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动态问题的解题方法主要有:1.“化动为静”,了解图形的运动变化过程,画出变化中的不同图形,并逐一研究;从动点、动线到动形,从移动、折叠到旋转,从运动变化(动)中寻求图形间(静)的位置关系.2.用动态思想,“动中求静”,抓住运动变化中的“不变量”、“不变图形”等为“向导”,以不变应万变,  相似文献   

2.
任何事物都处于动、静两种状态,动与静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化动为静”是解答动态探索综合题的好方法.运动变化的问题是近来中考的新趋向,从动点、动线到动形,从移动、折叠到旋转,从运动变化(动)中寻求图形间(静)的位置关系,抓住运动变化中的“不变量”、“不变图形”等为“向导”,大胆猜想、勇于探索,对各种动态揣测逐一探究考证、建立起关系式.熟练地驾驭这一类问题的规律,才能降服这一类  相似文献   

3.
“动”与“静”是相互联系的,通过“动”与“静”的相互转化来解决数学问题.近年来,部分省市将课本例、习题由“静态题”编制成“动态题”——中考试题.本文通过实例分析,帮助同学们学会“动”、“静”转换,掌握解这类题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4.
在运动变化的几何图形中.以全等三角形知识为工具探究几何图形性质的“变”与“不变”,是中考中富有活力的一类试题.解决此类问题.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以“静”制“动”,抓住运动过程中的不变因素——全等关系,拾级而上,就可获得问题的答案.  相似文献   

5.
初中数学几何中的动点问题是学习的难点;在解决这一问题上,通过化“动”为“静”的方法;“动”探“动”的思维.绝对值是初中数学重要的概念,以绝对值的几何意义为例说明以“动”探“动”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动”与“静”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辨证关系中的一对重要矛盾.整个宇宙空间的所有事物都在不停的运动着,而静止恰是相对的.在数学问题中当然地存在着这种“动”与“静”的辨证关系.充分利用这种辨证关系,对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训练学生的思维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初中数学中,与“动”有关的问题是一个重点和难点,对这类问题的思考和解答,可以充分利用“动”与“静”的这对矛盾着的辨证关系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7.
要落实复式教学中的化“动”为“静”,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崔同沛同志在《复式教学“动”“静”观》(载《江苏教育》小学版去年十月号上)一文里,就复式教学中的动静搭配问题提出了一个观点:“动”是为了“静”。这个观点,笔者不敢苟同。崔文谈了五个问题:一、“动”为了“静”,二、“动”中见“静”,三、“静”中求“动”,四、“动”“静”互补,五、  相似文献   

9.
“静堂”在教学过程中的妙用文/杜清南宋教育家朱熹说:“静者,养动之根也。”也就是说,“静”能为“动”服务。教学过程中的“静”同样能为“动”服务。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巧妙运用“静堂”,将对教学效果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一、开场静坐,移神醒脑教师进入课堂,不急...  相似文献   

10.
二次函数是中考数学的重点与难点,命题者不断探索、创新、出现了“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的“新动态问题”,来考查同学们的空间想象能力及知识迁移能  相似文献   

11.
静来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我们的课堂,需要追求“有效”、“高效”,营造人文、民主、探究的气氛,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学习更是“静”的,静中显动,静为动生,只有发自内心的、思想的动,才是真实和真正的动,这样可以获得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益。  相似文献   

12.
复式教学课堂“动”“静”的相互促进作用是多方面的,自动作业的设计往往也是牵制复式课堂教学效果的因素之一。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以“动”(直接教学)为着眼点来安排“静”(自动作业),也就是说“静”不是单纯地为了“静”而静,“静”要为“动”服务,要为“动”搭桥铺路,通过“静”使“动”得以深化。 我们平时把“静”分为动前“静”和动后“静”两种,在课堂的直接教学内容确定之后,动前“静”和动后“静”的自动作业安排也不应相同。 一、动前“静”要立足为“动”做准备。如在教《我的弟弟》一课时,直接教学前自动作业安排为,默读课文,思考并准备回答下列问题:①弟弟为什么叫小“萝卜头”?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②弟弟每天是怎样上学  相似文献   

13.
动与静是复式教学的两种不同方式,都是为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服务的。复式教师必须充分考虑这种动静交叉搭配的结构形式,在动与静结合中进行学法指导。 动静结合——动中“举一”学法,静时“反三”训练。孔子要求他的弟子对他的教诲能够“举一隅以三隅反”,复式教学要达到使学生好学,学会和会学的目的,从学法指导的角度来看,也要做到举一反三。教师在动中“举一”——指导学生学习掌握方法;学生在静中“反三”——通过分析、类比、推理、综合,由此及彼,主动探索。  相似文献   

14.
【评析】这节课给人一种回肠荡气、意味深长的感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数学环节的设置上,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方法。全课的主体结构为“游戏导入(动)——情境探索(静)——操作巩固(动)——情境应用(静)——游戏拓展(动)”。这样的动静搭配,学生学得不累。这里说的“动”与“静”,只是相对而言的。  相似文献   

15.
“动”、“静”搭配教学,是复式教学中的主要教学形式,但“静”并不是因“动”而设,为静而静,处理好“静”的教学,使“动”与“静”协调,和谐发展,就能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复式课堂教学气氛,收到和单式教学一样的课堂教学效果。最近几年来,我们在低年级语文复式教学中做了些研究,把功夫下在课内,十分重视课堂教学结构的安排。在认真处理“静”的教学中,既考虑“教”,又考虑“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动点”问题在初中数学中占有重要位置,它的特点是图形中的某个点,按某种规律在运动,由于点的运动往往使题目中的几何图形随之不断变化,使同学们解决这类问题颇感棘手,同学们在解题时,不要被“动”所迷惑,要在动中求静,不妨把动点移动到特殊位置进  相似文献   

17.
“动静结合”与“以动衬静”是诗歌中常用的表达技巧。“动”即动态是指景物处于运动中的形态、神态和音响;“静”是静态.指景物处于相对静止时的形态和神态。静态描写,便于显现事物的外形,却容易使文章呆滞;动态描写,利于传达事物的精神,却又可能失去稳定。因而.诗人在描写景物时,或“动静结合”或“以动衬静”,达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8.
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在数学解题中,有时用“动”的观点来处理“静”的问题,即“化静为动”,常常能收到出其不意的效果.引例(2011湖北黄岗中考)如图1,在等腰直角三角形ABC中,∠ABC=90°,D为AC边上的中点,过D点作DE上DF,交AB于点E,交BC于点F.若AE=4,FC=3,求的长.  相似文献   

19.
在当前新课标的课程教学背景下,数学教师要在教学中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初中数学学习中.如初中数学课堂上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数学图形中的“动点问题”讲解的过程中,需要优化现有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来自于学习的乐趣,这样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跟上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节奏.本文主要探讨初中数学教学图形运动中,“化动为静,由静变动”的教学思维,希望借此来充分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数学知识、解决数学实际问题的个人能力.  相似文献   

20.
动态几何题已成为中考试题的一大热点题型.在近几年各地的中考试卷中,以动点问题、平面图形的平移、翻折、旋转、剪拼问题等为代表的动态几何题频频出现在填空、选择、解答等各种题型中,考查同学们对图形的直觉能力以及从变化中看到不变实质的数学洞察力.把握运动规律,寻求运动中的特殊位置,在动中求静,在静中探求动的一般规律.通过探索、归纳、猜想,获得图形在运动过程中是否保留或具有某种性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