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一个孤儿在流落他乡生命垂危之际,一户好心人救了他的命并收留了他。大恩难以言报,他把恩人视为自己的父母。当恩人的儿子因杀人要判死刑时,这个孤儿经过周密策划,竟然上演了一起孤儿感恩“顶包”案。  相似文献   

2.
王山 《新闻三昧》2004,(12):14-16
“红嫂”用乳汁救活的小战士,44年后率子孙三代跪在“红嫂”的面前。这个孝顺的儿子给妈妈洗脚。“妈妈”去世了,身在上海的“儿子”率全家跪守灵堂。  相似文献   

3.
“感谢学校为我儿子建的留守学生档案,我虽长期在省外务工,但借助档案能随时了解儿子的学习、生活情况,虽然我们当父母的没能陪在他身边,但留守学生档案成为了我们一家的“贴心伴侣”,助我儿子顺利升上了初中。”新学期开学之时,通江县澌波乡高花村村民苟再发专程来到儿子读完6年小学的澌波乡中心校,向学校领导和老师表达谢意。  相似文献   

4.
不老的硬汉     
杨在葆 《档案天地》2011,(11):8-11,29
我出生在安徽宿城.那时候我家还算是个“小康”的家庭.家里人给我取这个名字也是寓意宝藏的意思.也是父母在我这个小儿子身上寄托着小康人家的善良愿望。我出生于1935年.在我一岁多的时候,父亲因为脑溢血去世.  相似文献   

5.
务力 《新闻三昧》2005,(3):52-52
也许我是一个比较感性化的人,读新闻时常会被新闻中流淌的情感所打动。比如,2月5日新民晚报“父母亲掰开了他的手……》一,读完后掩卷三思,报道最吸引我的无非就是母子、父子间的真情,在生死攸关时,父母首先将生的希望让给了孩子,这是人间的真情、父母的舔犊之情。虽然儿子已成人,有了自己的事业,并正在反哺父母,但危急时父母毫不犹豫地把生的希望让给了儿子。  相似文献   

6.
自打怀了女儿——我希望是——之后,所有人见面便问安“格格”。儿子叫“贝勒”,女儿不叫“格格”还能叫什么?错了!像我们这样会给儿子取名叫“贝勒”的变态父母,怎么可能给女儿取一个毫无悬念没有创意的“格格”作为名字?  相似文献   

7.
2000年4月北京电视台一位年轻女记马嘉接到一个任务,采访被称为北京警方“打拐战役实战阶段的第一案”。在此之前对这个案子报纸上披露的情况是:一位叫康明娥的女孩从小失去父母,哥哥把她拉扯大,可14岁的时候,不幸被人拐卖给一个姓刘的农民并生了一个儿子,于是对少女如何被拐和“小母亲”的路该怎么走的问题,北京媒体热烈地讨论过一段时间,好心人纷纷向康明娥兄妹捐款捐物,设想如何帮助她。  相似文献   

8.
每次走出家门去航拍,儿子都要问王军:“爸爸,你什么时候回来啊?”这个37岁的男人嗫嚅着,不知道如何给儿子以答案。  相似文献   

9.
“随手组合同学电话号码,13岁少年猜中500万大奖”,不可否认,这样的“新闻”的确抓人眼球。更何况这个少年父母“双双下岗”,“家境十分贫寒”(2月22日《哈尔滨日报》)。另外,报道中还用赞赏的语气说这个13岁的少年早早地成了“小大人”,经常把父母给的坐车钱、买饭钱节省下来,每隔一段时间买一注彩票,“希望买彩票能中大奖,早日改善全家的生活条件,给爷爷、奶奶买一所大房子”。  相似文献   

10.
当兵第三年的一天,连队文书将全班新兵的邮件交给我,我这个新兵班长发现新战士叶凤德家里的包裹单内装何物一栏写“新华词典”。我找小叶了解,才知小叶的文化基础不牢,母亲为了使儿子尽快提高文化水平,便寄来一本“新华词典”,并在字典的扉页上附着一首“知儿文化低,字典寄给你;愿你随身带,常拜无言师”。我凭着自己平时看报积累的一点敏感,认为临近春节,父母给千里之外的儿女南吃穿的多,而小叶的母亲却奇来一本“无言老师”,多么鲜明的对比。于是,我立即写了一篇《一件“特殊”的包裹》的稿子。寄出不到10天,《福建日报》、…  相似文献   

11.
《韩非子》中曾经记载过一个故事:春秋战国时期魏国有个大将叫吴起,他带兵攻打中山国时,军队中有个士兵的伤口发炎了,流着脓血,吴起看到后就用自己的嘴给这个战士吮吸脓血,士兵非常感动;都愿意为他勇敢作战。有一次,他又为伤员吮吸脓血,一个伤兵的母亲看到后反而哭泣起来,人们问她:“吴起大将这样爱护你的儿子,你为什么还哭啊?”这位伤兵的母亲说:“吴起曾给他的父亲吮吸过创伤的脓血,他的父亲就战死了,现在我的这个儿子又要战死了,所以我才哭呀!” 这个伤兵的母亲的类比犯了“不相类”的毛病。她的思维过程是机械的类比…  相似文献   

12.
在其对老鬼《血色黄昏》的出色解读中,评论家许子东别具慧眼地指出:老鬼是在母亲杨沫的《青春之歌》的文化背景里长大的,从自小被父母告知要首先听毛主席的话,为追求革命不惜背弃家庭(反讽的是,杨沫塑造的革命青年林道静,便是日后不认她这个妈的儿子的榜样),到后来真听了毛主席的话,造母亲的反,为了投身“文革”不惜捆绑姐姐抢走家里的钱。也就是说,老鬼本人完全是“文革文化”的产物。  相似文献   

13.
画中有话     
《中国新闻周刊》2004,(45):12-12
“过去是‘老子为儿子鉴定’,现在是‘叔叔为侄子鉴定’。” 一位医疗界人士说。过去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组织专家进行医疗事故鉴定,人称“老子为儿子鉴定”;现在由各地医学会作为中介来组织医疗鉴定,可以说是“叔叔为侄子鉴定”,也没走出“亲族鉴定”的怪圈。“俄罗斯人民不应该摒弃历史,不应该朝自 进行大规模基础建设得不偿失,谁也不会己父母的墓地上吐唾沫。” 干蠢事。” 俄罗斯国家杜马通过的《俄联邦劳动 中国探月计划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法》修正案,废除了俄罗斯人民迄今已庆祝 …  相似文献   

14.
应琛 《新闻天地》2011,(12):26-27
当“高材生”、“公务员”遭遇对父母施暴的“忤逆子”,无疑更容易吸引公众的眼球.也更刺痛了人们的道德神经。于是,廖天野——这个拥有法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学位的天津财经大学研究生.这个在新浪博客上自诩“睁开双眼看世事百态.敲击键盘评是非曲直”的深圳公务员,这个拥有律师执照.“热衷于社会公益事业.乐于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法律援助”的年轻律师——在10月25日媒体爆出其对父母残忍家暴的丑闻后,一时成为网络热议的“知名人物”。  相似文献   

15.
郑学步 《声屏世界》2001,(12):45-45
前不久,姜昆“带着”戴志成随中央台的心连心艺术团来到青海,“在那遥远的地方”说相声。记得里面有个“段子”说,他和戴就像爷爷带着孙子,父亲带着小儿子似地来的(大意)。这个比喻很搞笑,观众一听就乐了:姜昆从戴的身上找了一个大便宜,戴志成被“快乐”地潮了一回。  相似文献   

16.
小狗“卡拉”的主人有一个可笑的名字——“老二”。“老二”就意味着你不是“老大”,“老二”一旦成为名字就意味着你永远成为不了“老大”。在警察、司机、狗贩子、朋友、同事、妻子等等几乎所有的社会关系面前,“老二”都是“老二”,也安于做他的“老二”。惟一的例外是儿子,“老二”敢在儿子面前充“老大”。后来儿子长大了,他连这个机会都没有了。不过还有小狗“卡拉”,在“卡拉”眼里,“老二”是威严的“老大”,所以“老二”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青年报》上,读到这样两则消息:一则是上过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栏目的“艰难的寻亲”。说的是1981年10月21日,在吉林省通化市某医院,有8个婴儿同天诞生了。21世纪初的某一天,赵家父母在一次偶然事件中,发现养育了20多年的儿子竟然不是自己的亲生骨肉。经DNA亲子鉴定,赵家确认了孙家养大的儿子才是自己的亲生骨肉,而另一个鉴定结果却令人始料未及,赵家养大的儿子不是孙家的亲骨肉。那么,孙家的亲生儿子在哪里?赵家的养子又是谁的亲生孩子呢?扑朔迷离的“串子案”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媒体的介入,更是引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寻…  相似文献   

18.
65年前,在血雨腥风的朝鲜战场上,一名安徽文艺兵向战友托付一个颇似玩笑的请求:我若阵亡为国尽忠,请为我生个儿子替我为父母尽孝.孰料一语成谶,文艺兵在空袭中真的倒下了,战友把托付铭记于心.回国后待出生的儿子长到1岁半时,毅然将儿子改姓后送到英烈父母身边,用一生替战友照顾其父母养老送终.  相似文献   

19.
1992年我们那儿的农村“十星级文明农户”活动开展得红红火火。在城关乡西马曲村,民兵连长告诉我这样一件新鲜事:村里有位叫王老道的老汉,因为当基干民兵的儿子王东安坚持只要一个女孩,王老汉认为是断了王家的香火,千说万劝都不奏效,气得王老汉老两口不理睬儿子儿媳了。结果,他家“十星”只评上了“七星”。听完这个故事,我直接来到王老汉家,说明我的身份和来意后,马上做起了老俩口的思想转化工作,我还把村干部请来帮忙。第一天工作没做通,第二天我们又接着做,终于使老俩口开了窍,王老汉竟当着我们的面,向儿子儿媳认了错。一…  相似文献   

20.
王书春 《今传媒》2006,(6):55-57
“红嫂”用乳汁救活的小战士,四十四年后率子孙三代跪在“红嫂”的面前。这个孝顺的儿子给妈妈洗脚。“妈妈”去世了,身在上海的“儿子”率全家跪守灵堂。《上甘岭》中唱“一条大河波浪宽”的女卫生员的原型人物比电影中伟大多了。一个十九岁的姑娘,为了不让因缺水、受伤的战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