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 毫秒
1.
赵晓青 《新课程研究》2012,(12):155+171
观察目的:娃娃家角色的分配观察对象:第三组玩"娃娃家"的五位幼儿小萌、姜文煦、谢雨、王梓彦、程传捷观察时间:2012年3月14日8:30——8:50区域活动时间观察地点:小一班教室——"娃娃家"区域观察实录:今天是第三组的小朋友玩娃娃家。娃娃家的角色牌有五个,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小朋友。孩子们进区后,一会儿传来了争吵的声音,"我要当妈妈,我才不想当奶奶了",原来是小萌和姜文煦小朋友都争着当妈妈了,而其他三个小朋友都戴好了角色牌,睁  相似文献   

2.
教育现象的真实,从不同的观察角度来看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任何不全面、不整体、不正确的观察就会导致与真实相去甚远.如何厘清非真实、假象的教育观察事实,这是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努力的方向和目标.从观察方法论的角度来看,有两种途径--从静态的角度来说,拓展观察样本、资料收集范围和比对范围是一种追求逼近真实的重要方法;从动态的角度来看,多角度观察、改变观察策略、建立系统观察程序也是逼近真实的重要方法.从观察认识论的角度上看,摒弃"以偏概全"、"刻板印象","有色眼镜"的观点,树立科学的观察真实观,是从根本上构建教育观察真实的策略.  相似文献   

3.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写作源于观察。写观察笔记既培养了学生善于观察生活的能力,使其具有敏锐的观察眼光,又引发其真情,丰富其心灵的感受,这对提高学生认识生活和写作能力都很有好处。小学中年级是写作的起步阶段,学生大多害怕写作文。但从习写观察笔记  相似文献   

4.
学生学习科学课程最基本的方法就是观察。俄国著名科学家门捷列夫曾经说过:"科学的原理起源于实验的世界和观察的领域,观察是第一步,没有观察就不会有接踵而来的前进。"那么,该如何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呢?一、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观察意识  相似文献   

5.
观察是学习的门户.所谓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主动并有思维参与的知觉过程.达尔文把观察和实践说成是通向科学的大门,巴甫洛夫把"观察、观察、再观察"当作座右铭.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一个正常人从外界接触到的信息有80%以上都是通过视觉和听觉传入大脑,通过观察获得的.人们通过感觉的刺激从外部接受信息,获得感性认识,进而形成自己  相似文献   

6.
关于观察的途径和方法,我们谈了不少。但是,到底什么样的观察才算"有效观察"呢?它有什么标志?也就是说,它和"无效观察"的主要区别在哪里?答案很简单:"有效观察"必须是富有"发现"的观察。大家都去过农贸市场。同一个市场,有的人走一遭  相似文献   

7.
实施教育,观察先行。教师应通过有目的、有步骤、有计划的观察,获得大量具体、真实的信息,理解和评价幼儿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制定、调整并实施教学计划,最终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地发展。这样一来,学会科学地观察幼儿,就成为每个幼儿教师都必须掌握的教育技能。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很多教师没有很好地把握科学观察的方法,使观察的过程得不到完善,从而影响了观察的质量。有鉴于此,笔者拟结合实际,谈谈幼儿教师应该怎样科学观察幼儿。一、根据观察目的,选取合适的观察角度,以获取有价值的信息无论什么样的观察活动都可以让观察者获取大量的…  相似文献   

8.
何为观察?观察是指运用一种或几种感觉器官,有时也需要借助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思维的知觉活动。在提倡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不管哪种版本的中学生物教材,都重视培养科学探究活动的意识和计划设计,而拥有良好的观察能力是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关键。很多科学结论都是源于科学家对生活的敏锐观察,因为观察可以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为科学结论的得出提供素材。所以,为了促进学生更好地成长成才,需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相似文献   

9.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观察对于儿童之必不可少,正如阳光、空气、水分对于植物之必不可少一样。在这里,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阳光、空气、水分不仅对于植物、乃至人类都是生存的能源,生命得以延续的资源,将两者相提并论,足以证明"观察"对于"儿童"的价值与地位。"观察"一词,在《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一书中被定义为:"观察是人类认识周围世界的一个最基本的方式,也是从事科学研究(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一个重要手段,观察不仅是人的感觉器官直接感知事物的一个过程,而且是人的大脑积极思维的过程。"观察中,除了要"看"到孩子们在做什么,也要"听"到他们在说什么;它是一个活动的开始,而非结束,观察过后,需要对你所观察到的信息进行积极思维与理解。即教师需要对所观察到的幼儿行为进行记录、分析。  相似文献   

10.
一、课堂观察策略常用观察策略主要有三种:第一,"显微镜"策略——放大细节,深刻分析。没有细节就没有"观察","细节"是观察的第一特征。在进行课堂观察的时候应注意教学细节的描述和放大。用"显微镜的眼光"去审视自己或别人的  相似文献   

11.
走向专业的听评课:有“质”有“量”的课堂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堂观察是教师参与教学的日常行为,在开展课堂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以及教育决策与评价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有鉴于此,我们以课堂观察为研究对象,详细阐述了定量与定性课堂观察方法各自的优势与局限,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使课堂观察走向专业化听评课的有效途径之一——以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相融合的理念形成一种有"质"有"量"的课堂观察方法。  相似文献   

12.
简述了课堂观察的四种主要方式和基本步骤,提出要让课堂观察走进寻常教研活动,探索课堂观察的有效实施,追求课堂观察的日常化。强调开展的听课活动要有主题意识;通过有目的的课堂观察使研究有深度;创设真实的课堂观察情境;倡导课堂观察关注"问题细节"。并对开展"问题细节"的观察与研究时,需把握的一些基本的原则和方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课堂观察是教师参与教学的日常行为,也是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合作环境中,教师恰当选择、设计观察工具、有针对性的开展课堂观察,可以更深刻的理解课堂教学事件,分析教学事件产生的原因。本文从观察者、观察内容、观察工具、观察结果四个方面论述课堂观察的方法、技能,借以推动教师"课堂观察"专业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同学们都知道这样一个故事. 数学王子高斯上小学时,有一次老师在课堂上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1 2 … 100=?老师刚写完算式,高斯立即举手回答说:"5050."这使得其他同学感到十分惊奇.老师问他是如何求得结果的,他回答说:"我观察这个和式是对称的,所有首尾两数的和都是101、一共50组,即101×50=5050."  相似文献   

15.
很多学生在平时或考试的时候,一讲到写记叙文就头痛,而写出的记叙文不是东拼西凑,就是流水帐式的文章,总感觉无事可记,无情可抒。原因在于他们没有细心观察生活,更没有积累材料,所以,就有了"料到用时方恨少"的苦恼了。我们都知道,语文是一科综合性的学科,涉及面很广,很多东西都直接来源于生活。"生活处处  相似文献   

16.
素描写生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不仅是依靠素描写生教学来实现的,还需要多方面的综合因素。观察能力是通过视觉感觉器官准确、全面、深入地感知客观事物特征的能力。其过程突显出"感觉与思维高度协调"的特征。为此,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要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端正对"观察活动"的态度,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相似文献   

17.
生活是学生作文的源泉,但它又不等于作文。如果,学生缺乏对生活的感受力和必要的观察力,丰富的生活就如眼前烟云,学生提起笔来还是无话可写。教师无法替代学生的生活,更无法窥视每个学生的每天的生活,怎样使学生的生活在他们的笔端流淌呢?那就要帮助学生确立时时处处有生活的观念,从观察自己入手,去观察感兴趣的事物,再投向看似单调、平淡的生活,从而炼就一双"火眼金睛",爱观察,会观察,勤观察,从"视而不见"走向"独具慧眼",就能常常有所发现,有所感悟。  相似文献   

18.
对于正处于思维发展阶段的儿童而言,一切思维活动都始于观察。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过程,不是“观”而“不察”、“观”非“所察”或停留在表面上的“看”。教师要让学生明确观察目的,掌握观察方法,并养成认真观察的良好习惯,带着数学的眼光,在观察中求知,在观察中发现,让学生在观察中练就一双慧眼。  相似文献   

19.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初中阶段写作教学目标中特别强调要求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创意"与我们平时谈得特别多的"创新"是一致的,核心是写出"新意"。而"新意"的实现又来自"多角度的观察"。由此可见,在初中阶段的作文教学中,应特别注重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设法调动学生观察生活,善于"采蜜"和勤于练笔的积极性。因而,应把重点放在学会观察思考、学会"采撷"和善于发现的能力培养上,使之学会生活,学会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对身边的事、眼前的景、熟悉的人和物能随时留心,认真观察,这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20.
观察力是幼儿获取身边事物信息、发现事物之间联系的基础,对于提高幼儿想象力以及发展幼儿的思维都起着很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从小培养幼儿善于观察的习惯和观察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是摆在每位幼儿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针对"幼儿自然观察能力培养措施"这个话题和大家共同探讨一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