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电视连续剧《还珠格格》中有这样一个情节:乾隆皇帝带小燕子、紫薇出巡江南,在江边见一群儒生摇头晃脑作诗赠别朋友“老铁”。乾隆见诗后便说:“我家丫头也会作这样的诗。”于是叫紫薇露一手,紫薇便吟道:“你也作诗送老铁,我也作诗送老铁。”众人一听,哈哈大笑:“这能叫诗吗?”谁知紫薇又续诗道:“江南江北蓼花红,都是离人眼中血。”  相似文献   

2.
正凡学诗,须有门径。入门一步走差,以后弊病无穷。《红楼梦》中香菱学诗一段:香菱见过众人之后,吃过晚饭,宝钗等都往贾母处去了,自己便往潇湘馆中来。此时黛玉已好了大半,见香菱也进园来住,自是欢喜。香菱因笑道:"我这一进来了,也得了空儿,好歹教给我作诗,就是我的造化了!"黛玉笑道:"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作师。我虽不通,大略也还  相似文献   

3.
初中语文第六册第十三课《散文重要》有这样一条注:[诗有别材]见宋朝严羽《沧浪诗话》。原句:“诗有别材非关书也”意思是作诗要有特殊的才能,跟读书没有关系。我认为这样解释“诗有别材,非关书也”是望文生义。这样的解释使人会产生误解,以为作诗只要有特殊的才能,而丝毫不需要多读书。殊不知这样解释与严羽的本意是大相径庭的。我们知道宋诗的弊病在于用典多议论多。及至黄庭坚更是强调“无一字无来处”  相似文献   

4.
乐燎原 《当代学生》2012,(10):36-37
主持人龙吟:是绘画?不,是作诗——"白描"之法,能于平淡中品真味,天然中见真趣。"白描"之精微淡远,且让乐燎原老师为你娓娓道来——诗法指津"白描",也叫"素描",原是中国水墨画中纯用墨线、不着颜色来粗笔勾勒物象轮廓的一种笔法,后借用于文学写作,泛指文学  相似文献   

5.
十七字诗     
明朝正德年间,有个叫李赖子的,好作十七字诗,能触目成咏。当时天旱,太守求雨未应,他竟作诗嘲笑太守。诗云:太守出祷雨,万民皆喜悦。昨夜推窗看,见月。这首诗传到太守耳朵里,太守甚为生气,下令传讯他。太守对李赖子说:“你善吟十七字诗,不妨再来一首。假如是佳作,便放了你。我的别号叫西坡,就以此为题做诗吧。”  相似文献   

6.
《同学少年》2016,(6):42-43
<正>明朝万历年间,有个叫马绍良的官员自恃才高,经常卖弄,因此得罪不少人。一天,皇上召马绍良进宫,拿出一首诗对他说:"爱卿才学出众,且看这首诗写得怎么样?"马绍良草草看了一眼,见其中有两句是"明月上竿叫,黄犬宿花蕊",便不加思索地说:"这诗不通!  相似文献   

7.
以文会友     
乾隆二十七年顺天乡试后,纪晓岚受命督学福建。一天他来到福州一家茶楼,恰好一群文士在那里饮茶赋诗。纪晓岚上前想以文会友。那些人就以此楼为题叫他作诗。纪晓岚道:"一爬爬上最高楼。"众人听了,相对笑道:"这也算诗?"这时,就听又道:"十  相似文献   

8.
鉴赏古诗,分清诗的类别是一个重要的步骤,不同类型的诗往往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其中,离别诗是一种重要类型,数量很多。离别诗又可分为送别诗(友人远行,作诗送之)和留别诗(自己远行,作诗赠友)。这两种诗中的情感有相同处,也有相异处,值得我们细细区分品味.  相似文献   

9.
成语趣谈     
一 生吞活剥唐·刘肃《大唐新语·谐谑》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唐代有个叫张怀庆的县尉 ,胸无文彩 ,但常在人面前作诗 ,不知内情的人和读诗文较少的人 ,往往认为张怀庆有作诗的才华 ,他也为此在人前冒充风雅。时间长了 ,有人发觉他写的诗 ,吟咏的诗似曾在什么地方读过见过。细心人将他的诗文仔细查对 ,发现他的诗文大都是张昌龄、郭正一等诗人的诗句砍头去尾拼凑而成。一次 ,文人墨客在诗文会上相聚 ,张怀庆又当众拿出他的新作向众人咏吟时 ,一位直言的诗友听他咏吟的诗句里 ,又有张昌龄、郭正一的诗句 ,便对他笑着说 :“张大人 ,您这是活…  相似文献   

10.
<正>犬入诗章,最早见于《诗经·小雅·巧言》篇:"跃跃毚兔,遇犬获之。"后来东汉时期的《古诗十九首·十五从军征》中亦有"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之句。我国第一首完整的咏犬诗产生于三国时期,作者是个孩童。据《文士传》记载,东吴有个神童叫张俨,远近闻名。一次大将军朱据召见他,令其作诗,以试其才。张俨见院中有只猛犬,便口占一首《犬》诗:"守则有威,出则有获。韩卢宋鹊,名书竹帛。"朱据听后盛赞。韩卢、宋鹊皆为古代良犬,曹植《鼙舞歌·孟冬篇》中亦有"韩  相似文献   

11.
香菱学诗     
正《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香菱姑娘想学作诗,她向林黛玉请教说:"我只爱陆放翁的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说得真有趣!"林黛玉听了,告诫她:"断不可学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林黛玉向香菱推荐了《王摩诘全集》,以及李白、杜甫的诗,让她先以这三个人的诗"作底子"。林黛玉才华横溢,心高气傲,不仅诗写得好,而且对诗词有独到的看法。然而,  相似文献   

12.
正送贼诗清代书画家郑板桥,年轻时家里很穷。因为无名无势,尽管字画很好,也卖不出好价钱。家里什么值钱的东西都没有。一天,郑板桥躺在床上,忽见窗纸上映出一个鬼鬼祟祟的人影。郑板桥想:"一定是小偷光临了,我家有什么值得你拿的呢?"便高声吟起诗来:"大风起兮月正昏,有劳君子到寒门!诗书腹内藏千卷,钱串床头没半根。"  相似文献   

13.
正最近偶然看《红楼梦》,有一段话,林黛玉讲到陆放翁的两句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有个丫鬟很喜欢这一联,去问林黛玉。黛玉说:"这种诗千万不能学,学作这样的诗,你就不会作诗了。"下面,她告诉那丫鬟学诗的方法。她说:"你应当读王摩诘、杜甫、李白跟陶渊明的诗。每一家读几十首,或是一两百首。得了解以后,就会懂得作诗了。"这一段话讲得很有意思。我先拿黛玉所举的三个人,王维、杜甫、李  相似文献   

14.
唐朝有个叫郑荣的宰相, 善于作诗,朋友经常向他要新写的诗。一次,又有人登门问诗。郑荣有些不耐烦了,回答说:“诗思在灞桥风雪中的驴子背上,这里哪能得到!”那人碰了一鼻子灰,只好回去了,但是一路上怎么想也想不通:那荒  相似文献   

15.
刘西平 《安徽教育》2012,(12):42-42
<正>鲁迅先生曾这样评诗:"凡人之心,无不有诗,如诗人作诗,诗不为诗人独有。"诗词可以使学生的情感得到激发、情操得到陶冶、心灵得到启迪,语文课堂作为营造诗馨氛围、享受诗味情趣、提升诗化境界的主要阵地,其作用是  相似文献   

16.
<正>《红楼梦》里有个丫鬟很喜欢陆放翁的两句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她去问林黛玉。黛玉说:"这种诗千万不能学,学作这样的诗,你就不会作诗了。"下面她告诉那丫鬟学诗的方法。她说:"你应当读王摩诘、杜甫、李白跟陶渊明的诗。每一家读几十首,或是一两百首。得了了解以后,就会懂得作诗了。"放翁这两句诗,对得很工整。其实则只是字面上的堆砌,而背后没有人。若说它完全没  相似文献   

17.
盛唐是传统诗歌的顶峰,如果再要发展,只有变化。退之诗多议论,是诗的散文化;义山诗多材料,是诗的骈文化。至苏东坡、黄山谷出,“粹书以为诗”,“议论以为诗”,唐人之风尽变矣。严羽生当江西鼎盛以后,四灵蹶起之时,“什么叫诗”和“怎样学诗和作诗”?争论最为激烈。《沧浪诗话·诗辨》所提出的“别材说”,既反对“资书以为诗”又反对“捐书以为诗”,是从诗材的角度谈“什么叫诗”。“别趣说”既反对作诗尚理也反对一例言情,是从诗趣的角度谈“什么叫诗”。“兴趣说”和“妙悟说”,则是进而谈“怎样学诗和作诗”的。本来问题很清楚,由于严羽以禅喻诗,后人就越谈越玄了。本文企图对长期争论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依据材料,证明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前些天,听同事谈起这样一件事:有一次,他送儿子上学,路上拾到一块女式手表,表带断了,躺在地上,嘀嘀嗒嗒正走着呢。他问儿子,怎么办?儿子的回答很干脆:交给老师。孩子到了学校,班主任正与一位家长在说话,见交上来的是一块表,便点头示意,让他交到体育室去。这个孩子便兴冲冲地跑到体育室去把表交给体育老师,这时站在一旁的女教师叫了起来:噢,就是这块表;是我的。于是,拿了表就走。当老师的问都没有问一下,这位拾金不昧的孩子是哪个班的?叫什么名字?事后班主任老师也不加询问和表彰。事情,就这样淡淡地过去了。  相似文献   

19.
生吞活剥     
唐·刘肃《大唐新语·谐谑》里记载了这样—个故事:唐代有个叫张怀庆的县尉,胸无文采,但常在人前作诗,不知内情的人和读诗文较少的人,往往认为张怀庆有作诗的才华,他也为此在人前冒充风雅。时间长了,有人发觉他写的诗吟咏的诗似曾在什么地方读过见过。细心人将他的诗文仔细查对,发现他的诗文大都是把王昌龄、郭正一等诗人的诗句砍头去尾拼凑而成。一次,文人墨客在诗文会上相聚,张怀庆又当众拿出他的新作向众人咏吟时,一位直言的诗友听他咏吟的诗句里,又有王昌龄、郭正一的诗句,便对他笑着说:“张大人,您这是活剥王昌龄,生吞…  相似文献   

20.
草人与蚊子     
一只蚊子嗡嗡地叫着,飞到了草人面前蚊子见草人纹丝不动,便冷笑一声:"怎么,你喜欢听我唱歌吗?"草人咧嘴笑一笑:"当然,我在这田野里太孤单了,有你为我唱唱歌儿,这是多么开心啊!"蚊子真没想到草人会这样说话,便兴奋地道:"那好啊,咱们做朋友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