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杨世忠 《收藏界》2010,(5):76-77
青花釉里红,顾名思义就是集釉下青花与釉里红于一炉,一次烧成、两种呈色的特殊瓷器品种。据有关资料记载,釉里红创烧于元代,明初始见成熟。宣德以后,趋于衰落并逐步淡出。清康熙重新恢复,雍正、乾隆两朝达到巅峰。釉里红烧造工艺与青花瓷大致类同,呈色剂分别为铜和钴,即在素胎上绘制纹饰,然后罩透明釉高温一次烧成。二者虽同属高温釉下品种,  相似文献   

2.
曹淦源 《收藏界》2010,(4):58-62
一、引言 元代景德镇瓷苑培育出釉里红和青花两株奇葩。釉里红是用铜氧化物为着色剂,在器物坯胎上彩绘纹样,施透明釉在高温下一次烧成。  相似文献   

3.
康熙晚期.釉下彩突破了传统青花与釉里红两色的格局,发明了釉下白彩和淡青彩,并成功地饰于同一器物上。这种新出现的装饰技法,俗称为釉里三色。康熙釉里三色,是以素白坯为地,用竹刀先刻划出主题纹饰轮廓后,再根据需要在纹饰上填绘铜红色料与钻料着色的釉里红、青花;豆青为铁料呈色,通常用来填绘山石。康熙釉里三色,由于采用了胎  相似文献   

4.
青花瓷和釉里红都是元代景德镇窑的杰出创造,两者在工艺制作、纹饰图案等方面极为相似,都是釉下彩器。"青花釉里红"就是由这两个瓷器种类结合而成的具有独特风格的一种瓷器,是在青花间用釉里红绘纹饰,也属于"釉下彩"的一种。"青花釉里红"在元代已经烧出,清朝乾隆以后俗称"青花加紫",以色彩绚美著称。蓝色雅致,红色绚丽,两者相互  相似文献   

5.
刘金成 《收藏》2006,(3):48-50
历来元青花、釉里红瓷器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让人倾倒,这主要取决于元代青花、釉里红的烧制成功开创了以钻、铜着色剂为釉下彩绘瓷器的先河。但是,我们在喜好元青花、釉里红瓷器的同时,要以平常心态去正确认知它,否则会“走火入魔”,误入歧途。  相似文献   

6.
杨俊艳 《收藏》2021,(2):54-59
釉里三彩,又称釉下三彩,创烧于清康熙时期的景德镇窑。其采用钴、铜、铁三种矿物原料作呈色剂,在生坯表面上分别绘画不同的图案,然后罩盖一层透明釉,再入窑中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因所呈现出来的效果为蓝、红、青三种颜色,故而得名。但因烧造技术难度较大,加之审美风尚的流转变化,故仅盛行于康熙一朝,雍正、乾隆等朝虽有烧造,但鲜有精...  相似文献   

7.
《收藏》2012,(19):15
图1青花牡丹兽头罐胎釉滋润、干透,无气泡,泛出青灰色泽。青花色泽蓝中闪灰,青花晕散,青花发色浓厚处显出艳蓝金属光泽。青花釉面上胎釉显出凹凸不平状。足圈边缘积釉厚处显出翡翠绿玻璃种,晶莹剔透。图2釉面开出浅丝线裂纹,密麻细小晶莹剔透。青花牡丹边缘绘画成连珠状,花瓣绘画成云朵块状,显出立体美感。采用国产钴料绘画,随意简洁流畅。  相似文献   

8.
刘金成 《收藏》2010,(4):23-26
元青花是一种用钴料在瓷胎上绘画,再施以透明釉,在高温下一次烧成的釉下彩瓷,它开创了中国陶瓷史上青花瓷器的先河。蓝色的花纹与洁白的胎体交相映衬,浑然一体,宛若一幅雄奇瑰丽的水墨画。它上承宋瓷,下启明清,是中国陶瓷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9.
曹淦源 《收藏》2007,(6):82-85
颜色釉瓷是用各种金属氧化物为呈色剂配制成釉料,在适当的温度和火焰气氛中烧成的,其色彩丰富,釉面晶莹明丽,光彩照人,世人赞誉为“人造宝石”。其中有一些颜色釉烧成时,在窑内高温下偶发各种变化,意外出现五彩琼霞般的釉色,人们通称为“窑变”釉。  相似文献   

10.
张潘豪 《收藏界》2011,(8):58-59
青花瓷是指一种在瓷胎上用钴料着色,然后施透明釉,以1300度左右的温度一次烧成的釉下彩瓷器。钴料在釉下呈现出蓝色,习惯上被称为"青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