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毛清芸 《中学教育》2021,18(6):51-60,71
受教学活动开展空间要素影响,乡村教师的教学生活逐渐形成了带有清晰空间边界的本体、外围和背景圈层形态,具体包括教室、校园和乡村三个圈层.这三个圈层紧密相连,却也在教育城镇化多方角力中形成了不同的圈层特征和发展趋势.教室圈层的本体空间有着超乎想象的聚合意识,乡村教师执着追求本体空间内的群聚关系.校园圈层的外围空间资源丰富,实现了本体与外围空间的"点面"突破和延展,交流、贯通度得到提升,促发了场域流动性.从本体到外围空间,在属于乡村学校空间内教学的互动和流动均呈现高度的自主发展现状,而在乡村圈层的背景空间中教学生活却呈现相反趋势,乡村被教学彻底疏离,形成了封闭、隔绝的发展样态,呈现单向封闭性.  相似文献   

2.
岳洪  廖圳 《林区教学》2022,(2):13-16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深层的力量源泉,如何将优秀的少数民族文化以美育的方式融入高校"三全育人"体系,并能与德育产生聚合效应是时代赋予教育者的一个常新命题。高职院校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在文化、舞台和艺术的逻辑关联下,通过构建"校园艺术舞台",将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价值底蕴以艺术舞台的形式呈现,使美育规范与少数民族文化统摄于德育范畴,发挥出美育与德育的聚合圈层效应,即核心圈层、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最终形成文化事实—艺术教育—美育规范统合于德育价值的逻辑终点。  相似文献   

3.
张颖辉 《河南教育》2022,(S1):78-79
引言:正确认识和学习党的历史对青年大学生有着重要意义。互联网时代,青年大学生群体的社交活动和信息交互使得“圈层化”趋势日益凸显。圈层文化在情感和行为层面对青年党史学习教育起到一定的促进和整合作用,同时也带来极大的现实挑战。是什么——“圈层化”是什么?“圈层化”即在网络生活空间中由于信息获取定制化、个人社交圈子化、交互关系层级化而形成的在特定圈层中进行社交活动与信息交互的现象。  相似文献   

4.
人类圈——地球圈层研究的新概念□李树珂/山东省嘉祥县第一中学地球在长期演化过程中,形成了典型的圈层结构。在构成地球表层系统的圈层中,最先形成的是岩石圈,又依次形成大气圈和水圈。在这三个圈层里,生存着生物的那个圈层叫做生物圈,其范围大致包括大气圈的底部...  相似文献   

5.
当代中原文化生态研究缘起主要基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成为时代命题;中原经济区建设上升成为国家战略;中原历史文化具有典型代表性,传统文化资源丰厚但开发相对滞后;广大人民群众阶段性猛增的精神文化需要与供给相对滞后;以文化生态优化杠杆,快速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其内涵结构主要包括当代中原文化的外部生存环境、主要文化圈层存在形态、发展趋势及相互之间的合理结构与发展状态、良性文化圈层对消极文化的竞争态势和能力等。主流文化圈层的存在形态为价值与制度形态、理论与文献形态、媒体与舆论形态、遗址与文物形态、文学与影视形态等;大众文化圈层的存在形态为媒体舆论与娱乐节目形态、作品产品与休闲场所形态、民俗民风与礼仪行为形态、服饰饮食与流行风尚形态等;传统文化圈层的存在形态为历史文献典籍保存、历史文物遗址保存、传统人文精神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等。当代中原文化生态的优化,一是促进主要文化圈层内部环境的活跃与和谐;二是促进主要文化圈层之间的协调与互补;三是促进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与互动。  相似文献   

6.
伴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兴起与繁荣,网络社交情景下用户交流模式发生嬗变,即出现了明显的"圈层化"现象。在此背景下,若干的"网络圈层"因其个性定制、便捷安全等特点而迅速发展,并逐渐形成一种新型社会文化现象。然而,"圈层化"现象的存在导致高校内各育人要素之间的交流隔阂,削弱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为此,以社交媒体为平台,构建大学生育人共同体,并致力打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圈层"。  相似文献   

7.
试论武术文化的传播模式及基本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正恩 《天中学刊》2004,19(2):26-29
按照文化结构理论.武术文化可以分为3个圈层,即表层的器物层、中层制度层和深层的心理价值层.武术文化的传播.也要遵循文化传播的规律,也要经历由扩散到融合再到变迁的过程,并最终形成本民族特色的武术文化.  相似文献   

8.
侗族音乐文化生态通过内部要素协同作用,与外部进行信息交换,以及自我调整、自我适应而实现有序运行,形成音乐文化生态的圈层结构.侗族音乐文化生态的变化是在各种力量不断介入,各种要素不断融合,以及本土音乐作为文化资源向外部世界拓展而实现的,用整体推进的方式实现侗族音乐文化的生态体系重建,并借助传统音乐固有的文化功能和艺术价值直接参与旅游活动,不仅能有效促进民族经济发展,还能开发出民族艺术文化产业,有助于促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9.
互联网时代,新媒介平台和资本力量的双重驱动,促使网络圈层成为Z世代学生群体的主流社交场域,由此催生的网络圈层文化正不断消解着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效性,引发思政教育主体失语、内容失调和认同失范。要破解网络圈层之困,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须理性看待、妥善利用、合理引导,以多平台建设、多维度内容、多元化表达打破圈层壁垒,重塑思政教育主体在网络圈层空间的话语主导权和主动权。  相似文献   

10.
“饭圈”主要是以明星艺人的粉丝为主导所形成的一种圈层化人群。他们高度活跃在各大网络社交平台,创生出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与圈层文化。当前国内饭圈呈现出年龄低龄化、趣缘圈层化、行为组织化和情绪极端化等特征,对网络主流意识形态带来较大冲击,亟需加以正确引导。饭圈作为一种边缘的亚文化群体,对网络主流意识形态的潜在风险主要体现为:消费主义盛行、流量至上逻辑、网络暴力恣肆、境外势力渗透、价值导向虚无等问题。为此,本文提出了一些对策,以期能够规避饭圈文化对网络主流意识形态的潜在风险,进一步发挥主流意识形态对青年亚文化群体的主导性、向心力、凝聚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11.
从文化地理学的视角出发,着重探索闽文化对福建传统武术的影响。认为福建传统武术形成特殊的拳种和流派与闽文化的人文环境、自然环境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丰富多彩的人文环境孕育了福建传统武术顽强的生命力、多样的拳种、丰富的文化内涵及深远的武术精神;多变的自然环境为福建传统武术打下了深刻的南派拳种烙印;闽文化的海洋性特色对福建传统武术的海外传播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江海风情:南通文化特色之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黄海以及在它们交互作用下所形成的江海平原、内河网络,构成了南通人生存发展的自然环境。南通自古以来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活动及其产品都深深烙上了江与海的印记,其文化形态、文化题材及文化意蕴都显现出浓郁的江海风情。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土族集居区所特有的人文地理环境和自然地理环境及其民族体育文化资源进行实地考察和分析,分析了土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相关性。认为地理环境对土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生发展提供了物质场所和物质原料,土族传统体育形成于其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多民族交融的人文环境之中,而土族人民在适应这种环境的游牧生活基础上创造了其特有的传统体育文化,并在历史长河中逐步发展、丰富、成熟和定型。分析地理环境对土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影响,揭示其蕴藏在背后的文化内涵,有助于理清其产生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这对土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整合和民间体育的传承、保护及开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地貌环境是海岸带文化资源形成过程中最为重要的自然因素,其直接影响着太阳辐射、物质来源和生物迁移等其他自然要素,也影响着人类活动发生的频率、强度和空间格局。本文通过地貌因素对海岸带文化资源形成的作用分析,认为浙江海岸带文化资源形成过程中的地貌环境因素主要包含沿岸陆域地貌、岸滩地貌、海岸地貌的变迁和人类活动对地貌环境的作用四个方面,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各因素的影响机制。  相似文献   

15.
人类赖以生存的客观世界是由多姿多彩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所构成的。生物多样性决定了民族差异性和文化多元性,而文化多元性或多元文化不仅对古往今来的人类社会,而且对包括世界史学科体系在内的一切知识领域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秦枫 《宜春学院学报》2011,33(9):115-118
文化生态保护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生态及上层建筑(政治),是以上各个变量系统的交叉,而非某一单独系统的结果。以徽州文化区的生态为切入点,从三个维度———自然、社会及政治进行考察与阐述,自然生态系统是人类集群进行创造文化活动的物质基础,提供必要的时空地理环境,故保护自然生态的多样性,是进行文化生态保护的首要前提。文化生态问题源于社会问题,对待文化生态的态度更是社会发展的结果。同时,文化生态保护离不开政治手段加以引导、规制和宏观调控。此三者对文化生态的影响不仅是单向的,更是三者之耦合。  相似文献   

17.
无论是人还是动物,特定的空间和自然因素都是其无法逃避的因素。在西部,特殊的自然环境塑造了西部人独有的人文禀赋和性格神韵。本文试图通过对西部小说中男女爱情的透视,来分析和把握这种性格的单纯和自然以及隐藏在这种人物性格背后的深厚的地域和文化渊源。  相似文献   

18.
实证分析表明:梅州客家传统民居建筑形式多种多样,具有传统风格、实用价值和建筑艺术相融合的特色;梅州客家传统民居建筑与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自然环境之间存在着载体环境关系且其载体环境根植于自然地理环境、社会历史环境和中国传统文化三方面;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是建筑形式的物质基础,自然地理环境与社会人文环境载体的相互作用是形成梅州客家民居文化景观的动因.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民族文化差异的角度,分析了英汉词汇的文化内涵意义以及造成词汇不同的文化内涵意义的原因,如自然环境与生活经验、宗教信仰及文化价值观念等,并就如何对这些词汇进行翻译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大自然就像一幅五颜六色的画卷,而描绘色彩的词语作为人类感知世界的重要工具,不仅能展示自然环境的绚烂多彩,还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以基本色之一的白色为中心,对比共属“汉字文化圈”的东亚地区文化流域中东亚各民族白色色彩意识的异同,可揭示隐藏在色彩意识背后的丰富的民族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