间游戏作为土家族民间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土家族的长期历史演变中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以其独特的内容丰富了土家族的民间文化。本文对土家族民间游戏进行了分类,即分为土家族身体活动游戏、土家族巧用器具游戏、土家族智力游戏,并简要探讨了土家族民间游戏的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8.
徐永霞 《科教文汇》2012,(26):67-68
湖北省宜昌市五峰县地处鄂西南,是一座民族民间文学艺术的宝库,在其大量的民间故事中树立了许多勇敢坚强的土家族女性形象,本文试图总结分析故事中土家族女性形象,这对确立土家族女性在历史上的形象地位和发扬土家族妇女的优秀传统美德,以及推动五峰土家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李东红 《今日科苑》2009,(15):180-180,171
其传统民居具有既遵循传统形式又兼具地域特色的双性特点。本文通过对其建筑格局、空间组织、造型与装饰等方面的分析,剖析了王家大院在严谨的等级规范制度中寻求变通和创造自我形象的精神实质,从而体现了中国传统民居建筑具有的华夏民族传统文化的厚度,探讨和揭示了传统建筑价值对于当今建筑研究的意义。山西民居的建筑装饰是古代历史文化,艺术与科学的载体,具有历史文化的,艺术的,科学的价值。是中国传统美学中极有价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两个方面,对民居进行了探讨,阐述了山西民居的独特风格是受北方高原气候、自然地理、村落聚积构成和中国传统理论等人文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  相似文献   

10.
李东红 《金秋科苑》2009,(15):180-180,171
其传统民居具有既遵循传统形式又兼具地域特色的双性特点。本文通过对其建筑格局、空间组织、造型与装饰等方面的分析,剖析了王家大院在严谨的等级规范制度中寻求变通和创造自我形象的精神实质,从而体现了中国传统民居建筑具有的华夏民族传统文化的厚度,探讨和揭示了传统建筑价值对于当今建筑研究的意义。山西民居的建筑装饰是古代历史文化,艺术与科学的载体,具有历史文化的,艺术的,科学的价值。是中国传统美学中极有价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两个方面,对民居进行了探讨,阐述了山西民居的独特风格是受北方高原气候、自然地理、村落聚积构成和中国传统理论等人文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  相似文献   

11.
地域性建筑受当地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建筑形式和建筑风格。本文主要从土家族吊脚楼的材料之美、形态之美、装饰之美及人性之美等多个角度综述地域性建筑的魅力,旨在为现代建筑设计带来启示。  相似文献   

12.
民俗学的研究范围是人类长期以来形成的风俗习惯,其研究对象是人类生存过程中特有的文化现象。在不同的民俗事项当中,往往有着互相交叉的部分,而非像一般的学科那样泾渭分明、非此即彼。而作为随着人类发展不断改变的建筑文化,与民俗的关联更是密切和广泛。一些民俗学的事项和人类的建筑形式密切相关。天津作为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的城市,其传统的民居带有一定的文化底蕴,而传统的天津合院式的民居在我国建筑发展的历史上有着一定的文化特色,体现了天津地区的民俗特点。本文在民俗学视野下对天津的合院式民居进行了一定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壮族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文化,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包括壮族先民在内的南方少数民族族群独特的干栏式建筑,为我国留下了光辉灿烂的民族传统文化。文章从壮族的布洛陀文化开始分析,研究其对壮族民居的建造风俗、民居建筑艺术发展的影响,发掘其研究价值,让人们感受到其直观的形式感及独特文化的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14.
文物是一个国家历史文化的重要体现,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城镇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是人类建筑文明的一个阶段。我国小城镇数量多如繁星,许多小城镇都保留了具有历史研究价值和观赏价值的古建筑风貌。这些保留下来的,有着明显的历史特征的小镇中华民族灿烂的历史文化的体现,对研究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和演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目前,全国各地城乡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城市化速度不断加快,大量有保护价值的历史建筑、民居正面临着被毁的危险。如何在保证经济增长,推进城市化进程的过程中,保护小城镇文物古迹不被破坏,保护古镇的历史延续性和研究性,协调建设和保护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5.
公众参与创新的社会网络:创客文化与创客空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技术与社会的协同发展催生创新组织形式的不断演变。近年来,信息技术与生产技术进一步融合,重构了传统的制造业和创新活动的边界,正在蓬勃发展的"创客运动"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基于文献调研、历史分析与参与式观察,追溯创客运动发展的历史,对创客运动和创客空间的概念、模式及特征展开初步分析,进而总结了创客空间的创新模式。通过介绍国内几个较具代表性的创客空间,展示当下国内与创客相关的群体及其活动的不同形式。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羌族传统体育之推杆项目的起源、演变、规范与发展进行阐述与分析,探讨了推杆体育活动的多重社会功用,提出了推杆项目保护和推广的手段,为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提供参考意见与建议。  相似文献   

17.
土家族民歌是土家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及各种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它的旋律自由洒脱;歌声悲壮豪迈、慷慨低回,却又很优美和动听;歌词通俗易懂、生动有趣、情感朴实、爱憎分明,能够使人亢备,是充满哲理、能雅俗共赏的词句与诗歌.它记录着土家族人民的生活故事和土家族的发展历程,再现着土家族的历史文化、民间艺术和民俗风情.  相似文献   

18.
土家族摆手舞是土家文化的代表也是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其处于濒危的状态,本文将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文化空间"的保护,探索摆手舞的保护与发展。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羌族传统体育之推杆项目的起源、演变、规范与发展进行阐述与分析,探讨了推杆体育活动的多重社会功用,提出了推杆项目保护和推广的手段,为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提供参考意见与建议。  相似文献   

20.
中国西北地域性民居建筑特色鲜明。数千年来,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各族人民摸索出了一套最有效的利用资源、最经济的进行建设的适宜性技术,建造出了各种类型的民居建筑。了解和借鉴传统民居建筑所采用适宜性技术,传承先人的生态智慧,达到适应环境、保护生态的目标,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使西北民居建设得以可持续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