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声屏世界》2008,(12):64-64
大众化法则:对区域经济发展,党和国家历来重视,出台了许多政策,如何让这些政策让普通百姓看得懂,读得下去?大众化是一个报道角度。先是寻找这些政策的重要性坐标,再就是挖掘贴近性。聚焦法则:寻找代表区域经济发展的标志性事件进行放大报道。区域经济是介于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之间的一种经济现象,这使得区域经济新闻报道具有局限性,它不如宏观经济报道高屋建瓴,也没有一厂一店报道具体生动,合理运用聚焦法则,区域经济报道同样可触可摸。  相似文献   

2.
我和史颂光是同乡、也是朋友,更是关注和研究济源经济社会发展的同道。近十年来,史颂光的作品我几乎每篇必读,甚至了解其酝酿写作过程。这里结合平常交往中的感受,对其区域经济报道谈点浅见。学者的思维:区域经济报道之根改革开放以来,在宏观经济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区域经济更多地体现出不同的风格和特色,这既有地利条件因素,又有人文观念因素,认知一个地区、一个区域,必须有一定的理论指导与创新意识。史颂光作为一名记者,较早地认识到区域经济研究对区域报道的重要性,既是一个早觉者,又是一个先行者。20世纪90年代初期…  相似文献   

3.
杨开新 《新闻知识》2023,(7):88-92+96
创新经济报道理念和方式,讲好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故事,关键要着力增强区域经济报道的辨识度。增强辨识度是提升媒体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的基础,区域经济报道的传播效果与辨识度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打造中国经济领域内更有权威性和公信力的主流媒体,新闻单位可从明晰自身定位、提升内容深度和广度、构建话语体系等维度提升区域经济报道的辨识度。  相似文献   

4.
毛学农 《新闻世界》2010,(8):117-118
区域经济决策是一种着眼全局和未来发展趋势的战略性思考,前瞻性是谋划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特性,也是提升区域经济报道价值的必然要求。本文以《江淮时报》"关注合肥经济圈"专栏为例,提出对区域经济前瞻性报道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张涌 《青年记者》2012,(21):51-52
区域经济报道是热点,也是难点.说其是热点,不少地市报一半以上的头版头条让给了经济报道,深度报道的选题多集中在经济领域.特别是在多媒体的读屏时代,以理性与深度见长的经济报道依旧是纸质媒体的宠儿.  相似文献   

6.
区域经济报道是热点,也是难点。说其是热点,不少地市报一半以上的头版头条让给了经济报道,深度报道的选题集中在经济领域。特别是多媒体时代,以理性与深度见长的经济报道依旧是纸质媒体的宠儿。经济报道的难点也不少,专业人士觉得报道很业余,普通读者又觉得罗列大量数字的报道太“硬”,铺天盖地的经验报道、成就报道,一个单薄的事实产生无...  相似文献   

7.
经济报道大体上来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宏观经济政策的分析、阐释,一类是工业、农业、商业、金融业等各行业的动态现象和深度观察,还有一类就是以报道企业和个人为主的微观经济新闻。当然,这三类经济新闻并不是彼此孤立,也很难做出清晰的界定,它们之间往往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微观经济报道中经常渗透着宏观经济政策分析,而宏观经济政策的分析,也需要微观经济现象的佐证。很长时间以来,这三类经济现象的报  相似文献   

8.
潘秀龙 《新闻记者》2000,(10):63-64
1999年温州电视台二套节目 进行了大改版,把教育经济频道原来的“经济传真”栏目改版为综合性的经济新闻报道“温州经济新闻联播”。由于栏目定位正确,两年来形成了固定的收视群,产生一定的知名度。今年全国经济电视台节目评比,“温州经济新闻联播”获得了栏目三等奖。 重视区域经济报道。区域经济是依据经济结构或经济空间形成的具有地方化特点的地域生产综合体,它是介于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之间的一种经济现象。区域经济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生产要素跨行政区域分布和流动,如随着都市化战略的实施,温州已逐步成为浙南闽北的经济中…  相似文献   

9.
1.对外经济报道必须符合国家的经济利益,本着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的原则,其基本任务是提供全面、准确、权威的经济信息,向读者解疑释惑;参与经济领域的国际舆论斗争,最终目的是营造有利于我国改革和对外开放、有利于经济建设的舆论环境。报道的内容,既要有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与宏观经济政策、财政货币政策,也要涵盖不同行业的发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给经济报道提出了新的要求,一般性、纯数字性的报道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广大受众的需要。各家媒体都力争在经济信息报道方面有所突破。随着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的成功推出后,中央二套的经济联播节目经不断改革,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较大的改观和创新,他们  相似文献   

11.
申红 《青年记者》2010,(14):48-49
做好区域经济报道,需要突破的难点不少。这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一个思路的开拓过程,一个报道理念的创新过程。  相似文献   

12.
随着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区域经济协作等新举措的出台,经济报道的"热点"和"亮点"异彩纷呈,无疑给经济类报道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新闻资源。然而,  相似文献   

13.
“区域经济”是指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现状和前景。对区域经济的研究,可以使驻地记者发挥党报权威的舆论优势,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指出前景、发现问题。一个好的驻地记者,应该是既能为当地的经济发展献计献策,又能在宏观上把握当地的经济发展大趋势。因此,党报驻地记者要研究区域经济,要做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研究的权威,要努力做区域经济研究的专家。高屋建瓴,提出建设性意见进行论证和探讨经济报道对象往往有复杂性、多变性的特点,许多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可谓“横看成岭侧成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和分析,可能得到不同的结论。因此,在经济报道中,…  相似文献   

14.
胡恩强 《新闻实践》2005,(10):54-55
将宏观经济报道“微观化”,是经济报道贴近读者的需要。通过微观反映宏观,可以充分发挥地方媒体的特长,做出好的经济报道。宏观经济报道“微观化”,可从以下方面入手:一、顺藤摸瓜,沿着宏观调控的政策脉络,找出地方的政策调控“末端”,并对其进行重点关注。宏观调控是国家运用财政、  相似文献   

15.
薛秀颖  张秀巍 《新闻传播》2004,(2):41-41,70
东北振兴号角,点燃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媒体大战,也使在南方媒体日渐升温的区域经济报道迅速北移。作为长期在行政区域内活动的东北城市党报记者,如何跳出多年形成的“给本地人写本地新闻”思维定式,站在东北经济一体化的战略高度挖掘和采集新闻,引导、促进区域经济的良性发展,已成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 ,经济报道逐渐形成了固定的陈旧模式 ,究其原因 ,关键是新闻工作者受到了常规思路的束缚 ,未能突破思维定势和随之形成的形式定式。思路开阔了 ,思维方式转变了 ,视野变宽了 ,经济报道自然就会有春风拂面的感觉。下面根据自己的实践、观察和思考 ,提出几种经济报道新思路。跳出经济写经济第一、用政治的眼光看待经济活动 ,透视经济现象。所谓用政治眼光看待经济现象 ,就是从经济活动、经济现象中挖掘其政治内涵和影响 ,从其政治意义的角度立意、选材、入笔。这种写法根据其内容和形式的不同 ,可以写成提倡式的报道 ,也可以写成批评…  相似文献   

17.
鲁言 《新闻世界》2008,(12):70-71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展,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出现了生动局面。作为地方新闻媒体如何反映区域经济发展的丰富内容,如何与时俱进改进和加强经济报道,以寻求地方经济报道在广度和深度上的新突破。这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完善,经济成为人们所关心的头等大事,经济新闻也成了各大众媒体重点经营的版面之一.由于各类报纸的读者不同,对经济报道有要求不同,侧重不同,报道的方式也就不同.  相似文献   

19.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主调、为主潮早已成为全社会共识。电视经济报道始终在跟随着这中心、这主调、这主潮。从央视到各地方台都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或“兵团式报道”或“尖刀班行动”。都将自己辐射区内的经济现象、经济态势、经济规律最大程度地展示出来。大量新作不断涌现,可喜可贺。但平庸之作也是随处可见,甚至形成了  相似文献   

20.
经济学有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之分,经济现象有宏观经济现象和微观经济现象,由此经济报道有宏观经济报道和微观经济报道。这里我们要说的是对于微观经济题材,要在宏观把握和微观分析的新闻视角上做文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