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主要是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大公报》驻欧特派记者萧乾的战地通讯作品为例,通过对其欧战通讯的研究,分析其通讯作品的特色。文章主要从创新角度进行重点阐述,结合近年来通讯报道的趋势,分析萧乾对我国的通讯写作做出的重要贡献,希望对当代的战地记者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2.
赵洪星 《青年记者》2017,(14):116-117
萧乾是我国著名记者、作家和翻译家.尽管有着多重身份,但记者一职对他来说无疑是最重要的.1933年,萧乾从辅仁大学英文系转到燕京大学新闻系,选择了“跑江湖的旅行记者”事业.1935年7月毕业以后,萧乾即受沈从文、杨振声的推荐进入《大公报》,这是萧乾“一生工作最久的地方”①.作为一名编辑,他相继负责了天津及香港《大公报·文艺》副刊的编辑工作.然而,萧乾更希望通过在《大公报》的工作扩展自己的视野,因此他迫切地希望外出采访.在这一过程中,萧乾的新闻作品形成了鲜明的风格和特色.  相似文献   

3.
由吴小如、文洁若编辑的萧乾纪念文集《微笑着离去——忆萧乾》最近由辽海出版社出版。文集主要收辑了亲友及各界人士对萧乾的悼念、回忆和评论文章近百篇,还收有萧乾逝世的有关报道、访谈等,以及有关单位和人士的唁电、唁函和挽词,书后收辑了萧乾多篇以前未曾发表过的旧作。书末刊载萧乾生平简介、年表和著译书目。本书还刊载了由萧乾遗孀、编者文洁若提供的萧乾的若干照片、资料及手迹。  相似文献   

4.
京都访萧乾     
不久前,文汇报记者沈吉庆在北京访问了著名作家萧乾。萧乾以文坛前辈的身份向沈谈论了他对新闻、文学、艺术的深邃见解。《京都访萧乾》一文,详细记述了萧乾的这次谈话,已经萧乾本人审阅。  相似文献   

5.
1935年,沈从文推荐萧乾到《大公报》馆工作,主编副刊《小公园》。《小公园》本是一个综合性的文艺副刊,以市民阶层为主要的读者对象,以轻松、趣味和消闲为主要特征。萧乾到任后使它的面貌完全改观,成为一个纯文学副刊,作品的文学水准大幅度提高,不到两个月就变成了京派文学的重要阵地。萧乾对《小公园》的改造是在沈从文等京派作家的帮助下进行的,具体的实施者是萧乾本人,实施过程却是京派作  相似文献   

6.
秦文 《新闻三昧》2007,(5):50-52
●谱写出中国工人豪迈的志气歌●集作家记者翻译家学者于一身的萧乾(上)在五一节的前夕,人民日报于4月26日在“劳动者之歌”的栏目中,用显著的地位登载了该报记者刘亮明写的人物通讯:《了不起的工人——王  相似文献   

7.
本世纪享誉世界的著名记者、著名作家、著名翻译家萧乾先生,今年1月27日度过他的九十华诞,却不幸于2月11日在京病逝。萧乾先生一生创作了大量通讯、特写、小说、散文、随笔以及《尤利西斯》等译著,充分展示了他的才华,因而蜚声海内外,久为读者所喜爱。其中《万里赶羊》,就是读者最为喜爱的诸多特写中的一篇。《万里赶羊》发表在1956年10月12日的《人民日报》上,曾在读者中间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报纸就此连续专门刊登了几期读者来信。1956年12月3日发表的读者李少一的来信中写道:“为了社会主义建设而从事豪迈劳动的各族人民子弟,应…  相似文献   

8.
萧乾不仅是中国当代著名的作家和文学翻译家,也是民国时期大公报著名的记者和编辑。本文立足于民国名记者萧乾的新闻从业经历,从社会环境、个人奋斗和媒介机制等方面入手,尝试分析萧乾成“名”的因素,并从理论上探索造就名记者的条件。  相似文献   

9.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屡见新华社、《人民日报》等说萧乾是“二战”时唯一一个采访欧洲战场的中国记者,今年1月27日新华社电向全球介绍《萧乾九十华诞》,又宣传萧乾“成为唯一采访欧洲战场的中国记者”(见电讯原文、《人民日报》1月28日头版)。外面反映很坏!...  相似文献   

10.
《今传媒》2010,(6):64-64
萧乾(1910年1月27日-1999年2月11日),著名作家、记者、文学翻译家. 原名萧秉乾,化名萧若萍,蒙古族.祖籍黑龙江省兴安岭地区,生于北京.1926年北京崇实中学学习,参加共青团,任崇德中学学生会主席兼校刊编辑.1929年进燕京国文专修班学习,一年后考入辅仁大学.1931年任英文周刊<中国简报>(China in Brief)文艺版主编,翻译和介绍中国文学作品.1933年转入燕京大学新闻系,选修"特写--旅行通讯"课程,1935年毕业.开始任<大公报·文艺>主编,并兼旅行记者.  相似文献   

11.
跨文化传播是处于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成员之间的人际交往与信息传播活动,在国际传播与建构国家形象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跨文化传播有多种形式,萧乾旅欧时期的作品是以文本形式进行传播,在国内和国际社会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产生了良好的传播效果,从传播学角度对萧乾旅欧时期的作品进行解读,总结萧乾作品在跨文化传播中取得良好效果的原因,可为以后中国在跨文化传播中通过新闻及文学作品更好地传达形象、开展文化外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读萧乾     
萧乾是在欧洲经历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全过程的惟一中国记者。我对先生的仰慕由来已久。这倒不是为了他和夫人文洁若翻译出版了那部被人喻为“天书”的《尤里西斯》,也不为他那在二战期间,随美国第七军踏访莱茵战线,采访联合国成立大会、波茨坦会议、纽纶堡审判和盟军占领下的德国,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通讯。只为他那人,他那传奇色彩的经历,那多才多艺的成就,以及由此揭示出记者成才的道理。  相似文献   

13.
萧乾(1910—1999),世界知名记者,我国卓有成就的翻译家、作家,中外著名文化交流使者。萧乾先生一生从事新闻报道、报刊出版以及中英文翻译工作,利用他手中的一支笔,既向国际社会宣传和介绍中国的古  相似文献   

14.
王法宁 《兰台世界》2012,(25):90-91
萧乾是中国著名的翻译家及知名记者,一生致力于中外文化交流及西方文学的翻译工作,他向国内的读者翻译与介绍了西方优秀的文学作品,并撰写了300多万字的散文、特写及翻译作品等。萧乾在对西方文学作品翻译的选择与探索上有着其独特的视角,其翻译的《莎士比亚故事集》就是出于对青少年及儿童作品的偏好,并且翻译这个作品也能为青少年做一些启蒙性的工作,很有现实与教育意义。因此,萧乾翻译的《莎士比亚故事集》在1956年出版后,就广受欢迎与热评,并在第二年重新进行了印刷。作为中国知名  相似文献   

15.
《全国新书目》2011,(1):57-57
1.《务实求理》(上、下)本书作者李瑞环从一个木匠成长为国家领导人,人生颇具传奇性。全书收入作者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天津和中央工作期间的讲话和文章117篇,按照专题和内容分为16个部分。2.《国资迷局》本书介绍了当前中国国有资产的热点问题,揭示了这些问题背后的总根源,并在构建"新全民所有制"的思路下设计人民信托基金方案,尝试从根源上解决国有资产所有者缺位问题。3.《水底的火焰:知识分子萧乾1949—1999》萧乾是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作家、"二战"记者,"文革"中尝尽屈辱试图  相似文献   

16.
访萧乾     
一位文艺界的前辈,得知我正在研究中国现代女作家,就热诚地建议我为一名已故的杰出妇女立传。据我所知,她生前最好的朋友之一就是萧乾先生。于是,我便向一位同志要来了萧乾先生的住址,这位同志还仔细地为我画了一张路线图。这样,我就在北京城的最南端,一幢贴近火车道的楼房里,第一次见到了仰慕已久的萧乾先生。  相似文献   

17.
书山樵夫王亚民傅岩山【太原】1994年9月号《读书》杂志上,萧乾先生撰文《长沙出版界四骑士》。对兢兢业业献身出版且功劳卓著的湖南出版人钟叔河、杨德豫、李全安、曹先捷大加褒扬。褒扬钟叔河等出版界老人,旨在推进90年代的中国出版工作。卒章显志,萧乾先生于...  相似文献   

18.
刊林漫步     
萧乾谈培养名记者谈到培养名记者,作家萧乾说出了他从几十年记者生涯中悟出的道理; 一是通才与专才结合。萧乾说:做记者必须是通才,必须有丰富的知识。仅仅如此还只能做一般记者,要做名记者,通才之外要有所专,要既是通才又是专才。二是避免肤浅。  相似文献   

19.
黄爱 《新闻三昧》2007,(6):55-56
四、用文学笔法写新闻特写萧乾一生中从事过多种文学尝试,小说、散文、翻译都很有成就。然而他在从事新闻工作的同时,撰写并出版了多部中文和英文小说。所以,根植在萧乾身上的文学素质不可避免地影响着他的新闻写作,留下深深的文学印迹。从一开始,他就无意识地偏离了传统的客观性新  相似文献   

20.
向敏 《编辑之友》2006,(6):77-79
绪言 《大公报》以"四不"方针和"文人论政"而著名,它的"社评"、"通讯"、"星期论文"和"副刊"深受时人的好评,被誉为"四绝".而吴宓主编的《大公报·文学副刊》(以下简称《文副》)作为《大公报》副刊的一种,被研究者认为是《大公报》诸副刊中学院气最浓的一个,"多为文学界大师们的宏论"[1],萧乾先生也曾说《文副》"登过不少精品"[2],创立初始就吸引了一批读者.《文副》存在了6年,共计出版了313期,在短命报刊泛滥一时的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可谓得享天年者.作为出版史和编辑史的一个案例,其盛衰兴亡应该值得我们关注与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