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在中国报业的版图上,成都的报业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现在全国都市报的风头正健,而第一个把都市报办成气候的便是地处成都的华西都市报。翻开华西都市报对外宣传的宣传册,华西都市报首任总编辑席文举和现任总编辑刘为民的合影出现在宣传册的第一页,那是两人几年前在江苏考察报业时在无锡的太湖边凭湖临风时照的,同时席文举的“办报办不成市场畅销报,不如  相似文献   

2.
肖云 《传媒》2000,(9):37-39
报界人士都知道,1998年<华西都市报>总编辑席文举发明了一种新的报纸发行方法,即"敲门发行"法.这个方法是如何发现、完善和诞生的呢?  相似文献   

3.
我面前摆着两部新书,一是席文举的《报纸策划艺术》;一是肖云的《席文举新闻策划》(均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2000年10月出版)。前者是《华西都市报》总编辑席文举结合自己的办报实践,深入阐述了都市报办报理论和经营理论,以及对新闻策划的理论思考;后者则选取了席文举的20个典型策划案例,集中叙述和点评,有策划思维和策划实践的详细记录,也有画龙点睛的理论提炼。细读两书,会发现我们习惯理解的“新闻策划”远远不能概括其内  相似文献   

4.
都市报经营策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面前摆着两部新书,一是席文举的《报纸策划艺术》;一是肖云的《席文举新闻策划》(均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10月出版)。前者是华西都市报总编辑席文举对自己办报理论和实践的概括和总结。后者选取席文举20个典型策划案例,集中叙述和点评,有策划思维和策划实践的详细记录,也有画龙点睛的理论提炼。细读两书,实际讲的是“都市报经营策划”。其最大价值,是以实践经验为基础而上升到理论,提出、总结和阐述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经营报纸的一套新思路、新理论、新方法。我认为,以下三点特别重要。策划竞争:…  相似文献   

5.
南方都市报的主流化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都市报的主流化转型,最早发端于都市报的开创者华西都市报。1998年3月,时任华西都市报总编辑的席文举提出"迈向主流媒体"的口号,这是对原有定位"市民生活报"的一次  相似文献   

6.
“总编辑就是报纸的总策划”──访《华西都市报》总编辑席文举本刊记者祥云1996年元月6日,在《华西都市报》创刊周年庆典会上,四川日报副总编辑兼华酉都市报总编辑席文举通报说:“哗酉都市报》创刊以来,短时间内产生较大反响,初步形成了贴近生活、可读性强、信...  相似文献   

7.
《新闻三昧》2008,(1):27-27
2002年7月29日,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向华西都市报全体员工正式宣布了新任华西都市报总编辑的人选.此刻,一手打造出这份曾经名震中国的都市报的知名报人席文举已经北上,以59岁之龄就任辽宁经济日报总编辑.  相似文献   

8.
吴华伟 《青年记者》2008,(12):64-65
自从1998年华西都市报总编辑席文举提出"迈向主流媒体",并且在华西都市报付诸实践后,一时间全国主要的都市类报纸都将主流化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向.与此同时,理论研究界也对都市类报纸主流化进行了深入地探讨和研究.现在将有关都市类报主流化研究的观点进行梳理,以更好地进行相关研究.进而更好地推动都市类报纸的主流化转型.  相似文献   

9.
《新闻三昧》2008,(1):13-13
1993年8月,贵州都市报创刊.1994年1月,三秦都市报面世.然而,这两份以都市报命名的报纸并未在报业市场掀起涟漪.这时,50岁的席文举正在带着手下奔走考察,中国报业的都市报时间,还需要一个具有撞击概念的事件才能真正开始.  相似文献   

10.
报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本能冲动就是向外扩张,最早的地域扩张冲动源自国内第一张都市报:席文举提出的"区域组合都市报"的理想促使《华西都市报》在重庆的最高发行曾达到10万份.但是,影响异也办报的因素很多,时间的推移、当地报纸的成熟、当地主管部门态度的改变、报社内部人事纷争、决策误区,都会导致异地办报夭折.  相似文献   

11.
耿伟 《传媒观察》2005,(6):23-24
自中国媒体追随“市场经济”的概念,迈动改革的步子算起,仅仅10多年,就发生了急剧裂变,形成广州、北京、成都和南京4个大的漩涡——当地新闻市场被从未有过地激活,你死我活的拼争演变成广告额的直线上升。追寻其中的奥秘,无论是《京华时报》的社长朱德付,还是“中国都市报第一人”的席文举,抑或是新华网总裁周锡生,都在交流中关注一个媒体流行的词汇——情报新闻。  相似文献   

12.
寻找张靓颖的小伙伴,比我想象的难。这组报道的策划中其实包含着两个要素:双方曾经是亲密小伙伴;一方离开家乡,一方留在家乡,而张靓颖挂了号的几个成都小伙伴都早已离开家乡。几经搜索,我发现了席佳川。他们曾经一起组过乐队;席一直没有离开成都。不仅仅如此,他还是张靓颖的前男友!这一点有迹可循。一家周刊曾去寻觅过这段恋情的踪迹,  相似文献   

13.
新型晚报的新思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型晚报的新思维四川日报副总编辑席文举华西都市报总编辑城市报纸崛起的潮流势不可挡1993年,在中央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方针指引下,国民经济持续、高速、稳定、健康发展,使世界为之注目,同时也带来了传媒的大发展。特别是报业的发展,可以说到了破纪录划时代...  相似文献   

14.
席文举,四川阆中人,1943年生,1967年毕业于四川大学数学系,1968年参加新闻工作,1971年进四川日报,1987年起任四川日报副总编辑。1991年获首届范长江新闻奖提名奖,1992年出版的《新闻批评心理学》获四川省社会科学成果奖二等奖。1992年被评为高级编辑和授予“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称号。  相似文献   

15.
华西都市报总编辑席文举同志来京,带来刚刚出版的《中国都市报研究文丛》一套5册。浏览这套文丛,真有先睹为快之感。具有中国特色的都市报工作的经验,终于有了比较系统的理论总结,这是中国报界的一件喜事。以1995年1月华西都市报在四川成都创刊为标志,都市报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登上中国报业的宽阔舞台,成为中国报业市场竞争中一支新生的劲旅。现在,全国的都市报已发展到四五十家,这些新兴的报纸以惊人的发展势头、强大的市场竞争力、清新可喜的文风、灵活创新的经营机制等鲜明的特征,受到广大读者的由衷欢迎和赞赏,也引起新闻界的…  相似文献   

16.
策划竞争: 压缩时间超常规发展 华西都市报总编辑席文举说:“策划是都市报的精魂和制胜法宝”。都市报一诞生就面临竞争。 1995年华西都市报创刊,面临成都晚报的巨大压力,当时的晚报发行量大,企业做广告得提前3个月排队。夹缝中求生存的严峻现实,逼得华西都市报只有采取与自然竞争相反的策划竞争。他们把策划作为报纸发展的助推器。策划贯穿于报纸发展的始终,贯穿于新闻改革和经营管理的各个领域。与自然竞争的“顺其自然”不同,策划竞争需要远见卓识、深思熟虑、实施过程也经过缜密的推演。其专注与投入,目的就是要“压缩时…  相似文献   

17.
马正恺 《青年记者》2008,(10):75-76
2005年以来台湾民进党在选举中一败再败.马英九领导的泛蓝阵营拿下13席县市长席位,泛绿阵营总共只拿下10席;同年的县市"议员"选举,泛蓝阵营共拿下440席,而泛绿阵营只拿下203席.2008年初的"立法委员"选举,泛蓝阵营轻松攻下83席,民进党只拿到27席,得票率只剩下35%……  相似文献   

18.
自从1998年华西都市报总编辑席文举提出“迈向主流媒体”,并且在华西都市报付诸实践后,一时间全国主要的都市类报纸都将主流化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向。与此同时,理论研究界也对都市类报纸主流化进行了深入地探讨和研究。现在将有关都市类报主流化研究的观点进行梳理,以更好地进行相关研究,进而更好地推动都市类报纸的主流化转型。  相似文献   

19.
论文缩微     
都市报主流化的几个误区 陈国权在《当代传播》杂志2004年第5期上撰文说,1998年3月,报人席文举提出了“迈向主流媒体”的理论观点,并全面诉诸办报实践。一时间,几乎所有的都市报都开始打出“迈向主流媒体”的旗号。然而,在“迈进”的过程中,由于各家都市报“主流化”的起点、目的不同,有的都市报不由自主地“迈”进了“主流化”的误区。  相似文献   

20.
发挥区域优势增强竞争实力──努力开创省级晚报发展新局面四川日报副总编辑华西都市报总编辑席文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带来了传媒的大发展。特别是报业的发展,可以说到了划时代的地步。其中一个显著的标志是,新型晚报发展的势头不可阻挡。新型晚报大多是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