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前,我国农村教育救助面临的主要困境在于:教育救助资源匮乏且区域之间、城乡之间资源配置不平衡;教育救助理念落后,国家财政投入不足;教育救助程序不规范,保障机制不完善;教育救助与就业救助之间缺乏有效衔接。完善农村教育救助的有效对策是:建立高效的教育救助运行机制,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合理界定各救助主体的权责,加大教育资金筹集力度;优化教育救助法律体系,健全救助评估与管理机构;促进教育救助与就业救助之间的"无缝"衔接。  相似文献   

2.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高校贫困生教育救助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虽然我国目前也有奖学金、助学金、学费减免、助学贷款的政策和措施,但由于资格要求高及覆盖面小等原因,在实施过程中效果并不显著.本文从观念出发,探索教育救助发展的必要性;从教育救助体系运行情况出发,全面检讨效率和效果.重点针对助学贷款相关主体支出与收益进行分析.对政府、银行、学校和学生四方从资源整合的角度提出一些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3.
从国外教育救助谈中国教育救助的再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救助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我国的教育救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有不近人意的地方。本文介绍了美国和其他国家教育救助的方法,针对我国的国情,以及在教育救助方面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提出了进一步发展、完善我国教育救助体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高校贫困生教育救助是社会救助的重要内容,具有独特的伦理意蕴。随着高校贫困生教育救助的推进,其负激励所引发的道德风险问题开始引起学界和社会的关注。教育救助的道德风险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救助对象自身的救助依赖现象,二是救助制度设计及运行机制不完善引发的道德风险。转变教育救助理念,完善管理机制;强化地方政府的责任;加强法制建设以及加强高校贫困生思想道德教育是防范道德风险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5.
不论是从伦理视角、教育视角,还是从政治视角,对大学生弱势群体的救助都有着深刻的正当性。它是人道主义的彰显、受教育权的要求、教育公平的寻求、社会稳定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浅析贫困大学生教育救助体系的弊端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蓉 《培训与研究》2006,23(3):101-102
现行贫困大学生教育救助体系仍存在诸多不完善的地方。本文试图分析现行贫困大学生教育救助体系的内在弊端,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力求逐步完善贫困大学生的教育救助体系,使每个贫困大学生都能从中受惠。  相似文献   

7.
社会正义视域中的高校贫困生教育救助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贫困生教育救助有着深刻的伦理道德意蕴。从社会正义的视域,分析了高校贫困生教育救助的伦理困境,从补偿正义、代际正义和教育公平三个方面对高校贫困生教育救助给予了道德合理性与合法性证明。提出了基于权利诉求的高校贫困生教育救助的基本模式——"政府主导型"模式,同时提出了高校贫困生道德教育的重要主题:给贫困生以尊严和力量,引导贫困生追求美好生活。  相似文献   

8.
在社会的发展进程中,终身教育的发展是必不可少的阶段,其中社区教育是重要组成部分,而弱势群体的教育保障问题更是重中之重,因为弱势群体的教育问题与构建和谐社会密切相关,是教育公平的直接体现。本文首先研究分析了构建社区弱势群体教育保障机制的意义,然后以湖南省经济欠发达地区若干县区的社区成人弱势群体为例,采用访谈、分析等研究方法,分别从多个维度描述了教育救助现状,包括成人弱势群体的组成、教育救助的需求状况、教育救助工作进展状况、对教育救助的满意度及教育救助政策的执行状况等。  相似文献   

9.
高校贫困生教育救助政策中的缺失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贫困生教育救助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促进贫困家庭和学生的发展机会平等提供了积极帮助。但现行高校贫困生教育救助制度还存在某些不合理的方面,有必要通过完善教育救助的制度和法律规范、拓宽贫困生教育救助经费来源的渠道、创新贫困生教育救助管理模式等途径加强对高校贫困生教育救助工作的指导,确保教育救助真正取得实效。  相似文献   

10.
教育救助的对象是有性别身份的,现行的教育救助因缺乏性别视角,未能很好关注处于教育边缘化的少数民族的农村留守妇女。她们在知识经济的浪潮中面临严重匮乏科技知识和技能的压力,农村留守妇女共同存在“两低一缺”情况(文化水平低,劳动技能程度低,缺乏针对性的教育救助),无法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迫切要求社会保障体制给以高度关注,从教育救助着手提供智力支持,改变因缺乏文化和科技导致的贫穷处境。  相似文献   

11.
从构建和谐社会看建立新型农村社会救助体系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建立新型农村社会救助体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这是因为:建立新型农村社会救助体系有利于减少社会不和谐因素,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保护弱势群体利益,体现社会公平;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保证劳动力再生产的顺利进行;有利于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出发,新型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应由贫困性社会救助、灾害性社会救助、疾病性社会救助和互助性社会救助四个方面构成。围绕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建立新型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就必须采取有力的措施,如建立统一的社会救助管理体系与运行机制,全面推进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工作;统筹规划、突出重点,稳步推进单项救助工作;加快农村社会救助的立法;建立资源供给系统等。  相似文献   

12.
成人弱势群体教育救助是运用教育、培训的方法对想通过学习改变自己弱势地位的成人群体进行救助,帮助他们获得相应的素质与能力,转变自己生活境遇的救助途径。与适龄人群教育救助相比,成人弱势群体教育救助的原则、目标与方式都存在显著的差异。为了达到成人弱势群体教育救助的目的,可采取把成人弱势群体教育救助与劳动技能提升、社会人力资源需求以及成人继续教育改革相结合的救助机制。  相似文献   

13.
在实施《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背景下,建构中小学教育惩戒救助制度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与适切性。建构中小学教育惩戒救助制度,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高中小学教育治理能力、更好地保障中小学生的合法权益。中小学教育惩戒救助制度的建构需要遵循合法性原则、正当程序原则和可操作性原则。依据这些原则,建构以救助内容制度为前提制度,校内救助制度为核心制度,校外救助制度、司法诉讼救助制度和经济救助制度为重要补充制度的中小学教育惩戒救助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14.
四川省汶川大地震灾害发生后,广东省教育系统紧急行动,群策群力,积极支援抗震救灾。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向全省教育系统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各校积极行动起来,捐款捐物,把温暖第一时间送到灾区。省教育厅还发出《关于认真做好地震灾区生源地学生救助工作的紧急通知》,要求:一是各地、各高校、中职学校做好就读的地震灾区生源地学生救助工作,  相似文献   

15.
教育救助是社会救助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两汉时期,血缘型、业缘型、机缘型的救助活动构成了民间教育救助的主要形式。这些教育救助活动深受当时宗族力量、社会风气、制度导向的影响。民间教育救助活动对两汉社会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仍然存在一些不足。  相似文献   

16.
儿童权利的实现和维护固然有赖于成人社会的努力,但就儿童自身而言,作为一个权利主体,主体权利意识的觉醒必然是维护儿童权利的重要内部力量。儿童权利意识是儿童对自我利益和自由的认知,以及对他人主张、要求和维护权利的行为及观点的社会评价。一定程度的权利意识有助于维护儿童个人权利,有助于促进健康人格的形成,有利于促进个体创造性的发展。进行权利意识培养应树立四种理念:从权利救助到权利意识培养与权利救助并重;从外界维护到儿童自护与外界维护并重;从"规训式"教育到儿童主体性教育;从法制教育到公民意识教育。  相似文献   

17.
弱势群体教育考试公平是教育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考试公平权是弱势群体应该拥有的重要权利之一。目前弱势群体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存在较大差距,经济落后与贫困环境是决定性原因,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失衡是基础性原因,弱势群体救助政策失真是根本性原因,家庭出身和生理因素制约是内生性原因。从根本上遏制转轨中弱势群体教育考试公平差距,政府应承担起对弱势群体教育支持的主要责任,建立弱势群体教育救助制度和救助管理体系,从"弱势补偿"战略高度完善和调整考试招生政策,构建弱势群体教育支持和考试公平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8.
随着《救助管理办法》的实施,国家加大了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服务力度,推动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果和良好的社会效应。目前《救助管理办法》存在对救助对象的条件设定不科学、救助方式单一、救助专业化程度低等方面的问题。完善社会救助需从完善社会救助制度、购买社工机构的专业救助服务、走预防发展型救助道路三个方面来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9.
刘朝武 《江苏高教》2014,(2):147-148
高校贫困生问题是一项广受社会关注的现实问题,需要整合家庭、高校以及社会等各方力量的协同参与救助。需要从完善高校贫困生救助的制度配置、加强高校贫困生救助的组织建设、加强对高校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20.
教育是人类文明的产物,教育水平是国家兴衰的标志。我国现在基本上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但现实中依然有大量适龄儿童失学辍学,这一状况引起了各界的普遍关注。但我国近几年人们对贫困生救助问题的关注更多的是集中在大学贫困生救助上,对义务教育阶段贫困生问题的普遍性和严峻性没有充分的认识。文章从义务教育的性质和意义、教育公平、义务教育阶段贫困生救助增进社会整体利益的最大化采探讨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贫困生救助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